“矿山环境工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与教学研究
2022-11-19陈孝杨周育智王兴明葛建华于孝坤
刘 英,陈孝杨,周育智,王兴明,葛建华,于孝坤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近年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内容,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等,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详细的建设图纸。矿业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不可避免要破坏和改变自然环境,给区域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影响。在矿产资源行业制定推行环境保护政策、研发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促进资源循环清洁高效利用,是关系行业能否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这些政策的制定、技术的实施均与环境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联系紧密,“矿山环境工程”课程开设对培养学生环保观,掌握解决矿山环境问题的技术方法和矿山环境管理理念均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挖掘“矿山环境工程”课程思政元素,培养煤炭行业高校环境专业大学生成为我国当前生态文明的优秀建设者,是环境专业煤炭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挖掘“矿山环境工程”课程潜在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目的在于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综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明确并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污染可防可治信心,成为具有良好环保意识、素养的高质人才。
一、课程核心与辅助思政元素体系挖掘
(一) 以“全力打赢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为课程核心思政元素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力打赢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依据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矿山大气、水体污染防治与矿山土地复垦是“全力打赢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的三大主战场,与“矿山环境工程”诸多课程章节内容相符,是核心思政元素深度挖掘潜在切入点。例如:第二章介绍露天矿大气污染的防治内容,可以将我国典型露天矿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课堂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露天矿区典型大气污染物时空迁移特征及驱动原因,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国家在矿区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所做的努力,如“蓝天保卫战”“大气十条”等;第三章矿山废水污染与防治方面,可以结合我国典型矿山废水污染防治工程案例,如铜陵铜矿废水处理实例、神华神东煤矿区矿井水污染防治典型案例,通过案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国家矿区水污染的严重性、进行矿区废水治理的必要性及国家致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的坚定决心及信心,也可让环境类专业学生熟知解决矿山环境问题的思维模式;对于矿山土地复垦也可以结合工程案例阐述,如百年煤城—贾汪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可让学生懂得我国在切实践行“两山理论”及打赢“净土保卫战”坚定信念。因此,将“矿山环境工程”课程部分章节内容与“全力打赢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三大战役相结合,作为课程核心思政元素,符合环境专业学生培养要求,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笔者认为“矿山环境工程”大部分课程章节内容都适合直接将“全力打赢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作为课程核心思政元素(见表1)。
(二) 以“勇于拼搏、积极探索、刻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民族自豪感等”为课程辅助思政元素
“矿山环境工程”基础核心内容,如矿山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矿山机械设备噪声控制、影响矿内气温的主控因素、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操作规则等基本理论,若将上述内容作为“全力打赢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思政元素契合度不高,另亟待开发其他潜在思政元素。矿山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部分,可以以硫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为例,引导学生解析矿山大气中硫化物的来源、迁移转化方式等,培养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影响矿内气温的主控因素部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用科研人员进行井下温度监测调研作为案例,培养激发学生勇于拼搏、积极探索、刻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矿山机械设备噪声控制部分,可从科学家在矿山设备降噪关键限制性问题上的突破入手,激起学生奋发民族自豪感;再如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操作规则部分,可以我国矿山循环经济发展历程为教学案例,在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方面进行引导。课程各章节内容适合挖掘辅助思政元素的对比分析及课堂教学案例见表1。
表1 “矿山环境工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学案例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方式与育人路径
(一) 教学方法融合与交叉
针对高校环境类学生的思政元素融入,就是高校教师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对高校环境类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政教育和思想建设,包括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公德等。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的关键是通过系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成为高质环境专业人才。随着互联网信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煤炭行业高校环境类专业的思政教学应通过传统思政教学方法与新兴技术相交叉融合,方可高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持续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不断优化思政教学方法,为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注入活力。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还需预测未来高校中环境类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深刻理解和参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内涵,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环境专业的教学之中。
(二) 案例教学法
“矿山环境工程”课程充分利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与原理,解决矿山资源采掘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然而对于大多数环境类学生而言,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学生对采矿工程领域的知识接触较少,课程理解难度较大。以案例教学为主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可帮助学生实现对煤炭资源开采—环境保护最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如介绍绪论中采矿生产对环境影响章节内容时,可将祁连山非法采煤事件作为案例引入,播放相关视频呈现露天煤炭资源开采对高寒草原矿区水源涵养地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煤炭资源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随后通过部分权威媒体对祁连山非法采煤事件报道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情况展示,让学生意识到矿区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树立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其次,介绍国家打击非法矿业资源开采及祁连山露天开采矿区生态治理巨额资金投入的决心,让学生理解“全力打赢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才能使祁连山露天开采矿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改善,引导和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最终通过系统介绍矿山大气、水体、噪声污染治理、矿区土地复垦的作用意义,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结合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接受到思政教育,了解实际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的环境工程工艺方案、流程设施等,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将案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关键在于教师介入引导,核心在于学生主动思考,形成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效应。
三、结语
树立思想政治价值观助力我国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要持续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领域培养优质人才。“大思政”理念要求“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齐头并进,形成合力”,将思政环节融入课堂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必然趋势。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另一方面还要依据专业课性质选取恰当的融入方式,否则,可能会激发学生的逆反情绪。高校教师应以“全力打赢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为核心思政元素,以“勇于拼搏、积极探索、刻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民族自豪感等”为课程辅助思政元素的思政建设路径,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全力打赢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的科学内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环境观、发展观和生态观,最终培养学生为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环保意识、行为水平和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