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精准施教模式探析
2022-11-19张美玲赵士初
张美玲,赵士初,王 勇
(1.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2.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提出:“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1]用精准思维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精准施教模式,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成效。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为例,对翻转课堂精准施教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翻转课堂精准施教模式是现实之需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都明确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这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同时这些文件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创新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课程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选修到必修,折射出的是社会发展的变革、教育对象的变化、教育理念的发展。[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然之困
第一,社会转型变革,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一是社会转型加剧环境变化,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二是现代社会的高标准、强竞争、快节奏使个体心理承受更大压力,导致社会浮躁和焦虑情绪蔓延,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三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青少年智力能力被过度开发,心理素质能力建设被忽视甚至被扼杀,面对学业、就业、人际等压力无所适从、心理发展滞后的问题凸显。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实现要达到“知识掌握、自我认知、技能实施”三层要求,课程内容兼顾“心理发展、疾病预防、危机干预”三个维度,这对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二是大部分高校将辅导员和行政人员作为心理健康课程师资补充,但该群体多未受过专业知识教育和教学能力训练,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三是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偏重理论知识讲解和灌输,受教师专业能力及学校硬件条件等限制,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
第三,网络急速发展,传统教学方式亟待革新。一是“00后”大学生是成长于网络迅速发展时期的一代,手机依赖、隐形逃课等现象较为常见,因势利导革新传统教学方式迫在眉睫;二是网络媒体技术与教学观念、方法、工具结合不够紧密,线上、线下课程未形成补充,传统课堂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高;三是不同教龄教师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适应和使用存在差异,青年教师相比于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更高,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的频率也更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之势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丰富课程形式、分类制定标准、融入信息技术等教育改革指导意见。5G时代丰富了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正在推动以课堂教学为代表的教育实践实现全方位转型升级。一是翻转课堂符合高校师生的网络行为习惯,在观念、模式和角色上扭转传统课堂局面,教师由知识传播者变为课堂管理者,学生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索;二是课堂教学从讲授知识变为交流探讨,教学手段从单一教师讲授变为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优质资源,教学时间由固定变为灵活,教学实践正在从“程序重置”到“深度学习”转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3-4]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创新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之势,不断探究与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新要求,积极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精准施教模式。一是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课堂结构并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理论层面要从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操作层面要从“大水漫灌”到“精耕细作”,学科层面要从“单枪匹马”到“千军万马”。二是革新课程体系。基于高校心理育人、课程育人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实践模式中强调学情深入分析、自主融合创新、融汇系统推进,实现课程体系化变革。三是更新技术手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面对在线教学技术的迭代升级,高校要建好,教师要用好,学生要学好,促进“平台+内容+技术”的协同发展,提升翻转课堂精准施教质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翻转课堂精准施教模式内涵解析
东北农业大学自2021年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并成立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心理健康意识养成为基础目标,以自我调适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基于智慧树平台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环节,极大关照个体需求,构建“课前漫灌、课中喷灌、课后滴灌”的翻转课堂精准施教模式,以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精准施教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精准施教模式
(一)课前漫灌——自主探究满足差异需求
大学生群体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手段搜索和使用网络资源,这符合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在时间和技能上的要求。该教学团队依托智慧树平台,打破教与学的时间、空间限制,实现“学与做”“知与行”的有效拓展延伸。
一是推荐“中国大学MOOC”国家精品课。把“心理学:我知无不言,它妙不可言”(华中师范大学)、“人格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爱情心理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课程列为学生课前参考学习内容,学生自主选择。二是开设“当大学遇上心理健康”线上必修课。内容涵盖“心理健康初相识”“心理你我他”“心理健康攻略”等理论知识。教师通过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监督学生完成必修内容,敦促学生学习选修内容并积极参与线上交流反馈。三是通过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提前一周发布“学习任务单”,上传预习课件、慕课视频、讨论话题、心理测试、推荐书目及影视作品等,指导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学习,并收集整理学生关注的共性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课中喷灌——深度体验聚焦重点难点
课中阶段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强化学生的深度体验与思考。该教学团队紧扣教材各章内容,选取生命教育、自我意识、人格发展、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恋爱与性等教学主题,开展专题教学和谈论答疑,聚焦学生深度体验。
首先,课堂教学强化精准施教理念,根据课前反馈,聚焦重点、攻破难点,协助学生破解问题。通过学生个人或团体汇报,教师对有关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提炼,敏锐捕捉和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进行分析与讲解,增强课堂讲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课堂教学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强调双向沟通互动,强化活动体验和巩固。通过智慧树平台可以实时反馈课堂动态,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实现学生主体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签到点名督促学生按时出勤;自定义投票帮助教师调研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情况,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头脑风暴调动更多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词云图”了解学生的发言情况,即时掌握课堂动态,实时调整课堂节奏,及时引导学生参与。最后,课堂环节结束后,通过数据分析直观呈现学生的互动参与情况,发现并鼓励课堂优秀学生,提示并关注课堂预警学生,实现教学情况的全过程反馈。
课堂教学是精准施教的核心环节,学习资源获取、平台互动交流、行为训练强化都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意识,转变学习体验,提升实操能力,促进心理潜能的培养和开发,践行心理健康知识起到关键作用。
(三)课后滴灌——行为训练强化知行合一
课后阶段以行为养成为重点,促进学习内容在课后的拓展提升,巩固教学效果,实现最大程度的知识内化与知行合一。
该教学团队针对教学主题精心设计课后行为养成训练——积极行为训练。一是坚持“三件好事”,体验积极情绪,感受生活美好,培养乐观心态;二是强化“优势练习”,挖掘自身优点,发挥创造优势,提升自尊自信;三是测试“爱的语言”,转化行为行动、强化亲密关系、提升交往能力等。在此阶段,教师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采用多样形式,如短视频、情景剧、文学创作、演讲辩论、调研报告等,鼓励团队协作,倡导创新精神。对于创作成果,教师可以选取优秀作品上传平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借鉴。
通过积极行为训练,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有效提升行为技能。学生以实践验证所学,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活动实效性有了实质性反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翻转课堂精准施教模式发展路径创新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守正创新,不断探索后疫情时代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理念认为,有效教学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创建促进学习的环境,注入学生学习动力,强调教育教学效果,持续推动教师反思与创新。[5]网络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发展应用,高校要建设、教师要使用、学生要参与,网络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已经从“锦上添花”发展为“不可缺少”。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精准施教模式的探索和发展呈现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要在精力打造教学特色、精确识别教学对象、精细供给教学资源和精准分析教学成果方面下功夫,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精准施教的优化创新发展。
(一)精力打造教学特色
精力打造教学特色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精准施教的重要着力点。高校要把握心理育人关键环节,打造心理健康课程品牌工程。一是协同发力,加大投入力度。结合专业教育、生涯教育、就业教育等开设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必修为主、选修为辅,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二是专兼结合,狠抓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选聘与培训工作,不间断、多渠道提升队伍能力素质,开阔工作视野,提升育人能力。三是合作共赢,加快资源整合。加快完善线上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学发展方案。
(二)精确识别教学对象
精确识别教学对象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精准施教的基础性工作。一是主动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在教学实践中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心理诉求和行为规范、接收方式和表达特点,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易接受的话语方式、前瞻性的教学方式。二是精准识别不同年级、性别、成长环境的教育对象,采取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和方法设计,实现翻转课堂教学全面化、个性化、精准化。三是辩证看待“网络原住民”。网络社交滞缓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虚拟生活致使大学生效能感下降、网络成瘾催生大学生孤独感攀升等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三)精细供给教学资源
精细供给教学资源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精准施教的有力保障。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既要“漫灌”学生共性需求,又要“滴灌”学生个性诉求。一是要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创新,整合图书资源、影视作品、教学案例、心理测评等内容,满足大学生各个成长阶段的知识供给和资源保障。二是要不断丰富资源供给的方式和方法,小组讨论、团体辅导、情景再现、头脑风暴等方式有机结合,为大学生心理成长提供条件和载体。三是要运用智能算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结构化数据分析,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节奏和方法,提升教师课堂施策和组织应变能力,师生高效互动。四是把握教育的精准时机,善于利用“5.25”心理健康日、社会热点、重大事件等进行专题施教,精准“滴灌”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四)精准分析教学成果
精准评价教学成果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精准施教的创新方向。积极促进翻转课堂精准施教有效教学,是课程教学变革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机遇与挑战。一是建立课程监督平台,提高课程监管意识,严厉打击学生“刷课”行为,让刷课无处藏身,保障课前学习效果。二是要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精准画像,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将传统一次性“终结考核”转向为日常性“过程考核”。三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度的定量评价和实践过程的定性评价,建立自我与他人、个体与团体、理论与实践、定量与定性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综合评价体系。
四、结语
心理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是落实心理育人工作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翻转课堂精准施教模式,对提升心理育人工作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教学实践证明,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精准施教模式,可以强化师生、生生互动,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激发教师教学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同时,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满意度和认可度均有显著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意识逐步增强。这有利于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心理普查、心理异常筛查、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为心理育人工作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