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外语院系学生专业满意度实证研究
——基于27所公办大学的考察
2022-11-19窦硕华
窦硕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在国家全面整顿本科教学秩序,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于2018年1月出台。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外语国标》)提倡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并明确提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的素质要求与能力要求。《国标》对教育质量标准作了战略性顶层设计,为专业办学提供了指导方针,也促使外语专业进行新一轮改革。同年6月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方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核心的本科教育再次被高度重视。紧随其后,教育部于9月下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的新型评估体系,这预示着专业全面质量检验时代的到来。
本科教育改革、质量检验必须依靠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引领、把关。与此同时,在“以学生为中心”成为教育主流理念的背景下,学生满意度成为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学生满意度检验可以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改善提供思路,为加强专业内涵式发展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试图从学生专业满意度视角,对江苏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育质量进行扫描和透视。
一、文献综述
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的理论基础源于顾客满意度理论。顾客满意度是指顾客感受到的服务质量达到其期望值的程度[1]。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专业满意度是指学生作为专业教育的消费者,实际感知的专业教育服务水平与期望相比较而产生的心理满足或落差。以美国1994年实施的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National Student Satisfaction Study)为契机,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学生满意度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2]。20世纪90年代末,该理论传入我国。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专业满意度研究也陆续登台。
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历来校本研究占据多数。校本研究可以发现高校宏观方面的问题,为学校制定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但不同专业特色各异,不同专业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和提升对策也不相同。而具体专业层面的研究仅呈零散状态,外语专业的满意度研究则更为少见。以(1)“外语”“英语”“日语”“德语”“法语”或“俄语”、(2)“专业”“教学”或“学习”、(3)“满意度”三元组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索,仅发现极少量期刊论文。已有的这些研究均为单样本研究,其结论仅能应用于所调研高校的英语专业,且所提出的“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增减课程”等仅为课程建设,未进行全面考察。
尽管《国标》制定了专业办学标准要求,但尚未发现参照《国标》对专业满意度进行测量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参照《国标》自制量表,以江苏省高校外语专业为对象进行大样本调查,通过探寻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发现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国标》框架下江苏省外语专业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专业满意度评价指标
对于学生专业满意度评价指标,李淑芬认为,专业满意度的内涵结构包括课程体系、辅助设施、专业实力、专业实用、教师授课、教学管理、专业选择、专业适应和专业前景9个因子[3]。刘选会认为,专业满意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专业满意度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本身是否满意的程度,主要涉及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考核方式、教学方法、就业前景等专业自身的因素;广义的专业满意度还包含学校及其周边基础设施等更多间接影响因素[4]。尽管学者们已经把握住了专业满意度的核心要素,但目前国内对学生满意度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理论和较为权威的调查量表。
本研究在查阅高等教育学理论和专业满意度测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外语国标》提出的建设和评价依据,确定了外语专业满意度的4个一级指标:(1)课堂教学质量;(2)课程体系;(3)实践教学;(4)综合能力培养。该指标体系涵盖外语专业教育的两个维度:一是学生作为消费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能体验的满意度,包括指标(1)—(3);二是培养目标达成的自我满意度,即指标(4)。通过对上述4个指标的分解,初步构建高校外语院系学生专业满意度测量问卷。
本研究主要分析与专业教育直接相关的要素,如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对象仅为外语专业教师;课程结构方面重点着眼于外语基础课程设置、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专业相关外语选修课程设置,不含第二外语和通识课程。问卷共24题,除被试基本信息9题外,其余为观点态度题,其中单选3题、多选6题、满意度“程度”测评6题。涉及“程度”的课堂评价、课程设置评价及综合能力培养问题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二)研究对象
开设外语专业且校名含有“大学”二字的江苏省所有公办大学外语院系(不含各高校下设的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及成人教育学院外语专业),共27所。调查语种涉及英、日、德、法、俄、西班牙、朝鲜、意大利和阿拉伯语九大语种。
(三)调查的展开与数据整理
本次调查于2019年5月25日到6月24日进行,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发布。共收集到3 668份答卷,剔除无效答卷142份,有效答卷共3 526份。各高校有效回答数如下:江苏师范大学279份,扬州大学253份,南京邮电大学247份,苏州大学244份,江南大学217份,常州大学215份,南京农业大学197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4份,江苏大学174份,南通大学171份,东南大学141份,南京大学136份,苏州科技大学131份,南京工业大学125份,南京林业大学124份,其他12所高校678份。
有效答卷中,按调查对象所学语种看,英语1 539份(43.6%),日语1 322份(37.5%),德语74份(2.1%),法语54份(1.5%),俄语116份(3.3%),西班牙语187份(5.3%),朝鲜语75份(2.1%),翻译133份(3.8%),其他26份(0.7%);按年级看,大一1 102份(31.3%),大二1 049份(29.8%),大三890份(25.2%),大四477份(13.5%),大五8份(0.2%,五年制本科生)。在数据处理上,对不同程度满意度分别进行赋值,“很不满意”为1;“不太满意”为2;“一般”为3;“比较满意”为4;“很满意”为5。
(四)问卷信度分析
根据信度检测结果,该问卷的总体检验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960。各维度的系数值分别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对中国教师)0.933,课程体系评价0.934,综合能力培养满意度0.967。问卷总体信度及各部分的信度都在0.9 以上,高于Cronbach’s α系数的一般标准0.70,说明问卷作为高校外语院系学生专业满意度的测量工具是稳定且可信的,可以对数据进一步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总体满意度分析
本研究调查的27所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总体满意度为3.85分(满分为5分,下同),相当于百分制的77分。以百分比来看,“满意”(很满意+比较满意)占70.2%。见表1。
表1 专业满意度总体评价
万梦君对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大学等4所重点本科院校和4所普通一本院校的统计学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其专业满意度为3.01分[5];唐卫民对辽宁省5所公办高校的8个专业进行调研,专业满意度(很满意+满意)为46.27%[6];孙孝科对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江苏省7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满意度进行调查,专业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仅为13.06%[7]。尽管本次调查与上述调查方式不尽相同,但也可从侧面看出,相比其他专业而言,江苏省外语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质量的认可度较高。
(二)学习过程满意度分析
1.课堂教学满意度
本研究对课堂教学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各指标均达到4分以上,总平均分值4.27分(百分制为85.4分)。李硕豪、杨海燕以全国9所高校(985工程高校4所、211工程高校5所)为例对理科教学整体满意度的测量结果为3.11分[8],赵军对湖北三所高校(985工程高校、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高校和省属地方性高校各1所)学生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测量结果为3.36分[9]。
表2 课堂教学各指标均值及与专业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
比较而言,江苏省外语院系学生对外语教师课堂教学总体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对教学态度满意度最高,第二是外语水平。外语专业教师大多受过良好的外语基本功训练,国外留学或访学比例较高,知识面广,外语流畅。可以推测,这是学生对教师外语水平满意度较高的重要原因。第三是师生关系,外语专业大多实行小班化教学,师生比相对较高,师生之间易于拉近距离。语言本身即为交流的媒介,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沟通的过程,师生关系容易亲近。相比之下,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满意度略低。
从相关性分析来看,课堂教学各分项与总体满意度相关性均大于0.5,均呈现较强相关性。其中教学效果与总体满意度相关性最强,对总体满意度评价的影响最大,说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最关键因素。教学效果的好坏一般受教学方法影响,而教学方法与总体满意度相关性仅次于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也相对较低,说明教学方法是最需要改进的因素。
问卷进一步调查了学生对外语教师授课的看法,结果如图1所示(多选)。“教师对班级学生了解不够,无法因材施教”高达41.6%。尽管如前所述,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较高,但依然认为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入。可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居第二、三位的是“课堂缺少活力”(39.3%)和“以教师为中心”(32.5%)。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经被教育界接受,互动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等方式也逐步推广,但“理念先行,实施滞后”,教师对教学方法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在线学习平台运用较少”也达30.7%。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引领改革潮流,已经建立多种教学共享资源平台,而英语专业以及日语和其他小语种专业的共享平台正处在创始阶段,尚难做到有效利用。“不重视学习方法指导”25.2%,“仅教授语言技能”19.3%,不满相对较少。
图1 外语院系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满意情况
2.课程设置满意度
如表3所示,课程设置各分项中,只有外语基础课程设置满意度超过4分,达到4.12(百分制为82.4分);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为3.86(百分制为77.2分);专业相关外语选修课程设置为3.89(百分制为77.8分);整体课程结构为3.87(百分制为77.4分)。除外语基础课程设置外,其他三项满意度相对较低。
表3 课程设置各指标均值及与专业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
从相关性分析来看,课程设置各分项与总体满意度相关性均大于0.5,均呈现较强相关性,且均超过了表2所示的课堂教学各指标与专业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可见课程设置对学生专业满意度影响更大。
问卷进一步对外语课程设置(除第二外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多选)。其中,“课程实用性不强”占46.7%,几近半数;“培养方向课程数或课时偏少”占36.2%,说明学生对课程的实用性和专业培养方向课程的期盼较高。
图2 学生对外语课程设置的满意情况
“某些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不合理”“各学期课程设置密度不够合理”“听说读写译课程数量偏少”“论文写作或基本研究方法课时数偏少”均低于30%。近年来为建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进行多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但基本上都未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规划,而是采用对教学方案“打补丁”的方式[10],即在维持原有课程总体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增添、删减、修补。这并没有涉及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反而削弱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导致课程的衔接和各学期课程设置数量的合理性出现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一个趋势是学分总数逐步削减,专业课程学分也随之压缩。教师对此颇有怨言,尤其是零起点小语种专业教师对如何完成教学任务、确保教学质量忧心忡忡;但学生对整体课时不足不满仅为19.2%,抱怨并不多。可以看出,近期教改中学分减少符合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认为“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课课时偏少”的占28.6%,显然不在少数。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比例如何有效协调,成为改革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3.实践教学满意度
根据《外语国标》所述,实践教学含第二课堂、专业实习和国际交流活动。
其一,第二课堂活动。认为“与专业相关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不能满足需要”的多达43.5%。进一步对其不满原因进行考察(多选,n=1 533),其结果为:“活动较少”70.2%,“对提高能力帮助不大”40.5%,“过于死板,趣味性不足”33.5%,“仅为对接竞赛,种类不足”27.7%,“不想参加”24%,“学术性不强”20%。由此可见,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在数量上未能满足学生的期望,在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等方面也需改进。
其二,专业实习。对“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等实习活动”的评价,“很满意”15.4%,“比较满意,但感觉深度不够”29.0%,“不满意,感觉流于形式”11.0%,“没有专业相关实习活动”20.2%,“不了解”24.4%。排除“无实习活动”和“不了解”的回答数,再次计算比例(n=1 953),结果为:“很满意”27.9%,“比较满意,但感觉深度不够”52.4%,“不满意,感觉流于形式”19.8%。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实习满意度较高,但也是“喜中带忧”,因此要加强深度,把企业实习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其三,国际交流活动。在对“与专业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短期留学、交换留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等)”的评价中,“满意”32.5%,“一般”34.9%,“不满意”5.6%,“不了解”27.0%,“不满意”和“一般”的总比例为40.5%,超过满意数。对“不满意”和“一般”者(n=1 427)进一步研究发现(多选),问题在于:“自费项目居多”65.5%,“机会太少”62.1%,“交流学校层次较低”33.1%,“影响考研就业的前期准备”17.1%,“收获少”13.8%。由此可以看出,增加留学机会尤其是公费机会,提高交流学校的层次,是提升国际交流质量的长久之计。
(三)综合能力培养满意度分析
表4为综合能力培养满意度调查结果。外语应用能力培养满意度最高,均值为3.86;而前文提及的课堂教学满意度与课程设置满意度各指标中最低值为3.86(见表2、表3)。可见综合能力培养满意度低于课堂教学及课程设置满意度。其中文学赏析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满意度较低,且与总体满意度相关性均在0.6以下,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一则说明学生对其重视度不够,二则说明培养效果欠佳。文学赏析能力与专业满意度相关性最低,说明学生对文学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过程中需加强引导。
表4 综合能力培养各指标均值及与专业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专业总体满意度较高。江苏高校外语专业办学质量得到七成学生认可,满意度均值达到3.85分,同其他调研结果相比,属于较高满意度分值。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喜中仍然带忧,外语专业办学质量需继续提升。
第二,课堂教学总体满意度高,但教学方法有待改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师素质表示认可,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满意度相对较低,数据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技能期望较高。课堂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班级学生了解不够,无法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尚未真正落到实处;在线学习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较少。这是今后需改善的重点。
第三,课程设置满意度总体不高,同时课程设置合理性对学生专业满意度影响较大。课程设置各分项中,基础课程设置满意度相对较高,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专业相关外语选修课程设置、整体课程结构(含公共课程、外语课程)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课程实用性不强、培养方向课程与基本技能性课程比例协调问题、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不合理、各学期课程设置数量的科学性不强是主因。近年来历经课程设置改革,学分减少,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创新性学习,调查结果再次验证了这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但课程改革中存在整体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如何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值得引起重视。
第四,实践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主要问题表现在活动较少、内容单一、趣味性不足、对提高能力帮助不大。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活动问题表现在深度不够,甚至流于形式。国际交流活动主要问题在于机会少、自费项目居多、交流学校层次较低。总体来看,实践教学问题较多,这是今后专业建设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的教育,有必要引导学生结合未来职业规划参与专业实习和国际交流活动。
第五,综合能力培养满意度相对较低,学生对部分能力培养重要性认识不足。其中对文学赏析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效果认可度位居后三位,这成为专业外语教育中的短板。
(二)建议
第一,专业合理定位,彻底修订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高校应充分考虑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参照本校的特色优势和发展规划确定专业定位,彻底修订培养方案,进行根本性改革,这是当务之急。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可以侧重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而其他专业类院校应该侧重与本校强势学科或办学特色有关的外语人才培养[11]。在具体课程体系方面,要增加专业方向相关课程和外语选修课程的比例,开放学生自主选课,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要,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高校院系间应发挥协同效应,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和学科特色优势增加选修课程,将专业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12]。
第二,教师要转变理念,夯实教学基本功,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而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对学生加深了解,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了解班级特性,掌握学生个性和多样性。同时,在教法上,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再次,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翻转课堂、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教育模式,使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学习互为补充。
第三,教师要正确认识外语教育中文学课程、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材选取上,注意考虑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实现人文教育的功能。课程设计突出内容依托,有必要尝试将语言技能训练、知识习得、文学赏析能力训练和审美情操培养融为一体。关于研究能力培养,可开设基于研究的课程、倡导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也可在目前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下,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而创新能力实际上是培养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合理追新求异、践行创新实践行动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要由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向知识的积累融合与运用转向,促使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促进良好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第四,加大力度投入专业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此,外语专业可根据《国标》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以专业赛事为依托,定期开展外语演讲比赛、配音大赛、写作比赛、翻译比赛、辩论大赛、模拟联合国等专业竞赛,将竞赛和活动有机融合,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融合培养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体系。同时,高校应注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通过行业实践检验外语人才的综合能力。此外,高校应加大力度拓展国际交流活动。提升交流院校品质难度较大,如果无法兼顾数量和质量,可以先增加一些交流项目(含自费项目),确保有选择的余地,然后逐步在质上寻求提高。国际化是长远之路,需要高校和教师创新思维、不断开辟新路径,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第五,加强专业引导,将职业规划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因“我国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多为思政人员,因专业所限,距专业化指导教师的标准相去甚远”[13],因此高校应配备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教学层面上,要注意内容的多样性。以“专业导论课”为例,其授课内容除了包含对外语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外,还包含专业展望、就业前景、毕业生职业发展等,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信心。要拓展社会资源,打造专业实习基地,邀请企业人士开辟校企联合课程,将企业认知、职业规划融入到日常的专业教育中来。也可采用“引凤回巢”的方式,邀请外语院系优秀校友开展讲座等,以校友为成功案例激发学生对专业前景的信心和学习热情。总之,要摆脱以往单纯的理论说教,依托真实的场景、可触及的榜样力量、具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把职业规划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让职业规划真正落地扎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