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
2022-11-19张向荣
张向荣
(山东省胶州市第十中学 山东 胶州 266300)
美术欣赏课,是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植物动物、自然景观、美术作品的观察、感受、以及分析评价,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美术欣赏,是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审美素养的重要渠道,是美术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据调查统计表明,美术作品欣赏·评述在目前的初中美术教材中,占据的比重约为39%。由此可见,美术欣赏课已成为美术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近年来,随着美术核心素养的落地,美术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深入挖掘学生的美术创意潜质、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浓厚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灵动、高效的美术欣赏课堂。
1.生活教学,活灵活现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而美术作品则是一个个真实生活的缩影。因此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师可以将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或者生活实物展示的方法,将美术作品中的主体元素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与画面中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并且能够根据生活实物对美术作品进行客观点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大有裨益。
比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时,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骏马呈现在视频画面当中,让学生认真观察和欣赏画面中真实的骏马,然后与作品中的骏马进行比对,寻找出两种意境之下骏马的不同姿态与美感。《奔马图》中的骏马身姿矫健、马蹄轻疾,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徐悲鸿恰恰运用了写实与艺术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了骏马的精神与特征,与视频画面中的骏马相比较,这幅作品中的骏马显得更加传神,更加栩栩如生。因此学生在欣赏画作时,头脑中能够同时闪现出现实生活中的奔马图场景,对提高个人审美能力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在讲《构图的作用》这一课时,我提前拍摄了校园里一些建筑、雕塑和树木花卉的照片。在讲解不同构图方式时,结合图片进行分析,并请同学们对同一个建筑的不同构图方式,进行观察讨论。因为照片中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景物,所以他们对运用不同构图方式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感兴趣,也能够大胆地进行讨论分析。这样就把相对比较抽象的构图知识,拉近到了学生身边,让他们不再觉得陌生和难以理解了。
在讲这一课时,我还带了一些水果和日用器皿(比如盘子、水杯、花瓶等)到课堂上,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构图形式进行摆放,并现场拍照展示,让观察不同的构图方式,对作品呈现和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再结合名家的静物摄影和绘画作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构图的重要作用。
2.情境教学,艺术再现
初中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尤其在欣赏名人的绘画作品时,能够根据从不同视角感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情怀。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根据个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将作品内容通过角色模仿和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在其它学生面前,当表演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表演效果进行点评,进而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印象。
比如欣赏达.芬奇著名的肖像画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时,在讲解了作品的绘画背景和艺术特色后,我请学生到讲台前,模拟蒙娜丽莎特有的含蓄、神秘的微笑。在欣赏西班牙著名画家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时,让学生模仿画中教皇高高在上、傲慢又阴郁的表情。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雕像《思想者》时,让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模仿雕像中思想者的动作,然后比较一下,哪一位学生模仿的最传神、最形象。此时,其它学生对模仿过程进行客观公正点评。比如有的学生身体弯曲的角度不够、有的学生眼神不够深邃、有的学生肌肉比较放松,并未表现出思想者——但丁的内心苦闷[1]。这时,教师扮演的是辅助指导的角色。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并将这幅雕塑作品的所表现出的艺术价值,通过屏幕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走入诗人但丁的内心世界,对但丁同情与爱惜人类的悲悯之心产生敬畏之情。这种情境教学法,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学生也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将作品中的艺术价值表现的淋漓尽致。
3.联想教学,情感升华
优秀的美术作品不单单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发人深醒的社会价值。而现实主义画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美术流派。画家在描绘画作时,往往将当下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或者基层百姓的生活,现状表现的惟妙惟肖。但是画家将这种现实主义的寓意,隐藏于画作中的某一处细节当中,局外人很难从画作表象探寻到更深一层的寓意。因此,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师可以采取联想教学的方法。通过语言与动作启发,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美术作品诠释出来的现实主义意味和情怀挖掘出来。这样,对全面解读作品深蕴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以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创作的《播种者》为例:首先这幅作品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苍凉的麦田,一位播种者阔步挥臂,播撒着希望的种子,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着食物,掠夺播种者播下的种子。整幅画作的色彩基调,完全是以土地的泥土颜色绘制而成,使这幅画作更加真实,更加形象。这时,教师可以用语言启发学生,讲述画家米勒创作这幅作品时的社会背景,然后,让学生联想画作背后的故事。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够从画作中感知到当时的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粗衣陋食,辛勤耕耘,可生活现状却始终无法改变。相比于农民阶层,当时的上流社会,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两种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正是《播种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寓意。画家米勒恰恰运用了写实手法,将农民的抗争情绪转化为温和的画面,使整幅画作更具表现力,正如画家梵高对这幅画作的评述:“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通过联想教学法,学生对现实主义画作的欣赏品味得到提升,对画作诠释出来的画家真实情怀能够感同深受,进而帮助学生对美术表现力有了正确认知。
4.体验教学,激发灵感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寓意,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实践体验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到美丽的大自然当中,亲身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在欣赏梵高和莫奈的风景画作品时,可以在欣赏分析完作品后,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或者校园附近寻找相似的风景:
春天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田野、绿叶萌发的树林,盛开的杏花、风中挺立的柏树,还有初夏湖畔的垂柳、湖面上盛开的睡莲...面对这些真实的景色,会让学生忍不住惊叹:原来大画家的作品竟然和我们的生活如此接近!而在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景物,在画家神奇的描绘下,竟然如此美丽而且个性鲜明。欣赏完风景,再回到课堂上,让学生们对比绘画作品和风景,谈谈自己的体会,以及画家笔下的风景和现实风景的不同,学生会有更丰富的感受。这样的亲身体验和鲜明的对比,会让学生们更深刻地领悟到,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的:“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的含义。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用寻找美的眼睛,去观察身边常见的一草一木,学会发现和欣赏平常生活中的美。
此外,根据实践体验,学生可以自行创作一幅美术作品,然后,教师对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并将优秀作品通过班级巡展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找到创作灵感。比如学生在欣赏山水写意的美术作品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旅游景点或者郊外,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田园景色,通过真实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发挥个人丰富的想象力,将印象中的山水景致描绘出来。此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展馆,通过欣赏名人画作,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进而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大有帮助[2]。
5.对比教学,突出特色
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主题繁多,怎样使学生更直观、更敏锐地感知到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以及不同风格的画家各自的艺术特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欣赏课教学,可以有很多个切入点:比如同一内容不同画种的对比: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都是以自然风景为主题的,但是绘画的方法不同,使用的绘画材料不同,审美理念也不同。把北宋范宽的山水画作品《溪山行旅图》和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风景油画作品放在一起欣赏,学生们会对两幅作品呈现的风格有鲜明的感受。范宽的山水画,巍峨壮观、气势恢宏,笔力雄健、层次丰富,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列维坦的风景画,色彩丰富,真实细腻,情感充沛,观者如身临其境。两种绘画方式也是特色鲜明:中国山水画写意为主,采用散点透视构图,讲究用笔用墨,擅长以丰富而富于变化的线条来塑造形象,意境悠远。西方的油画作品注重写实,采用焦点透视构图,讲究用光影明暗和丰富的色彩塑造形象,更注重写实。这些不同,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会通过对比观察、讨论逐渐总结出来,而且会给他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还可以是同一主题不同风格画家之间的对比:例如,把梵高的风景画和莫奈的风景画做对比欣赏。先展示一组梵高的风景画作品《星空》《星月夜》《乌鸦飞过的麦田》《麦田里的丝柏树》《杏花开》等作品,让学生说说喜欢其中的哪幅画,对梵高作品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接下来老师向学生介绍梵高的生平经历和独特的绘画风格。在学生对梵高的绘画风格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之后,再展示莫奈的风景画作品:《日出.印象》《睡莲》《草垛》《海浪》《日本桥》,然后同样介绍画家的生平和绘画风格。让学生通过作品,直观地感受莫奈作品中的光影变幻和色彩的梦幻感。接下来,把两位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对两位画家不同风格的印象,并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赏析。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更强烈地感受到了两位画家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也能够形成“即使是相同的风景,在不同人的眼中和笔下依旧会以不同的风格呈现”,景物是客观的而作品是主观的,每一幅作品都带有画家得主观情感。形成这样多维的审美理念,学生以后欣赏作品,会思考得更多、感悟得更深刻。
此外,还有不同绘画流派风格的对比,不同时期肖像画风格的对比,不同民族的服饰、手工艺作品地域特色的对比等等。通过这些对比式的赏析,学生会对作品各自的艺术特色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升。
6.拓展教学,文化传承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浩瀚的传统文化当中,优秀的美术作品层出不穷,传统的艺术形式经久不衰,因此,教师在美术欣赏课堂,除了让学生欣赏一些美术作品外,也可以将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种拓展教学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使学生对美术艺术从表象认知过渡到深层认知,这样一来,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比如我国的剪纸艺术、陶瓷艺术、刺绣艺术、泥塑艺术等,都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前人辛勤劳动以及聪明才智的结晶。以剪纸艺术为例,在欣赏剪纸作品时,我会先让学生们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剪纸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场景和节日用到了剪纸进行装饰?”。这样结合实际的讨论,会拉近学生与我国这项传统民间艺术的距离。师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可以播放剪纸艺人制作剪纸的视频,然后在课堂上现场演示,简单又有趣的剪纸作品制作过程。通过这些直观的教学,能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再导入自主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和制作剪纸,亲身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进而对剪纸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与学生一道构思创作剪纸作品,这样不但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也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自主创作当中。通过亲自实践,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也拓展了学生的审美空间,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美术艺术形式上面。
结束语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不仅符合新课改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为课堂核心,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为、锻炼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让更多的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