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性思考

2022-11-19欧阳小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课程

董 慧,欧阳小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劳动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新时代中小学生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中小学校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场所,应当发挥育人功能,将中小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劳动教育课程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准确把握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原则建构,同时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也会面临诸多困境。为此,致力于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路径成为了关键一环。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原则建构

劳动教育课程原则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为了使劳动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各中小学必须建构相应的课程原则且应严格遵循。

(一)原则一:课程思想应注重观念性

观念,是指人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正确的观念是人对客观环境的正确认知。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在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中,劳动认知应居于首位。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劳动认知才能更好地体认劳动教育,并将这种认知转化成劳动行为,是我们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若个体原有认知与新知识产生了观念冲突,在此刺激下,就能更好地发生观念转变,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劳动价值体认。心理学上常见的冲突有双趋、双避、趋避、双重趋避四种类型,认为冲突是由于不能同时取舍而给个体造成的心理紧张情绪,于是在选择时便会伴随着冲突。因此,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必须经历认知冲突。这就告诉我们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观念性原则(或观念冲突原则),在课堂内外要精心选择劳动教育经典案例和素材,为学生提供认知冲突(多重选择或两难)的情境,在教师引导、家长支持、同伴互助的方式下,逐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最终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例如,某校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中,通过向学生展示错误的劳动教育方式,让学生体认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引发学生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概念转变,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体认,增强劳动教育认同感。

(二)原则二:课程设计应遵循小步子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小步子”原则,认为应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有逻辑顺序的小问题,而后通过逐步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来实现终极目标。调研发现,小步子式的学习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适合大多数中小学生,并能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中小学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同样也是一个庞大的学习内容体系,需要我们遵循“小步子”原则。目前,我国中小学部分教师认为,劳动教育仅是在课堂内“上上课、看看视频、讲讲某个案例”就能完成劳动教育的教学。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是对劳动教育的片面理解。劳动教育是一种在劳动中关于劳动和为了劳动的教育活动。[1]劳动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凡是脱离实践活动的劳动教育都是不正确的。因此,我国中小学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时,应注意避免“笼统式”教学和简单粗暴式灌输,将整个劳动教育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的学龄,按阶段划分为一个个“小步子”,遵循小步子原则,把握好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为学生升学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三)原则三:课程过程应凸显主体性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不以其他意志为转移的客体。因此,中小学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中小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期,对新鲜事物敏感、好奇心强,但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自我认知也存在着困扰。尤其在自主选择时自尊心强,当自主选择受挫时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违背老师和家长的意愿。在认知方面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行为上容易失去理性而变得冲动。因此,中小学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教师要作好引路人的角色,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懂得“四最”劳动精神。

二是教师应充分遵循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挖掘劳动价值,提升劳动素养。只有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才能更好地将劳动价值观内化进自己的价值系统,并能有效地将劳动价值观付诸实践。

(四)原则四:课程评价应强调多元化

劳动教育课程离不开评价,缺乏评价,劳动教育课程质量和效益便得不到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应强调多元化。多元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方面。多元评价主体不仅能顾及学生个性需求,而且还能提高劳动教育课程质量。

2.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应是完整和多元的。评价应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进行。[2]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课程能否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及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等。

3.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在课程评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评价方法应是且必须是多元的。单一的评价方法不足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者需采用过程和终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的价值、目标和内容等作全方位的审视。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困境

劳动教育虽受各界广泛关注,但目前仍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短板。尤其在课程实施方面表现出如下困境:价值认识不足,定位缺乏理性,方法失之偏颇,评价缺乏建构。

(一)为何实施:价值认识不足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3]新时代,我们应该打破过去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的思想,与时俱进,赋予劳动教育以新思想和新内涵。然而,当今社会普遍存在“重智轻劳”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分数和升学,而与这不相关的领域如劳动教育相对被忽视。例如,一些中小学未开设劳动教育课或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对劳动教育认知不足,将劳动教育看作娱乐的方式,甚至将其看作一种惩罚的手段,还有的教师认为普通劳动者都是社会底层人员。这样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必然使学生轻视劳动教育。

(二)实施什么:定位缺乏理性

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4]对中小学来说,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定位,把握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价值,设计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劳动教育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育人价值弱化、课程不成体系的现象。例如,一些学校忽视了劳动教育课程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将体育劳动锻炼等设置为劳动教育的唯一课程,这样的做法不仅狭隘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而且还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劳动教育同其他“四育”一样,不能仅靠一门课程来完成,也不能仅在课内实施,任何一门课程和一项活动都可以渗透和融入劳动教育。一些学校未能准确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内涵,将劳动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体力劳动,等同于学工学农,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从而使得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价值弱化。还有一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不成体系,仅在课内、校内实施,缺乏系统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怎样实施:方法失之偏颇

一般认为,学校自身特色定位、学生个性需求诊断、劳动教育制度保障等成为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方法路径。学校自身特色是指学校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依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师资力量、教育场所等条件开设适合自身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学生个性需求是指学校依据自身特色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劳动教育制度保障是学校通过建立劳动教育委员会,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然而,目前中小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方法失之偏颇,仅停留在课内教学,缺乏劳动教育场所和实践基地,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对于学生个性需求而言,大部分学校很少考虑学生个性需求,仅凭主观判断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可想而知,采取这样的方法开设的课程必然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劳动教育制度保障来说,大部分学校缺乏制度保障和监督管理,从而导致劳动教育空心化和边缘化。

(四)实施怎样:评价缺乏建构

课程实施离不开评价,缺乏评价,劳动教育质量和效益就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劳动素养及综合素质就难以得到提升。目前,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评价主体缺失。学校和老师是主要的评价主体,但是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影响,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并且家长和学生难以涉入评价。

其次,评价内容错位。大部分中小学对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内容定位错误,认为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就是评价课程是否按照国家标准实施,而对于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促进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等未能加以考虑。

再次,评价方法单一。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法往往只看是否开设了课程,课时多少,有没有教材等,而未能深入课程实施环节和“田野”的探究。

最后,对评价本身缺乏诊断和反思。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统一价值认识是前提基础

劳动教育课程是中小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生之所以出现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是因为他们缺乏劳动意识,尚不具备劳动创造人和社会的价值认识。因此,统一劳动教育课程价值认识是当务之急。总而言之,统一价值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学校等实施主体必须深刻认识劳动教育课程的“源”,即:为什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及开设目的等。学校和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源”进行探索,这是统一价值认识的前提。

其次,学校等实施主体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流”要自觉,即:主动挖掘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和学校自身发展等。基于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教师等主体要有课程理论自觉,应主动挖掘劳动教育课程的“源”和“流”,通过对二者的认识和理解,统一认识劳动教育课程。

第二,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营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学校作为开发和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场所,应当发挥主导和支持作用,有了学校的支持,统一认识劳动教育课程才更有效。

(二)确定开发范围是核心所在

实施劳动教育不是随意地开设几门劳动教育课,而是中小学应当依据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和颁布的相关文件,审时度势,同时依据学校自身特色、学生个性需求和师资力量等,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确定课程开发范围。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优劣,在我国劳动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各学校应该走出一条有自己“个性”的道路。学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师资力量水平,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制定劳动教育“活教材”,使劳动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从课堂步入生活。比如,学校可以将国家制定的劳动教育课程加以改造,依据自身特色,制定出有自己“个性”的课程;还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进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寻求合理方法是关键环节

寻求合理方法路径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关键环节。一方面,中小学应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颁布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文件,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加强安排劳动实践活动等,丰富学生日常生活,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便能接受教育和锻炼,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将自身特色、学生个性需求、教师专业水平和制度保障等作为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方法路径。

1.以学校自身特色为引领

学校应依据自身特色,开发出有自己“个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自己“个性”的学生。

2.以学生个性需求为核心

学生作为时代变革的前沿群体,应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个性自由发展。因此,劳动教育课程要始终以学生个性需求为核心。

3.以教师专业水平为基础

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专业教师,但目前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师资匮乏,劳动教育育人功能被弱化。

4.以劳动制度保障为支撑

通过建立劳动教育委员会,制定劳动教育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

(四)建构评价体系是根本保障

劳动教育课程要发挥效果,必须加强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5]建构课程评价体系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根本保障。为此,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主要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但这些群体在实际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作为评价的中心,同时联结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2.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在学校层面,应从学校的管理方面入手,考察中小学在劳动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等;在教师方面,考察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等;在学生方面,应考察中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劳动素养的养成等。

3.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应是多元的,单一的评价方法不足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者需采用过程和终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价值、目标和内容等作全方位的审视。

4.评价的反馈

也就是对评价的评价。主要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和家长等,即前者对后者所给予的评价做出适当反馈。劳动教育委员会需要辩证地看待评价结果,认真研讨、分析,寻求改进措施,从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