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遵循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11-19张林敏姜理华

重庆医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主导性医学院校医学生

张林敏,姜理华△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0133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3周年,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重大观点,对推动医学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医学院校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内在逻辑

1.1 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科学内涵

主导性即规定性和指向性,即在诸种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有一种事物或现象居主导地位,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起指导、领导作用[1]。医学院校思政课肩负着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使命,思政课教师需结合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协调各要素组织教学活动,居主导地位。可见,医学院校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是教学活动有序合理开展的基本保障[2]。

主体性主要表现为积极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因此,主体是在特定社会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医学生是医学院校思政课接受的主体。他们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等特征,能自主认识,选择和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自觉调节自己的思想行为。因此,医学生在思政课中主体性的发挥,是课程教育完成的必要条件。

1.2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

主导性和主体性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是思政课的两重基本属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1.2.1主导性和主体性相互区别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有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教学节奏、课堂形态及效果,决定教学性质和方向,居主导地位,是教学矛盾主要方面。医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对象和意义所在,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的接班人,因而要充分发挥医学生主体性,使其积极参与教学。而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教师设计、引导,故学生主体性是教学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主导性和主体性是矛盾的不同方面,双方角色不同,作用不同,不能混淆。

1.2.2主导性与主体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首先,坚持二者相统一,须以主导性为前提。医学院校思政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或学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医学生坚定投身医学的初心使命,讲清学理的基础上认识到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医药文化、专业特点、职业特点等进行设计和阐释,引导医学生提升理论认知、加强价值认同。其次,坚持二者相统一,须以医学生主体性为归宿。因医学生多为理科生,他们不易理解思政课中的原理、观点和方法论,甚至对思政课产生抵触,学习缺乏主动性。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医学生思想动态、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激发医学生主体性,引导其积极参与教学,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回应。

综上所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教师应充分立足医学生实际,发挥其主体性,使其在主动学习中增强获得感,这是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的出发点。而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又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动力源,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紧密的教学共同体中。

2 医学院校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现实困境

2.1 重主导轻主体的“教师中心”现象

坚持教师主导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导向作用,但部分医学院校教师囿于教学理念滞后,使“教师主导”演变为“教师主宰”[3]。

一是教学内容上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思政课同专业课一样,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知识形态呈现,但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应契合院校特点,将医学教育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帮助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目前,有的思政课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不注重价值塑造;很多思政课教师因缺乏医学知识,缺乏对医务人员、患者现实问题的研究[4],无法将医德医风与医学专业精神有效融合,导致教学偏离目标,影响医学生坚守学医初心、践行医者使命的价值判断。

二是教学方式上重单向灌输,轻精准滴灌。医学生逻辑性强,他们善于把握知识体系的逻辑架构,但不易抓住理论、政策的重点,这要求思政课教师结合医学生的特殊性来设计教学内容,增强其学习兴趣。但有的思政课教师未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课堂上自我陶醉地漫灌式教学;有的教师不注重结合医学院校实际创新教学方法,采取“一成不变”的教案进行照本宣科。这种一味“填鸭式”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医学生的需求,势必使思政课缺乏吸引力。

三是教学话语上重教条讲授,轻联系实际。思政课理论性很强,但不能单纯空洞教条式地讲解,必须联系医学生实际进行讲授,这样理论才有针对性。近年来,按照上级动态配齐思政课教师有关要求,医学院校集中招聘了一批年轻思政课教师,他们对医学专业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缺乏医学行业发展的切身感悟,在教学中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缺乏理论说服力,无法很好地增强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

2.2 重主体轻主导的“学生中心”现象

发挥学生主体性,要求教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有的医学院校思政课老师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定程度上放弃教师主导,出现散漫自由的“放羊”状态。

一是在教学形式上放弃教师主导。强调学生主体性,并非降低教师主导作用,更不允许学生随心所欲。思政课是必修课,但在医学院校教学体系中更像是一座孤岛,受学生重视程度较低。再加上医学生学习压力大,部分医学生将思政课定义为“豆芽课”。所以,部分教师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片面以学生为中心。如将课堂交由学生讨论、辩论、讲课等,教师未适时引导、点评,更无评价反馈。这种放弃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看似热闹实则效果甚微,无法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

二是在内容选择上放弃教师主导。医学院校思政课有其特殊性,新时代医学生主要是“00后”,他们喜欢探求新鲜事物,对国际国内热点新闻关注度较高。如教师一味迎合学生兴趣爱好,播放一些思想不足、娱乐有余的视频;或者在课堂上放任学生对医改或医患沟通等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有失偏颇的言论,缺乏及时正确引导。这种看似尊重学生主体,“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实则放弃了思政课的原则和要求,无法廓清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医学生思想迷雾。

综上所述,如果只强调教师主导性而忽视学生主体性,教学就变成没有生气的“教师独白”,而如果只强调学生主体性而忽略教师主导性,教学将失去灵魂。所以,只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才能使教与学形成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有效提升医学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3 医学院校思政课遵循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进路

3.1 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是关键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应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5]。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应从3个方面提升素养,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学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首先,坚定政治立场,筑牢科学信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政课,强调其政治性,如习近平总书记在“3·18” 讲话中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5];要结合医学院校实际,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面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把握思政课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功能。

其次,注重能力建设,提升教学水平。“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要求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能力。“思维要新”要求教师结合医学生实际,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如在讲授“德法课”时,可将社会中涌现的感人肺腑的抗疫事迹融入中国精神的讲解,让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大考中感悟伟大抗疫精神,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视野要广”要求教师主动拓宽视野,走进医学专业课堂,聆听医学专业讲座,自觉了解医学常识,把握医学生独特品质和成长成才规律,循循善诱开展教学,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医学生真心喜爱、毕生受益的课程。

再次,提升人格修养,涵养深厚情怀。“情怀要深”“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心系国家和民族,坚持“四有”好教师标准,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课堂内外,网上网下言行一致,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春风化雨”般感染学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6]。教师要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深刻影响和感染医学生,促进其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3.2 有效增强医学生学习获得感是重点

一是立足医学生需求,更新教学观念。“各个人过去和现在始终是从自己出发的”[7],说明人是基于现实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学人才,德技并重是他们的成长追求。教师要结合医学生发展需要,及时将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及医学精神融入教学体系,将国家医改政策内容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和增强医学生职业能力有机融合,为医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要全方位促进医学生成长成才,必须有效提升思政课育人水平。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医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讲授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中采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导向法,提高医学生参与度;采用案例法讲述附属医院和学校师生平凡而伟大的抗疫故事,用“身边的故事讲清天边的道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超星智慧课堂、雨课堂、智慧树等现代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吸引力[8]。

三是创新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体验。思政课教师要紧密围绕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医学院校及专业特色,统筹确定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模块化主题,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三全育人。如构建医者信念、生命健康、医德医风及创新精神教育等模块,针对性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体验和感悟教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理论知识,提升综合素养,为健康中国梦的实现注入青春能量。

3.3 不断优化思政课建设机制是保障

一是规范思政课教师管理。医学院校应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对思政课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制订思政课建设发展规划及管理制度。如教师选聘,应统筹考察其政治素养、教科研能力,确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如培养培训,应积极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医学基础知识培训,从而深入了解医学专业精神;如政策支持,应从物质待遇、教科研立项、职称考评等方面给予倾斜。

二是优化“大思政”格局。由于部分医学院校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优化“大思政”格局,就需要加强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融合协作,实现教研协同、教学协同、队伍协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如加强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多方联动,加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协同教学,加强医学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有效提升育人合力和效果。

三是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医学院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制订科学规范的思政课评价标准,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坚持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专业内容、专业精神,精准提升教学效果,坚持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知识目标考查与医德素养考查相结合,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进行综合考量,构建科学评价机制,以此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案,切实提升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主导性医学院校医学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