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子宫结合带异常与宫腔粘连的联系*
2022-11-19尤昭玲邢艺璇刘未艾
唐 诗,尤昭玲,邢艺璇,莫 蕙,刘未艾
(1.澳门科技大学,中国 澳门 999078;2.尤昭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湖南 长沙 410007;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4.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是一类继发性内膜损伤性疾病,常导致不孕、复发性流产、早产等妊娠难题[1],严重危害我国妇女生殖健康,成为我国目前中西医生殖领域有待攻克的难点、热点。三维超声下子宫结合带(uterine junctional zone,JZ)状态与IUA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IUA预后及妊娠结局有一定的预判作用[2]。IUA与JZ异常往往表现为月经量少、不孕、复发性流产、腹痛等,正气不足,冲任虚损,胞宫复受金刃损伤致其发病。金刃直损胞宫,胞脉、胞络断伤,肾、心无以灌输精血以养胞宫,任脉不主,则胞宫无法正常完成行经、孕育胎儿的生理功能。《素问·调经论篇》言:“病在血,调之络”,故IUA及JZ异常的治疗应从理络、和络入手,方可达调经、种子、育胎之功。
1 从络病辨宫腔粘连与子宫结合带
1.1 关于络脉与络病学说 人体五脏六腑由周行全身的经络构成网络维系。经脉”是气血在各脏腑间流行的主干道;“络脉”则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的细小分支,是气血精津液散布贯注的枢纽[3]。“络”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其首次阐明经络学说并提出“络”的多个概念,指出络脉有渗灌气血、沟通表里、通调营卫、助经环流的作用[4]。《素问·调经论篇》中记载:“风雨之伤人也现克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于络脉,络脉满则传于经脉。”奠定了经络的结构走形及生理功能,为络病研究奠定基础。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系统建立络病学说的理法方药[5],首次提出通络之法有“虫蚁搜剃”“行气活血”“辛温通络”,所创“旋覆花汤”被誉为络病祖方。后在百家争鸣的明代,《临证指南医案》大量记载了医家对络病的理论认识,加深了络病学说的临床应用。喻嘉言[6]在《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络脉论》言:“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细小。”对经络走行逐层细分为“经脉-络脉-细络-缠络-孙络”。络病学说在清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温病大家吴鞠通提出“清、宣、活、温、补、搜、透”七大治络之法[7]。更有代表医家叶天士[8],他所提出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对络病的发病、传变、辨治都有了革新。叶天士认为“络脉阻滞”是疾病由气及血的演变特点,并提出“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大法,结合病机,以治痰、气、瘀、虚,达治络之功,完善了络病的辨治理论体系[9]。
络病学说源远流长,其治疗大法不离“络以通为用”,同时针对病机虚实有补虚通络和祛邪通络之分[10]。用药法则上延续宣络、透络、清络诸法。络病学说至今仍在应用,如王艳清等[11]应用络病理论指导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辨治,崔红霞等[12]通过络病理论指导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时络病理论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13]、消化系统疾病[14]、内分泌疾病[15]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1.2 络脉与胞宫的生理 女子胞宫区别于五脏六腑,属于奇恒之府,藏精气而不泄。《素问·奇病论篇》言:“胞络者,系于肾”,《素问·评热病论篇》记载:“胞脉者,属于心而络于胞中”。胞脉、胞络[16]分别出自心、肾,在上心主血,脉渗灌于胞脉;在下肾主生殖之精。心、肾通过胞脉、胞络在胞宫相交,使胞宫血满精足,储于冲脉。同时,肝主疏泄与藏血,脾司气血之生化,肺朝百脉,肝为主,肺脾从之调控胞脉、胞络之气血运行。更有奇经八脉纵横贯穿。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督脉携脏腑之气血精津,贮藏于冲脉;带脉约束;任脉调节阴经气血;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维系;奇经八脉共同护佑胞宫。
经脉为全身气血运行之主干,支横别出的络脉再细分为别络、系络、缠络、孙络。各级逐渐细分,形成树枝般的网状结构,累屋重架,纵横交错,联合奇经八脉[17],由主流渗灌,滋养脏腑百骸。络脉的分布在胞宫中的体现为“经-络-系-缠-孙”,胞络由外向内,将经络、脏腑、气血三者相互贯通,由浅入深向胞宫内膜渗灌输布气、血、精、津,汇聚于胞宫胞膜,散布精微,濡养胞宫及胎孕。
结合现代医学,胞脉、胞络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密切相关[18],络的分布可与“子宫动脉-弓动脉-放射动脉-基底动脉-螺旋动脉”五级血流分支互参[19]:子宫动脉由外向内,动脉分支逐层细分形成5级,由子宫动脉向子宫肌层穿行分支为弓动脉,进而到达内膜下的放射状动脉、基底层的基底动脉,最后分支为螺旋动脉到达内膜功能层,实现子宫动脉对内膜的灌溉,是营造良好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物质基础。神经、免疫因子等均需通过此网络循环通路下达完成信号传导。络病的发生可能与血管收缩舒张异常相关。例如清宫术等手术中器械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甚至肌层,可以视为手术离断贯穿胞宫的胞脉、胞络。术后常继发炎症、纤维化等,导致子宫内膜血流受影响[20],出现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布不良,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大,甚至出现血栓前状态或血液高凝状态。
1.3 络病与胞宫之疾的表现与特点
1.3.1 络病与IUA IUA的发病与人工流产、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息肉摘除等宫腔操作密切相关,子宫基底层受损,炎症、应激等导致子宫内膜纤维化,宫腔壁部分或完全闭塞,临床症状以月经量减少、闭经、不孕、反复流产等常见。中医古籍无“宫腔粘连”相关病名记载,临证根据发病特征可将之归属于“月经过少”“妇人腹痛”“不孕”等范畴。从病因学角度分析,IUA的发病明显区别于传统妇科疾病,虽内因冲任虚损,但其重要致病因素系金刃直损胞宫,且传统、常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对疾病的本质进行重新审视意义重大。
金刃离断,胞宫受损,胞络断、胞脉伤,则任脉无以主,心、肾无以沟通,血海难充,气血精津无法随脉络渗灌于胞宫、胞膜,胞膜失养。《临证医案指南》中言:“络主病,久病血瘀”。由于络脉细小,络易受邪,而生滞留瘀;血络为病,易进难出,易瘀易积;加之女性肝郁易瘀体质,上游络脉瘀滞不通,血阻气滞痰阻为积;气血不能下达,发为络虚不荣;虚、瘀、积复阻于络,发为“结”。临证上,络脉不通则痛,故常见腹痛;胞络虚滞,胞宫失精血之养,则月经量少;精血不充,则无以纳胎、系胎,发为不孕、流产、早产。病位在胞宫,病损在胞脉、胞络,与心、肾、任脉密切相关,同时涉及肝、脾、肺与奇经八脉。关键病机为胞宫受损,络断脉伤,可见虚实夹杂之候。
结合现代医学,虚表现为三维超声及宫腔镜下可见内膜菲薄、中断,甚至缺失,腺体缺失[21];瘀表现为子宫内膜血流灌注不足,子宫肌层静脉曲张;积表现为子宫内膜机化,粘连带、瘢痕、钙化灶的形成,以及结合带结构(厚度、均匀度)的改变,共同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甚至发生内膜低反应。宣络散瘀[22]、调肾通络[23]等方法能有效改善IUA患者内膜血流各项参数,改善内膜血流灌注,预防复粘。
1.3.2 络病与JZ异常 JZ是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肌肉交界处的解剖结构的描述,在传统医学中同属胞宫,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中医对病位有更精细、精确的认知,为临床上精准诊治带来便利,更让中医药在新时代中得以创新与传承。
三维超声下或磁共振下均可见JZ是包绕在子宫内膜外层,又异于外肌层的一条半环状低回声带。JZ是否具备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对孕育成败有决定性作用[24]。从其所在位置可以认为,JZ是胞脉、胞络分支布散至胞膜的必经之带。正常情况下,它抵御邪气外袭,并使胞络顺畅通过,气血津精能随络散布至内膜,正如《素问·气穴论篇》所载:“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由于JZ位置与子宫内膜毗邻,且发挥重要作用,尤昭玲教授将其比喻为黄河,即孕育生命的“母亲河”[25]。当JZ异常,“积”既已成,奇邪难从孙络溢出,营血涩于络中,渗于络外,著而不去,致胞膜失养,出现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内膜低反应。邪气与积滞留而不去,复影响气机,加重瘀滞。
1.3.3 络病与胞宫病理特点 根据络病理论,胞宫络病可见时间性、空间性、缠绵性等临证特点。
(1)时间性。根据络病发病学,以IUA为例,金刃直伤引起络脉断伤往往具有瞬时性,络病同时具有时间节律性,络伤会引起正常气血的运行周期节律紊乱,恰恰胞宫上映月相,以月为周期圆缺交替。故在阴血充盈旺盛之时络病显现,例如手术伤及胞络,表现为月经量的减少、月经周期的改变、流产的风险增高等;疾病随时间迁移会发生进展,可能从起始时的功能改变,发展为器质性病变。IUA病初,子宫内膜受损,久而出现内膜纤维化、粘连[26],严重者会导致JZ结构的改变[2],甚至可导致妊娠中晚期胎盘植入、前置胎盘、胎膜早破,引起严重产科并发症,而且产后胎盘因素又易致宫腔复粘[27]。应用络病学,以时间节律为基础,临证可随经血潮汐周期调胞宫之疾,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空间性。络病影响其所联络脏腑的功能,络病作为渗灌气血精津的通路,络脉致病以所联络器官的功能异常为主。胞宫属于奇恒之腑,非脏非腑,藏而不泻,故能储蓄气血,既能行经,又能怀胎、育胎。胞宫络脉伤断,导致肾无以系,心失其属,冲任不固,则胞宫病,无以主行经、怀胎、育胎之功。
病之初起,病位局限于胞宫。由于气血随络脉时空之网流灌不止,周行全身,故局部络脉绌急,日久亦累及脏腑及全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腰为肾之府”,IUA临证常伴见下腹刺痛或隐痛、腰痛等,或为累及心肾之征;IUA起初或见子宫动脉阻力升高或缺失,病程延绵,日久可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整体出现血栓前状态甚至血液高凝状态,进一步增加怀孕难度及流产风险。
(3)缠绵性。“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明络病是一类慢性迁延性疾病,叶天士言:“久病入络”,《灵枢·始终》中道:“久病者,邪气入深。”言络脉发病病位之深,药物难以达邪犯之处,奇邪难以外溢,共同导致络病迁延难治。如IUA的诊疗难度在于治疗后恢复时间长、维持时间短,手术后复发率高,故应把握治疗时机,治疗后尽快备孕,以免复粘。
1.4 察色辨络病 络之为病,血不归经,离经之血必有“瘀”。冲脉起于小腹(胞中),……会咽喉,络唇口;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出会阴,上循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任同起源于胞宫[28],口唇部是冲、任共注之处,此处毛细血管分布密集,口唇更易凸显血络之病,故察唇可知络。《类经》中言:“心主血脉,血足则面容光彩,络脉充盈。”胞脉属于心而络于胞中,故面色是胞脉充盈的体现,同时目亦能体现络脉之虚实通滞[29],故胞络瘀滞常见症状可归纳为三方面。(1)月经表现:月经量少、色暗,闭经,夹有血块,小腹刺痛;(2)孕育:不孕,反复流产,早产等;(3)察色:面色黯淡,唇色暗或紫,唇周“乌线”,舌上瘀点或见舌底脉络迂曲,双目周围暗沉起斑,以及双手大鱼际处色青紫等色变,均为络病之征。
2 从络论治宫腔粘连与子宫结合带异常
《素问·调经论篇》中云:“病在血,调之络。”血症是络病的外在体现,故治血之本在治络。络病不离“以通为用”。但络脉细柔,不耐攻伐,故治疗上应投其所好,取通药之柔剂,以散代攻,以宣为补。对于IUA、JZ异常患者的辨治应注意如下几点:(1)奇邪入络,非经为病;(2)邪留成积,伤精滞血,久积伤络;(3)络脉之为病当以宣散,使瘀从孙络而去。因此,治疗IUA合并JZ异常、子宫内膜血流异常,当从络治之,即“治粘需治络”。
2.1 以花入络,力柔效坚 络体极细而质地极柔,络伤邪积,宜宣、宜舒。叶天士善用根茎叶类植物药及动物药入络搜风散瘀。花类药亦为所宜,如人参花、绿梅花、代代花、三七花,取象于女子如花柔情,质地轻清,其性上扬宣散,既入气分散络旁邪结,又入血分行滞通络,内修外攘,且虽力柔翩翩,然效力显,柔胜克刚,而三棱、莪术、姜黄、没药等峻烈破血之品恐更耗血伤络。
2.2 瘀易郁热,治络远热 经脉在里属阴,络脉在表属阳,热为阳邪,易伤阳络;同时络脉瘀滞,易郁而化热;热伤营阴,煎熬阴血,血脉涩极而瘀。故治络之疾,可微辛而散之,不宜温而燥之。可用桑叶、菊花、薄荷、牡丹皮等辛凉散结通络,而桂枝、细辛等辛温燥烈之品非阳虚阳郁者慎用。
2.3 瘀久必虚,通补兼施 病发于金刃损伤,络脉气虚,其贯通、渗灌功能失司,血行无力,缓而滞也,虚、瘀、积内留,复阻滞血运,加重积滞,如环无端。故治络脉之久病久瘀,宜宣滞散瘀,配合益气扶正、通补兼施方可使脉复络顺,同时益气可行血、生血,血旺则络脉充盈、渗灌得力,可选用人参、黄芪、山药之属。可更参脏腑辨证,据证予补肾填精、养血补心。
值得一提的是,经络在人体存在全息区域。局部的疾病可通过经络影响全身气血,同时全身或区域的针刺可达到治疗全身、局部的效果。因此,在络病理论指导下,根据络之盈亏,针刺治疗IUA等络病相关妇科疾病有章可循。
综上所述,应用络脉、络病学理论,探讨胞宫的生理与IUA的病因、病机及预后,可为其临床辨治提供新思路。金刃损伤系IUA的重要致病因素;胞宫受损、络断脉伤系IUA的基本病机;病位在胞宫,胞脉、胞络为病损部位,与心、肾及奇经八脉密切相关;基本病理为虚、瘀、积;致病特点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和缠绵性。故临证可以通络之法,注意胞络的特殊性,对证用药、据证施针,以治疗IUA及JZ异常,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患者生育力,并以防传变、再生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