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价值及实施研究
2022-11-19陈丹
陈 丹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实验幼儿园 福建 霞浦 355100)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我们必须掌握其特点和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基本活动就是重要活动,这是由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科学、合理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课程游戏化的目的是让课程更贴近儿童,并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儿童参与学习,使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最大程度的提升幼儿对课程知识的吸收。开展游戏化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还能保障儿童的身心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在活泼、有趣、多样化且适合发展的游戏中,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热情,不仅能大胆发挥、积极创新,还能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让实现儿童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1.课程游戏化的内容
课程游戏化不是单纯的增加游戏时间,或者在课程中增加游戏环节,而是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它需要教师在遵循《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的集体教学为主的模式,减少过多的目标预设,环节预设、成果预设。在保证幼儿基本游戏时间的前提下,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遵循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并且在游戏中充分感受自主、快乐、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完成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课程游戏化需要教师把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孩子们一日生活、学习、游戏的每个环节中,如:入园环节、喝水环节、户外活动环节、区域活动环节、集体教学活动环节,以及种植角的养护活动、值日生活动等等。教师应退到幼儿身后,成为一个观察者,要以幼儿的眼观去看待游戏过程,评价游戏结果,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让幼儿能在游戏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探究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能力等等,帮助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2.课程游戏化的价值
课程游戏化不仅是幼儿喜爱的学习方式,更是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教育精神。它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教师对课程的建构水平,还能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2.1 促进儿童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与世界沟通和交往的一种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他们通过游戏体验生活、了解生活,在游戏中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决定权,能大胆地探究和表达,这促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例如: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总会自发地模仿家长,他们会在游戏中设置爸爸、妈妈和宝宝的角色,从游戏初期抱娃娃到游戏中期给宝宝做饭、梳头、洗澡、换衣服,再到游戏后期送宝宝上学,带宝宝上超市、与邻居交往等等,都在一次次不断升级。在这个看似简单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模仿、想象能力,在照顾宝宝、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对话、与邻居互动的游戏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想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都在不断地提高,关心、爱护他人的情感体验也在自然而然中形成。而这样的情感体验我们是很难通过一节课或几句话能够教给孩子的。
2.2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师是课程游戏化的核心,教师的专业意识、教育理念决定了课程质量。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如何捕捉幼儿游戏的兴趣点?如何推进游戏的发展?如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时间、空间及物质的支持等等,都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点。这不仅需要教师更加熟知《3-6岁儿童发展指南》,了解最新的课程理念,掌握不同时期幼儿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同时要求教师在游戏结束后能正确评价和总结幼儿的行为和发展水平,为更好地开展下一次活动做准备。因此,当教师能够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扮演好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时,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2.1 从幼儿的视角去观察幼儿的行为,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幼儿每天在幼儿园会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如果教师能蹲下来用幼儿的眼观和心情去观察他们,解读他们内心的想法,就会发现许多孩子的真需求、真兴趣,而不是老师认为的“应该学、应该玩”。例如:当孩子们在做值日生给植物浇水的时候,发现了叶子上的洞洞,在激烈地讨论“是谁咬了叶子?”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认真倾听,捕捉孩子们讨论的中心问题,解读幼儿背后的动机与需求,尝试用多种记录方式,如:随手记、随手拍等,有目的地记录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而不是因为时间问题断然阻止幼儿讨论,去上周计划表上面预设的课程。
2.2.2 积累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设计能力,生发更有价值的班本课程。幼儿的兴趣往往是一个点,他们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往往会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突然开始又莫名结束。而教师作为引导者,有着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应该抓住有价值的话题,积极寻找理论支撑,提供有效的支持,启发幼儿更多的、更深入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使幼儿获得更多新经验,得到新发展。例如:当孩子们讨论是偷咬了叶子?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猜想:可能是蜗牛、可能是蚂蚁、可能是蜜蜂等等,让后让幼儿回去咨询或查找资料,看看到底是谁咬了叶子。当找到“凶手”后,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疑问继续启发幼儿讨论“为什么**会咬叶子?**不会咬叶子?”或者“如何保护叶子?”等等,让课程不断延伸,形成一个个孩子们感兴趣的知识网。
2.2.3 不断反思和调整,提升专业水平。当教师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后,可以预设“主题”及“分支”,但切记不可按照自己的预设去执行,而应该根据幼儿的需求不断地调整和反思:“如何保持幼儿的兴趣点?是否调整教学行为?是否需要其他人员的支持?是否过渡到其他兴趣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收集幼儿的表征、记录幼儿的表现,在分享、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寻找更加适合、有效的支持策略和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3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按教材教,幼儿按教师要求学。例如一节美术活动,教师会出示范例并告知幼儿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用什么颜色,甚至教师还会手把手地教孩子画,最后以谁的作品最像来评定幼儿的发展水平;在传统的角色游戏中,教师也会告知幼儿爸爸妈妈应该做什么事,孩子应该做什么事?家里的摆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规规矩矩的完成活动。时间久了孩子们就失去了思考能力,对游戏也渐渐失去兴趣,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样的师生关系看似和谐,却不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课程游戏化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让幼儿在学习和游戏中有了更多主人翁的感受。在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宰者、决定者,他们的情绪处于愉悦、放松的状态,促进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幼儿游戏时不仅是观察者和引导者,更应当扮演游戏的参与者,因为教师的适当参与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开展游戏。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可以扮演邻居到幼儿家中做客,可以在游戏中问问幼儿“宝宝多大了?宝宝的爸爸在哪儿上班?宝宝喜欢吃什么?宝宝有没有上幼儿园?”之类的问题,引导幼儿发展游戏情境;可以在“家里没有蔬菜”时,引导幼儿到操场上采采野花、拔点小草,当“家里来客人了,房间不够住”时,引导孩子用纸箱和纱巾来搭建一个新屋子,从而开启幼儿使用替代物的新篇章……教师的参与不仅可以启发幼儿想象,拓展幼儿思路,还可以丰富幼儿游戏的情节,保障幼儿的游戏条件,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同时,教师也从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变成了幼儿喜欢的同伴,增进了师生情感,实现了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让幼儿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宽松和自然,形成良性循环。
3.课程游戏化的实施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让课程实施过程变成游戏过程,游戏化课程的模式是由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决定的。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游戏化的价值,并将该教学模式落实到幼儿园实际教学中,是每个幼儿园教师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科学的课程游戏化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改进,从而全面发展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实现幼儿园教学质量的飞跃。
3.1 课程游戏化应以幼儿为主体。在游戏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退位,要有放手意识,要鼓励幼儿大胆去尝试、去探索。例如:在体育游戏“CS大战”中,幼儿提出要救治伤员,教师应认真倾听,捕捉中心问题“怎么救治?需要哪些东西?”然后鼓励幼儿自己去商量、讨论,这时候他们会提出“让伤员躺在软垫上,要给伤员包扎,要开刀做手术,用树叶做草药”等等想法,只要是安全可行的,教师都不予干涉,只做默默的观察者,随时给与幼儿支援和帮助。幼儿在这样的游戏中不仅情感愉悦、积极主动,还充分发挥了探究、合作、交往、迁移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充分尊重幼儿,做真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就可以了。
3.2 课程游戏化应渗透在日常生活环节中。陈鹤琴先生提出“一日生活皆课程”,游戏化课程应该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例如:当孩子们在餐后散步时对幼儿园的植物感兴趣时,我们可以鼓励幼儿认养植物,鼓励孩子们去讨论照顾植物的不同方法。孩子们有的会在本子上记录植物叶子的不同,有的会记录花朵的形状和数量变化,有的会用花片或竹签记录植物的高度变化等等。当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就会发现不同的植物对水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对阳光的需求量也不同,开花的季节不同,花期的长短不同等等,在兴趣的作用下他们会主动向父母或者园丁求助,从而调整更科学的植物养护方法和记录方式。这种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的模式,积极有效地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课程与游戏相结合,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3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帮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当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做到真观察、真支持,要时刻洞察幼儿的动机,倾听幼儿的表达,关注幼儿的表现,预判幼儿的需求,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例如:在玩沙游戏中,幼儿想要建一个城堡,他们想把沙池附近的水引导沙池内,教师可以提出“这么远怎么引呢?”孩子们提出需要水桶、水管等工具时,教师应该及时提供并引导幼儿发现不足之处,帮助幼儿通过反复实践得出最好的方法。又如: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提出要增加消防员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整合学习与游戏的关系,联系当地消防队给孩子们上一节专业的消防课,或开展一次消防演习。这不仅能及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能让幼儿主动把已有知识迁移到游戏当中,创设新的游戏情节,推进游戏发展,从而产生新的经验,促进自身发展。
3.4 注重游戏活动的评价。教师的支持除了在游戏中给幼儿提供帮助,还包括教师对幼儿的认可。因此,在每次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帮助幼儿及时梳理游戏过程,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给予表扬和肯定,从而让幼儿产生无穷的进行游戏活动的力量,强化幼儿游戏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肯定和评价,从而建立幼儿的自信心,释放幼儿游戏的天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结语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在实施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专家和老师的认可,但它的落实形式和方法比较复杂,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我们应该在了解幼儿园课程的核心要求和游戏内涵的前提下,对不同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本着“尊重幼儿个性、理解幼儿需求、接纳幼儿差异”的理念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幼儿在快乐中探索,让自己成为幼儿学习与游戏之间的桥梁,从而不断发现幼儿的变化与成长,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最终实现幼儿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