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疾病病前三态探微
2022-11-19覃锦罗芹李梓荣杨俏丽刘尚建孔梦向长江
覃锦,罗芹,李梓荣,杨俏丽,刘尚建,孔梦,向长江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4.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代谢性疾病病前状态,即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基础,具有共同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的病前状态,国医大师吕仁和[1]认为该病态归属于中医认知的脾瘅,热是其核心病机。脾瘅,作为消渴、消瘅等疾病发生的前奏曲,在数千年前已被人们所认识,其产生原因与肥美甘物的食用密切相关。当今物质条件日益丰厚,精神生活更加复杂,脾瘅发生率日益飞升(即代谢性疾病病前状态),因此结合中医学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深度剖析该病病理机制及形成过程,将有利于对各代谢综合征的症状分析,有利于对该病病势的把握,从而及早消除疾病发展,恢复人体机能平和向上的生命势态。
1 甘美肥物,中满内热
《素问·奇病论》[2]有“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之论述,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认识到对肥美甘物的“数食”会形成“口甘”的病理状态,可见肥美甘物是诱发该种疾患的诱因。正如《内经》所言,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可见对于该病,“热”与“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历代医家围绕着“瘅”解释脾瘅的病因病机,瘅有“劳”“黄病”“热”的解释[3],但对其理论的探讨已然淡化对“黄病”“劳”的探析,主要围绕着“热”认识脾瘅。如《儒门事亲·刘河间先生三消论》[4]曰:“瘅,谓热也。脾热则四脏不禀,故五气上溢也。生因脾热,故曰脾瘅”,森立之《素问考注》[5]言:“脾好燥而恶湿,今脾伤于肥甘,而内热熏灼,故名曰脾瘅”,当代国医大师吕仁和[1]亦认为脾瘅乃脾热是也,因数食甘美而多所致。虽后期对脾瘅病机发展为痰湿[6]、膏脂[7],但都围绕着“热”的形成与其对脾脏的影响。但从脾藏象功能状态变化过程分析,“劳”“郁”在脾热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皆属于脾瘅病理状态。本文欲从饮食、情志方面讨论脾瘅(即代谢性疾病病前状态)三种状态的演变过程。
2 肥美甘物,滞脾伤胃
对于脾瘅产生的病因认识,古今医家多有不同见解,《内经》是目前已知最早记载该病的医学论著。“肥者令人内热”且不用多说,味厚则助阳生热,热在何处,脾脏是也。然又并非只有脾热,须知脾胃相济而生,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生热则胃从化。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表里之谓也。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禀而后病,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8]。“甘者令人中满”,为什么甘者令人中满?离不开甘主缓的意思,五脏实而不满,甘味入脾,补脾气也,多者必郁遏脾气,妨碍运化,两句是互文见义,而不是分开。脾胃者,位处中焦,所谓中焦如沤,言明的即是脾胃对于饮食水谷的腐熟运化,因此脾瘅从饮食来讲应该包含着脾胃一脏一腑的综合考量。
2.1 脾气郁滞,劳而化热
脾气的郁滞造成脾藏象运化功能的疲态,进而发展成脾热。对脾而言,运化水谷、转运精微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喜燥恶湿是其生理特性。水谷入胃,脾土消之,化生精气,注于四肢,然后至手足之经[9]。当肥美甘物进入人体,脾脏当行其运化之职。然肥美甘物乃膏脂类食物,其对脾气而言有阻碍、阻滞之力。《临证医案指南·脾瘅》[10]论述到:“盖甘性缓,肥性腻,使脾气遏郁,致有口甘内热中满之患”,脾气被遏制,此即为“郁”,不能正常运化肥美甘物,聚酿形成陈腐之气,表现出口甘甜腻、食欲不佳、头晕乏力等脾不升清、失其健运表现。若脾气郁积过久,必当化热伤津,形成脾热病理状态,使之日久造成脾阴亏虚,虚热内生。又有肥者乃味厚助阳之物,肥腻之品先造成脾气困厄,难以畅行,若服用日久又能生热,灼伤脾脏阴津,虚热丛生。二者实火、虚火共凑中焦,表现出口干、口渴等热症,并出现热迫五气,上溢成典型“口甘”之证。因此肥美甘物的食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脾脏的气血阴阳有所影响,但这一切发生的基础在于肥美甘物对脾脏的过度侵扰,引起脾气困厄,形成“实劳”,不能及时将水谷(肥美甘物类)运化,而后郁积化热,形成脾热,灼伤津液,继而形成脾脏“虚实并存之劳”的病理状态。
2.2 胃满自伤,克伐湿土
胃腑生热伤脾阴,脾阴亏损生虚热。又当言其“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五脏实而不能满,六腑满而不能实,因此所谓多食者主要指的是胃腑。何以言之?胃者水谷之海,四肢皆禀气于胃也[9]。“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当胃内容物过度蓄积潴留并扩张胃肠道,产生饱腹感,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违背胃肠道实而不满的生理特性,乃至于造成胃肠道的损伤。所谓五志过极而化火,重阴必阳等,即是对物质“否极泰来”属性转化的真实描述,食物的过度食用,未能伤及脾脏,但暂时性的蓄积胃腑势必生热,不仅灼伤胃阴,更能伤及脾脏之阴津,此即为“脾虚劳”。乃至灼烧饮食物产生“腐气”,又可困蕴中焦,如此脾胃外有健运受困,内有邪火丛生,二者相互交融,增添彼此负担。且胃腑之容满过度,不能腐熟尽饮食水谷,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百骸无以所秉禀,反而加大对脾脏所存精微之摄取,造成脾脏亏虚,即“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8]。因此饮食所伤及脾胃,形成具有郁、劳、热三种病理状态的脾瘅,其中热是最终转归,郁是病理基础,劳为脾瘅病态的脾脏功能状态,抑或与热并存一体。
3 情伤金木,生克失常
消极情绪能加重脾主运化的负担,是当前脾瘅产生的重要原因。《临证指南医案·三消》[10]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脾瘅,是多组代谢性疾病的基础性疾病状态,在当今社会压力剧增的环境下,情志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研究表明[11],银屑病是一种身心性皮肤病,临床上发现工作压力、考试、亲人离世、婚变等造成的精神紧张多为银屑病的诱发因素。有研究表明[12]冠心病(CHD)患者容易伴发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往往能诱发和加重CHD的发作并影响其治疗效果。空腹血糖、血压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提示慢性病可产生不良情绪,而同时不良情绪也可引起机体产生代谢状况的异常,不良情绪和代谢异常相互影响,形成慢性的恶性循环[13]。因此情志调节对于保持人体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1 肝郁脾滞,化火伤阴
肝脏条畅情志功能的失控引起脾气郁滞或是肝郁化火伤脾,形成脾瘅。肝者,将军之官,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也。人的气机离不开肝脏的疏泄,它与肺脏共同主导气的运化,称为“龙虎回环”。当人体气机郁结,即肝木不疏,势必横逆犯土,导致重者之泄泻、轻者之食欲不佳。人体之气是一个循环往复、无处不及的物质存在,当产生郁滞,形成木郁壅土,脾气即会受到影响,或者胃气产生郁滞。脾胃主运化,当气机郁滞,运化功能减退,外来饮食水谷即为负担,运化不及,形成“劳病”,亦即如脾气遏郁,致有口甘内热中满之患。此为肝郁、脾胃之劳,临床可表现出病患的心情郁闷不佳,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或者有大便时干时稀,随情绪波动变化。
五行生化有常,在相生相克的平和势态中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作。当肝脏郁积到某种度,即会造成质的变化,形成实火,亢木乘土,侵犯中焦脾胃,灼伤脾胃津液,阴虚生火,此即所谓“暴怒伤阴”。肝胃郁热,阳气亢胜而成壮火,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渐至入不敷出,耗损真气,即成壮火食气之势,此为火热与虚象并见[14]。且脾胃本受肝郁之影响,被肝火烧灼,犹如火上浇油,火势更旺,形成中焦火旺之势,如此脾胃成“热”“劳”之病态,在除脾胃病理变化之外,病患还往往表现出性情急躁、饮食量大、食欲增大的临床表现。“怒伤肝”“思伤脾”,不良情志会引起肝气郁结、脾气受损,进而影响肝脾功能。若气机郁滞于中焦,会出现胀满疼痛并伴叹息嗳气、情志不舒等心理症状。若郁怒焦虑则多见嘈杂反酸、胸满噎膈等,若抑郁多思则多见腹脘胀满、纳呆食少等[15]。
3.2 子夺母气,纳运不济
肺主悲,悲伤的情绪亦能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发挥,形成脾瘅。如上,肺肝共主气机,肝郁导致脾气郁遏,当肺脏出现变化时,同样会影响脾脏的生理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五脏各有情致所主,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相对应着怒喜思悲恐,悲则气消,即悲耗散肺气,《素问·举痛论》[2]言:“悲则心气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肺气虚则其主司呼吸功能减弱,表现为胸闷短气、呼吸不适、头晕乏力等症状。当肺气亏损,“子借母气”,耗散脾胃之气,形成“劳”,此即造成脾胃相较于日常之不及状态,虽不至于胃腑盛满,然脾气受损,日久伤阴,虚火形成,进一步加重脾脏损伤。肺功能受损在葡萄糖耐量受损期就已出现,其症状在糖尿病前期并不明显,仅能通过肺功能检查、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方能明确病变[16]。
4 从“郁”“劳”“热”论治脾瘅
脾气遏郁,“甘气”外溢致有口甘、内热中满之患,为其发病之病理基础。脾气的郁积为脾瘅产生初始阶段,而劳则为脾运化不及状态的反应,它即介于脾瘅郁、热的整个状态期,又是整个脾瘅期脾运化不足的表现形式,其有虚实之分,脾气困厄为实劳,脾脏受损则为虚劳。郁久化热是脾脏外部热势蔓延,为脾瘅的最后阶段。
郁、劳、热作为脾瘅的三个病理状态,或是相互交织、并存,亦有病程之轻重迁延,据其实而言,并非仅有从脾胃、肝、肺脏病变发展而来,其核心脏器在于脾胃,关键的因素在于“郁”“劳”“热”的形成,可以困遏脾气,加重脾脏的运化负担,导致枢机痞塞[17],则精微失布,水液失化,酿生湿浊,内聚陈气,郁而化热则病脾瘅,日久伤阴则病转消渴。或是直接外源性因素的灼伤,内生脾热,熏蒸五气,内热蒸迫五谷之气,夹五谷之液上溢口中而见口甘[18]。而这也可解释不同医家对脾瘅的证型认识,如吕仁和教授将脾瘅期分为阴虚肝旺型、阴虚阳亢型和气阴两虚型[19]。仝小林教授[20]提出DM前期的核心病机为六郁,认为六郁是指以食郁或气郁为先导而形成的血郁、热郁、痰郁、湿郁,与脾虚、气阴两虚共同作用的病理状态。
因此对脾瘅治法需根据“郁”“劳”“热”病理状态辨证论治,若在第一阶段之郁、实劳,对脾脏本身需得芳香醒脾,治之以陈兰,恢复脾气的运化状态。对于产生困遏脾气的病因进行治疗,肝郁者以逍遥散[21]理肝健脾疏郁,胃伤者可以脾胃为本,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22],痰湿者用健脾祛湿化痰汤达到健脾祛湿兼行气之效[23]。若进展到后期成热又当以“热”治为主。倘若为“热”阶段,实热可用泻黄散清泻脾中伏热,振复脾胃气机[24-25],虚热当用山药滋补脾阴。若是为脾气困遏而来的热象,要在清脾热的基础上加些许开郁药物,并针对病因治疗,化痰祛湿、清热除湿、疏肝行气等。若该热为火伤而来之虚火,需在清热基础上,用石膏、黄连等清脾脏外热。“劳”表现为脾运不济的病理状态,对此要调整饮食,减轻运化负担,通过减轻食量、少食肥美来达到目的。且当有虚劳之时,需得补益脾脏,用山药、黄精等药物促进脾脏形体恢复。《备急千金要方》[26]曰:“凡脾劳病者,补肺气以益之,肺旺则感于脾”,可用黄芪、麦冬等补益子脏,充养脾虚。
5 小结
脾瘅包含着除糖尿病前期外的其他代谢性疾病病前状态,表现出对其强大的包容性,反映了当前人们在饮食、运动、情绪的不合理调整下的恶性后果,若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势必造成重大后果,糖尿病前期[27]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若不加以干预,多数个体会进展为2型糖尿病。朱震享[28]在《丹溪心法》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因此合理分析、把握脾瘅各态,能帮助临床工作者清晰脾瘅脉络,做到“针到病除”,预防代谢综合征发展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