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前阶段美术活动开展中的渗透意义与策略
2022-11-19刘犇
刘 犇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幼儿园 江苏 常州 213000)
前言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想要使孩子成为具有良好人格的重要人才,就要从小培养其正确的思想道德素养。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时代,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幼儿掌握生活技能和有关经验,也要注重心理方面的渗透,使幼儿拥有良好性格与交流方式等等,无形中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和态度。美术学科作为德育的一部分,也是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力量,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活动与幼儿的心理发展状态,建构更加合理的教学活动。
1.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孩子减轻压力,疏导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教育形式,对于促进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观念,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美术活动作为审美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培养和训练幼儿审美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透过其绘画作品展现出来,也可以说儿童绘画作品是孩子表达个人情感与兴趣的重要方式,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反应。通过绘画色彩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展示,可以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幼儿心理、人格、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就比如通过孩子绘画中所使用的颜色,可以感受出孩子内心的状态,有实验表明,当一个孩子喜欢用黄色进行绘画时,表示其内心依赖性较强;当一个孩子喜欢用红色时,就表明其性格相对刚烈等等。这是由于孩子在出生1到3个月之后才开始具有色彩分辨的能力,他们首先能够分辨出来的颜色是红色与绿色,之后是蓝色与黄色,科研导致儿童普遍喜欢的颜色以明艳的亮色调为主,很少会对黑白灰等暗色调的颜色有兴趣。
也就是说,教师能够通过美术活动中幼儿使用的颜色了解学生当前的性格与心理发展状态,幼儿也可以借助美术活动表达内容情感,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因此,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性健康教育对于孩子而言有着非常直观且重要的意义。
2.当前美术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幼儿教育直接关系到很多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这关系到幼儿在遇到困难时是否能够及时纠正心理状态,也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并给父母带来很多问题。且在独生子女较多的当下,许多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过剩、心灵十分脆弱,如果他们没有得到老师的正确引导,这肯定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2 没有充分发挥美术活动的优势。许多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限制在课堂活动中,没有将美术活动的作用。美术课具有多种形式的意义,教师应努力利用这种艺术活动的特点对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寻找有效的儿童心理教育方法。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前阶段美术活动开展中的渗透策略
3.1 充分尊重与接纳幼儿的选择,建构平等师幼关系。想要在学前教育阶段美术活动中充分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幼儿的接触过程中,通过积极正向的且带有鼓励性的语言,以及微笑肯定的手势与肢体动作等等,使幼儿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并且感受到教师的接纳感。当幼儿能够生活在一种更加和谐且温馨的氛围时,就能够放松下来,积极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当中。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用平等的角度与学生交流,如蹲下来或坐下来与幼儿平视,降低给幼儿带来的压迫感。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平等且更加直接。在基于美术活动开展教学任务时,无论出于怎样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温柔以待和真诚的态度都能使幼儿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着的,也更容易建构平等师幼关系。有了这种健康和谐的氛围,就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
例如:每一个班级都会有性格活跃和性格内向的幼儿,那么针对内向的学生,教师就要在幼儿感兴趣的开展活动中,抓住机会对其进行鼓励和启发,使这类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带来的温暖。与此同时,通过教师的鼓励和给予幼儿进行抒发个人想法与情感的机会时,这类内向的学生一开始会感觉到局促,但又会从教师的激励中提高自信心,满足个人自尊。当师幼之间能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时,幼儿就有了充分发挥个人意见的机会与意愿,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建构平等的朋友关系,相比建立高高在上的教师身份要好得多[3]。当教师能够做到了解幼儿的实际问题,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展示出自己愿意引导幼儿并不会产生不耐烦的情感时,就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例如在针对“梦”这一主题进行美术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大胆抒发自身的所念所想,并及时给予幼儿更加正面的引导,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且自由的作画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让幼儿自由去选择和探索,借助美术作品,抒发自身情感,逐渐在引导中优化个人心理素质。
3.2 营造良好艺术氛围,调整幼儿个人情绪。由于当前阶段孩子的身心还处于发展状态,他们的学习兴趣越大、积极性越高,教师的教学活动质量就更加高效。那么,幼儿园教师就需要创设能够激发起幼儿好奇心,使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任务,在幼儿普遍具有强烈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具有探索欲望的阶段,使其能够对教师所提供的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其自身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水平。也就是说,若教师能够有效吸引幼儿注意力,创设可以调动幼儿好奇心的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态度。
例如:在针对《我喜欢的动物》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出示各种各样的动物造型与图片,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欣赏提高对于接下来绘画活动的兴趣,并且通过教师给予的鼓励,表达出自己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分层教学的指导,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让幼儿进行选择,为幼儿营造出一种更加良好且和谐的艺术氛围。如有的幼儿绘画能力强且肌肉协调性好,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幼儿根据自身的想象力,结合教师所出示的图片,引导进行大胆创作。有的幼儿自主创作能力差,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幼儿根据出示的范画进行临摹,帮助幼儿提高自身技能掌握水平。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导下,能够使幼儿的兴趣好奇心充分发展,在完成美术创作过程中使身心也得到健康引导。
并且,教师还要给予幼儿充分的相互交流与探讨机会。由于幼儿想象力丰富且好奇心强,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主题,并让幼儿以小组形式或同桌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当幼儿之间能够基于同样的主题,与同伴尽情抒发个人想法时,就有了宣泄和人情绪的机会。许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在进行绘画时会非常专注,并且可以保持很长时间。这是因为幼儿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当他们拿起画笔利用丰富的颜色进行创作时,就能够使其心理想法得到抒发。所以,教师可以在正式进行绘画活动之前,带领幼儿以圆桌讨论的形式进行主题探讨,促进幼儿情感上的抒发与宣泄。
最后,教师也可以选择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进行素材寻找,通过对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观察与触摸,帮助幼儿了解到树叶可以是滑的,也可以是粗糙的;树干大多数都是粗糙的等等。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借助自然色彩发现美、感受美,并加强对美的体验,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3 注重激励幼儿,转变评价机制。评价是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4]。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幼儿自信心,并且满足幼儿自尊心,然而,若评价方式不够合理,就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打击。在传统幼儿园美术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范画进行临摹,并插手幼儿的个人想象力发展,且在幼儿的绘画内容与教师所展示的内容不符合时,一部分教师就会出现不耐烦等情况。幼儿正处于对周围人态度特别在意,并渴望得到夸奖与认同的阶段,当幼儿发现教师的负面态度时,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并出现负面心理。
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转变评价方式,根据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进行更加灵活的引导与评价。每一位幼儿都有着其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与想法,在绘画内容的展现上自然会出现一定差异性。这就是人们经常会发现的,只有幼儿能看懂自己的画作,其他人却看不懂也表达不出来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作品评价过程,需要做到尊重幼儿的选择与发展,并善于从幼儿的作品中发现闪光点,基于更加正向且鼓励、赞许幼儿的评价。只有这样,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评价作品,才能使幼儿身心得到满足,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更加主动的对自己的个人水平进行了解,且在幼儿进行相互评价过程中,也可以使幼儿发现同伴之间还可以学习的地方,也加强自身语言构建能力。在现阶段大班幼儿中经常会出现“利己主义者”,这一情况重要表现在别只能说自己是好的,却不可以指出自己的缺点,或者我说你的好处,你也要说我的好处。这就会导致当一名幼儿提出另一位幼儿的不足之处时,被指出问题的幼儿就会故意回嘴产生争吵。针对这些情况,就需要教师进行更加灵活的引导,鼓励幼儿更加真诚地进行交流,并引导幼儿说出优点与自己喜欢的地方。这样正向的引导和交流能吃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逐渐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团队意识。
3.4 教师积极搭建与幼儿沟通的桥梁。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例如,当孩子们参观艺术展览作品时,老师可以问孩子们他们对某幅画的看法。分析一些山水画和人物画,可以了解当时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例如,大多数孩子在欣赏一个荒凉的山谷时会有轻松的感觉,如果有些孩子经历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情绪,并且有强烈的负面情绪,那么教师应该关注这些孩子。老师可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些天你有没有明白任何悲伤的事情?”使孩子们能够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老师及时指导指导他们,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3.5 在挫折教育中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挫折教育也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挫折教育可以提高孩子心理的韧性。在以往的艺术教育中,教师一直以“只鼓励不批评”的教学法,但这其实是错误的教学法,教师应及时明确指出孩子的不足,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例如在DIY活动中,老师应该表扬自己动手做得好的孩子,同时应明确指出做的不够好的学生,告知学生自身的不足。
3.6 创设主题,强化幼儿良性行为。由于孩子的年龄,大部分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分享玩具、食物等,组织“趣味玩具”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给玩具涂色,并引导他们与同学分享。让孩子和他们的朋友一起玩耍,感受与同学互动的乐趣,教师应同时给予赞美:“你们是多么好的朋友啊!”这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分享的乐趣,同时加强孩子的绘画技巧,由于幼儿的年纪较小,他们的语言技能尚未完全发展。有时沟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好斗的孩子会出现打架和打人等不良行为,并帮助他们了解这种行为的负面因素和潜在的安全风险。同时组织幼儿此次绘画活动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的名义进行,帮助孩子们画出自己最好的朋友,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以明确的态度表扬和鼓励孩子:“你要像画里一样和小朋友相亲相爱!”“你和好朋友在一起笑得真开心!”通过正面引导和暗示,幼儿的良性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被强化,悄悄改变幼儿的心理状态。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美术活动,可以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愉悦。当幼儿在进行绘画,借助艺术形式抒发情感时,通过教师正向的引导与尊重,结合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在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心态和独立精神,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逐渐成为对社会有促进意义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