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布置研究
2022-11-19王强
王 强
(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 甘肃 玉门 732511)
本文以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布置为主要内容展开讨论,首先简要分析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布置的意义,然后当前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布置中存在问题,最后针对作业分层布置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实现数学教学质量提升。
1.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布置意义
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布置更加符合整体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升需求,分层作业布置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作业的布置主要为统一布置,因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应用能力、接受能力不同,问题分析能力也存在差异,作业布置统一化,优秀学生能够有效完成作业任务,而学困生却困难重重,无法对相关问题加以有效解决。同时,部分优秀学生无法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而通过分层布置作业,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合不同层次学生巩固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设计作业内容,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1]。例如,对于学困生,设计趣味性、基础性作业内容,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答时不仅能够有效巩固基础,并且在快乐中学习,当学困生逐渐打牢基础,便为后续参与数学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生逐渐树立数学学习信心,提升其学习兴趣。而对于优秀学生,让其挑战更有难度的问题,在解答问题后,提升其成就感,进而使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1.2 转变作业布置目标。初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才能够掌握应用。以往数学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以题海战术让学生解答不同的题型,让学生练习如何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作业目标设定的偏差,导致学生逐渐作业布置的主要作用是解答书面问题、为考试做准备服务的,作业布置逐渐呈现为形式化、机械化。在新课程理念下,分层设计数学作业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学生掌握所学习过数学知识,让学困生打牢基础,优秀生继续提升。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结合实践性问题,锻炼学生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全面提升。另外,分层布置数学作业,能让老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加以充分的了解,确定不同群体学习所停留的“位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分层教学内容,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照顾每一位学生,实现整体学生进步成长。
2.当前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布置中存在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老师首先需要摒弃作业布置是以提升学生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思想。但是部分老师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作业布置中没有积极应用作业分层布置模式,对整体学生数学素养提升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作业分层布置设计量较大,少部分老师因为嫌于麻烦没有坚持使用。再次,多数老师对于作业分层布置应用经验不足,在作业布置中没有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例如,对于学困生,作业布置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对其学习效果提升产生影响。对于优秀生,应当避免单一的以知识掌握为目标,需要结合优秀生基础情况,合理更难的作业,实现优秀生进一步提升。最后,多数老师没有将不同分层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参考依据,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照,导致作业分层布置作用大打折扣。
3.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布置对策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实现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布置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充分的了解,合理分层,为后续教学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作业分层应当从课前、课后两方面着手,让学生打牢基础,逐渐缩减学生之间的差距,对于优秀学生应当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其数学学科素养的不断提升。随之需要结合作业的分层布置创新评价体系,发现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实现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升。
3.1 对学生合理分层奠定基础。在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布置工作开展前,老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例如,在教学工作开展中,老师加强做好随堂测试,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结合周测、月考成绩对学生之前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有基本的了解,积极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确定哪部分学生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哪部分学生知识掌握不足。另外,对于学生的分层应当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部分学生可能在长时间的巩固学习后,知识掌握能力有所提升,老师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的分层,保证分层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准确性,进而实现全体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升。最后,在分层分组中,老师需要尽可能地确保不同分层学生人数保持一致,将组别划分为两组或三组,在控制自身作业设计任务量的同时达到分层布置作业最终效果。
3.2 精心设计作业分层。在正式开展分层作业布置模式前,老师需要向学生事先声明:“以后作业的布置会适当的减少,但是需要每一位同学在课堂学习中,认真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并且每一位同学需要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学生将十分激动,便将此作为监督老师的准则。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基础情况、知识掌握情况加以充分的了解,便于作业的设计。例如,在对北师大版本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一章节进行讲解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提出问题:“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请同学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共同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然后和学生共同学习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设计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老师需要着重对学困生的提问,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应当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讲解,并让优秀生继续后续知识的学习。之后老师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布置作业。作业的内容可以为:让学困生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并设计两至三道应用题让学困生编写解题思路,如果有能力可以尝试解答。而对于优秀生,则需要设计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或者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自己设计问题并尝试解答。采用作业分层布置方式不仅能够让学困生在接触新知识时打牢基础,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提供保障,同时能够锻炼优秀生问题分析能力,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锻炼。
3.3 应用信息化技术设计课前作业。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老师需要积极应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模式设计教学课前预习作业。对于学困生主要让其掌握基本知识,为其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奠定基础[2]。对于优秀生也需要让其首先掌握理解相关知识内容,然后让其思考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在做好课前预习的同时加强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对九年级上册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一章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前设计问题。对于学困生则主要让你认识了解,树状图、表格统计组成部分,了解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对于优秀生则主要让其使用统计图分析家庭用电、用水等情况,并借助数据结果分析如果实现节约用电、用水。通过设计课前分层作业,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所了解,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事,对于课前作业分层设计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学以致用”目标,实现学生整体学习质量提升。
3.4 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分层后进行作业分层布置。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一定地了解,在清楚地了解之后再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工作。在课程内完成的所有作业都被视为核心作业,这些作业那些优等学生可以选择不做,但是基础不牢固以及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必须要求他们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由于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分好几等,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需要相应地对布置的内容进行一些改动,布置每个层级适合的作业难度和内容。当前,我们正在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作为特殊的练习作业,学习小组的学生可以强化他们的学习技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3.5 分层作业要实现个性化、实效性。分层作业不仅仅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来教学分层的,真正的分层不断变化的,而不是静态和相对的。此外,分层作业只是暂时的缓冲,教师需要一直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不断成长。例如,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被分为三部分:A、B、C。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某学生达到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就会自动移动到更高层次,在那里他们可以真正地再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种动态灵活的分层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6 分层作业要体现能力分层与目标分层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3个层次。其中,技能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为C级,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为B级,学习能力的学生为A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层级变换,或者在导师的监督和批准下进行适当的变更。灵活的操作系统优化设计用于日常操作,如基本操作、高级操作等等。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主要的学习作业是在课堂上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教师扩展的知识点汇集设计的题目等。对于一些作业,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做,教师再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扩展性的题目给B或A级的学生完成,对于A级的学生来说,扩展作业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总的来说,不同等级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教师以其经验和教学能力为基础,对作业进行科学地评估和分层,使作业分配更加合理、科学、高效,不断完善分层作业,使工作流程更加人性化、渐进式和连续性。例如,在任务中学习了两种求解具有两个变量的线性方程组的方法(代减法和加减法)后,C等级的学生被要求完成该任务上的基本作业。B级的学生则要求专注于提高他们的基础技能和扩展他们的作业范围,因为如果他们觉得基础问题太简单,他们可能就不会有想要完成作业地兴趣,就可能会在这方面犯了错误。这样,不仅调动了各等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每级的学生掌握了内容,巩固了学习成果,最后教学成果显著。
3.7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和组织数学课时,必须注意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此期间,鼓励学生应用他们的知识,提高对数学知识点的认识,鼓励其使用书中的知识来解决日常问题。此外,课程还可创建不同类型的作业,以确保课堂上的所有水平的学生都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完成作业。例如,在学习教科书理论部分的章节内容时,通过组装真实的3D物理模型来帮助学生了解应该熟知的3D思维结构,逐渐地在学生的脑海中完成了3D建模。当然,学生还能够从文本描述中绘制3D形状。通过掌握3D图形的基本结构,学习脚手架加热时“三种”的相关原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图形的差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选择难度不同的不规则形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选择合适的符号类型,如主视图、左视图或右视图,并从不同角度绘制3D几何形状。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三视图的理解,独立得出描述3D图形的重要方式。
3.8 分层评价改善问题。在以往数学教学中,老师对于作业的批改仅仅是标注出错题,让学生进行订正,虽然学生能够订正错题,但是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出错原因,老师也没有结合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因此,老师在批改作业后,需要对不同层次学生出现错误频率较高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一课时教学进行再一次地讲解或者布置课后作业时让学生巩固练习,实现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3]。
3.9 分层作业后的激励。分层作业不是静态的,教师必须使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师可以进行两次测试,符合要求的可以进入下一个级别并一路升到顶级组。比如基础组的学生可以参加改革组,改革组的学生可以参加弘基组。如果弘基组的学生学习有困难,无法一直维持一个水平,当然可以回到基础组,改革组的学生也同样要求。通过这些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在压力下学习并培养自信心,从而培养对学习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另一个“进化目标”。
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当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摒弃传统统一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展开分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计划的教学工作。首先,老师应当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以加强学生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布置作业。在课前布置作业,为下一课时教学开展奠定基础,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练习,并创新作业批改评价模式,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创新参考依据,不断完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对于学困生,老师应当以打牢基础为目标,对于优等生则以提升数学素养为主,进而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