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说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2022-11-19唐云华
唐云华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鸭溪中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引言
在初中阶段,语文课堂对论说类文言文的教学为难点,但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更加侧重于学生对此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未能根据学情和文体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将此类文言文特殊性体现出来。为了探索满足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升文言素养,让论说类文言文授课过程更加高效。
1.创设历史情境辅助文言文教学
1.1 以问题创建情境。阅读课堂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最后通过学习将问题总结的系列过程。所以,只有学生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且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当中,才能构建高效课堂。适当运用提问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态度能够起到引导作用。论说类文言文内容教学,教师需要围绕文言文提出相关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索,根据学生思考情况,及时鼓励,调动其学习热情。但是,课堂之上“怎样提问最为有效?”值得教师思考。有效性的提问应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有助于完成课堂授课目标;第二,能够突出课文重点;第三,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第四,能够清晰表达所问内容[1]。
例如:教学《马说》这篇课文的时候,问题情境创设如下“思考伯乐和千里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作者写作初衷仅是让读者识别千里马吗?”“如今社会应该如何做才可以让人尽其才?”同样,在《陋室铭》教学环节,也可以设计如下情境“文中提到的陋室是否真正简陋?怎样看出?”“通过文章能够看出陋室之主为人怎样?”上述文言文问题创设能够凸显文章内涵,且文章之间关联程度较深,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内容环环相扣,和学生思维规律发展相符。
1.2 用语言描述历史。语文属于讲授语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当中,要求教师能够对语言进行准确表达。在《教育的艺术》这本书当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语言的运用能够洗涤学生心灵”,将其应用在论说类文言文的教学方面,就是要求教师在文章讲解的时候,通过语言描绘,将历史情境再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鱼我所欲也》这节课教学,教师语言情境描述可以表达如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我也经历过‘生’、‘义’二者间抉择,然而,古代社会诸多伟人都经历了这样的时刻。像文天祥面临国家灭亡,甚至被俘虏幽禁,但是他仍然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激昂之句;夏明翰是一名革命烈士,也是无产阶级革命者,面对生死时,他说道‘砍头不要紧……还有后来人’;王定宝是唐代文学家,说出‘无以而生,不若有义而死’的豪言壮语。而孟子在写此文章的时候,明确表达了自身在‘生’、‘义’间选择”。
通过上述语言描绘,引用杰出人物人生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孟子观点,在语言描述过程当中,打造的历史情境极为生动,学生在关联和对比所举案例之时,对于孟子倡导的“舍生取义”价值观能够透彻理解。
1.3 借影音重现历史。“历史性”为论述类文言文主要特点。因为文言文描述的内容和学生生活时代相距较远,因此容易导致其产生距离感。为了将学生、课文二者之间隔阂消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音频、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为学生带来更加真实的体验,走进文章创作时代,了解历史人物,品读文言文语言。
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当中,孟子将战争条件作为文章的主要论据,文章当中出现了“城”、“郭”等名词,其与现今语言的含义存在不同。同时,此类文言文运用的语言凝练度高,因此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本内容。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古代战争主题的视频,让学生对于“内城”、“外城”的含义深度理解,明确“城池”位于何方,了解“环而攻之”场景如何。信息化的支持下,学生对于古代战争情境可以产生深入感触,有助于其对文言文内涵的把握,更好理解作者的观点。
同样,《北冥有鱼》文章的讲解,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逍遥游”、“北冥有鱼”有关的视频内容,因为此篇文言文浪漫主义的色彩相对浓厚,作者写作过程文笔运用变化多样,通过视频还原历史情境,学生更容易理解“鲲”、“鹏”形象,产生学习兴趣。
1.4 用演绎重塑历史。文言文课堂,还可通过演绎情境的构建,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文章中人物角色,以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根据人物角色差异,运用不同语气和语调表演。该方法的运用能够辅助学生练习文言文翻译,还有助于其理解人物形象,或者从作者角度对于课文进行演绎和阐述,深度揣摩文言文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用这种教学方式还能活跃课堂氛围[2]。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不但人物形象立体,而且文章情节生动,适合让学生利用表演的方式重新展现课文情境。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文章语言的运用进行揣摩,并且展开表演。教师根据学生表演过程语言运用是否合理,翻译内容是否准确,与文章角色之间的契合程度等,对于学生表演效果进行评价。由于此篇文章具有清晰的逻辑,且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课文以后,能够倾注身心演绎,对于作者观点形成深刻理解。
2.关注说理技巧在教学中的运用
2.1 以论述说理。“先破后立”属于常见的论述说理方法,也就是“驳论”,反驳他人错误的观点,阐述自己正确观点,通常包括“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当文章的论点或者分论点存在本质性错误的时候,通常使用驳论点方法;对于支撑论点论据进行反驳就是驳论据;对于文章不当论证方式反驳就是驳论证[3]。
例如:《富贵不能淫》这篇文章的讲述,重点是反映孟子对景春在大丈夫方面阐述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景春利用反问的方式询问孟子“像张仪和公孙衍这类的人不就是大丈夫吗?”对于其论点、论据的评论,孟子选择先破后立这种论述说理方法,同样利用反问的语句对其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是焉得为大丈夫?”随后将自己观点抛出,向景春解释如何才能成为大丈夫。在说理过程,孟子运用蓄而生动的论据,还借助“礼”相关内容的列举,对于非大丈夫的行为论证。大丈夫应该遵从“仁”、“礼”、“义”,在理想可以实现的时候,应该和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若理想难以实现,那么就应该忠诚自身道路。这一观点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不谋而合。反驳景春观念时,孟子选择先后破例方法,先举出张仪和公孙衍的行为只可以称之为“妾妇之道”,难以称为大丈夫,只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通过驳论叙述模式,让论证环节双方针锋相对,运用的语言十分精炼,让人难以辩驳,文章的感染力极强,对于中学生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培养十分有利。
“探因索果”的说理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关于“探因”。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回归本源,找到最深处的原因,寻找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是“索果”。通过时间顺序,旨在观察某事或其发展的结果。这种说理方法是对事物过去和未来的全面而详细的检查,通常以时间序列进行。这样的说理方法可以有条理的定义和理解文章的观点,使文章更加完整和详细。例如,八年级下册课文《虽有佳肴》中,通过“探因”来表述文章的中心观点:教学相长也。为什么说教与学相互促进?作者在前文中解释说:就是在学习之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自我反省,在教导完别人后可以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后自我勉励。这样,受教育者从教育者中可以得到他应该更努力学习的地方,当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解释知识时,他会知道自己的困惑所在,然而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个真理,教与学应该在回归本源的路上相互提升,这句话遵循了我们通常的心理思维,有理有据,所以人们觉得它是十分正确的。因此,在论点中添加一个让人们都信服的理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释,在解释的同时对其进行说理方法。
2.2 以论证说理。论证说理的运用可以通过类比方式完成,选择和已知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事物完成类推,对比主体、客体之间的特征,利用客体性质对主体进行类推,将主、客体相同性质解释出来,证明论点。
例如:《陋室铭》这篇文章开篇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式,之后选择托物言志传达作者高尚情操。文章开端选择“山、水、仙、龙”等事物进行类比,为后文做铺垫,运用类比论证的方式点明主题,将“陋室”拥有的特殊寓意表达出来,通过平凡的山水因神仙和龙的存在而显得钟灵毓秀,来论证“陋室”因为高尚之士的高风亮节显得蓬荜生辉,传达作者高洁的志向。文章后面利用“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同样运用此论证方法,用诸葛亮的清心寡欲,甘愿在卧龙草庐当中等待明主,和扬雄的淡泊名利,甘心在简陋的亭子中修学进行类比,论述陋室不简陋,暗示自己与诸葛亮、扬雄等人志同道合,并以上述英雄为榜样,渴望自身拥有与他们同等的才能、德行等。
《陋室铭》寥寥百字,类比论证的运用呈现作者的洁身自好,为读者论述了深刻道理,即“身居陋室虽然物质匮乏,但是只要居住之人品德高尚,那么随处都可清雅绝尘”。中学生学习类比论证以后,在说理文章的写作过程,论据运用更加有利,让文章的感染力更强[4]。
3.注重语言品味呈现论文章特点
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当中,对于学生思维发展、审美能力、文化理解和语言鉴赏等能力的要求都需要学生立足于语言建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无论是语言建构,还是语言运用都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发现事物规律,掌握学习经验,这样才能在真实的语境当中参与交流和表达。论说类文言文教学也应该关注学生语言品味能力培养。具体包括语言准确性、严谨性、鲜明性、精炼性等方面,下面借助《爱莲说》这部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3.1 品味语言准确性。论说类文言文在语言运用方面准确性较强,可以通过概念运用、修饰语运用等方面看出来。《爱莲说》的开端,运用了“水陆草木之花”几个字将世上所有的花概括出来,既包括水中之花,又包括陆地之花,还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花,概念表达十分精准。随后,作者强调在各类花当中,只有三种最具代表性,通过“独”、“甚”等副词对于作者喜爱程度进行描述,修饰成分运用恰如其分。同样,“鲜”、“众”两个字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对待“隐逸者”、“富贵者”态度的差异。
3.2 品味语言严密性。论说类文言文在语言运用方面十分严密,遣词造句既有逻辑性,又有周密性。由于文章所属散文,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来看描述的是作者喜欢不同种类的花,实际上却是借花喻人,传达出三种人生追求,阐述作者洁身自好、胸怀宽广而又不慕名利的志向。语言严密性体现出来“不染”、“不蔓”“不枝”、“不妖”等词语的运用方面,还有“香”、“清”、“净”、“植”等字的运用,形象生动,突出莲花正直廉洁、自尊自爱的品质。
3.3 品味语言鲜明性。论说类文言文语言还含鲜明性特点,清晰表达作者态度。因为莲是花中君子,所以作者喜爱莲花,并且想成为如莲花那般品质高尚之人,进而传达自身洁身自爱、正直信念的志向。同时,对待牡丹这种追逐名利的花持批判态度;对于菊花这种逃避现实的花表示理解,更有惋惜之情,但是,作者认为隐者能够为拯救百姓贡献力量,但是却独善其身,为其感到惋惜。
3.4 品味语言精练性。论说类文言文在语言运用上还有精炼性特点,关注以理服人,并不详细描述。虽然《爱莲说》的内容相对简短,但是,传达的含义却有多个层次,既有对三种花的概述,也有对各类花的评价,还有作者自身感慨,所有内容构思巧妙,层层衔接,立意深远,用自身对于莲的赞颂,传达自身愤恨世态炎凉,向往高洁品质。语言运用精炼,论述严谨有序,对于论点的揭示十分鲜明,选择典型论据作为素材,进行缜密论证,学习以后对于学生古文赏析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还能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5]。
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对于论说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从情境创设方向入手,选择丰富的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关注说理技巧的运用,对于论说性语言的运用特点进行品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迁移知识,提高其阅读能力,让文言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