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2022-11-19王林英王纪华张雯雯

读与写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习作资源

尚 霞 王林英 王纪华 李 雪 张雯雯

(河南省信阳市羊山外国语小学 河南 信阳 464000)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现行统编教材的推行使用,习作的重要地位愈加明显。但实际教学工作中,习作仍然是孤立在其他语文活动之外的,很多教师未能巧妙地将语文课程资源有效运用于习作教学,学生不能将语文课程资源的积累与习作实践有效融合。通过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语文课程资源不仅仅存在与课文之中,他有着更为广泛地存在,有效地提取和运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有助于实现习作教学的目标。

基于平时的教学经验,本文将从如何挖掘、丰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和如何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两方面进行阐述。

1.挖掘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语文课程资源内容包含着天文,地理、自然、历史、文学、艺术、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的内容,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以到大自然中探求语文学习资源,可以到家庭中发掘语文学习资源,可以到校园、社区中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所和活动中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以专家、学者、教师为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扩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要不断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补充丰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提高习作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1 创造性研读教材,寻找读写结合点。语文教科书包含很多的写作素材、写作训练点和文本范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会不自觉地将重心放在课文的分析解读上,将习作与课本中其他内容隔离开来。这种“孤岛式”教学既舍弃了大量的习作资源,也违背了教材编写的初衷。

老师们钻研教材和新课标后不难发现,在现行的部编版教材中,有很多资源是可以为习作教学服务的,比如单元导语中针对本单元、本学段的习作训练点;阅读链接、快乐读书吧中有同主题的课外阅读延伸;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有对本单元课文写作方法的总结、点评;在习作单元中,既有文章作为示范,也有片段作为练习;穿插的口语交际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只要用心,书中处处有资源,处处可训练。

比如,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自然之趣”作为主题,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然后学习描写景物变化。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和大雁比翼而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这与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相符合的,同时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挖掘的语文要素和课程资源。

在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又再次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经过一单元的学习和总结,课本在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中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可以说,这次习作是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如果能够在单元教学时多多注意积累要素教学,在习作进行时一定会事半功倍。

因此,教师要在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方面多下功夫,研读好教材,把握好每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将习作教学渗透到每节课,细化习作目标,才能将习作常态化,并与阅读、日常交流融为一体,真正做到阅读中学会表达,表达中提高能力,实现习作“表情达意”的目标。

1.2 拓展阅读外延,助力习作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科书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就能去开其他的书库。”

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教师可以在学习文本后,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一条阅读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续写、仿写、改写、缩写等,拓展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

在学习小说单元,学生通过学习,对小小说这一体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自主去阅读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的小说作品,从中感悟小小说剧情的一波三折,结局的出人意料,于是在自己的习作中也习得了“巧设悬念”“结尾留白”这样的作习技巧。

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在领略完桂林的山水之美后,我安排了一个仿写,按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写家乡的山水,通过仿写,学生掌握了在文中大量使用排比句来突出所写事物的特征。这样既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3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延伸学生习作领域。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又能为习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设班级微博,班级朋友圈,轮流发表文章和短评,同时利用互联网中各种学习论坛和微博的形式与校内外的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使得语文习作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升习作兴趣和能力。

1.4 跨学科使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习作创新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就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比如在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民间故事主题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和美术学科进行结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插图,静态图片引导学生发掘细节,品味人物的表情、神态;展现标志性场景、情节的图片提高了学生理清故事思路的效率。这种图文并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魅力,也能有意识地将主人公的表情、动作写进习作。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协作创作连环画,既能感受到连环画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也能帮助学生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对于提高学生缩写、改写的习作水平十分有益。

2.创新习作教学方式,激活习作无限潜能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发现、挖掘、利用。资源无限,贵在选择;资源有限,创意无穷。不论是选择还是创意都需要教师智慧的投入。在现实课程教学中,要把资源智慧地运用起来,抓住习作训练点,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作为一线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结合各种资源,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进行了相关探索:

2.1 鼓励广泛阅读,积累习作素材。阅读是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班级的图书角,学校的图书馆,每周的阅览课,都是汲取知识的好场所。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阅读月活动,如午间阅读时光、读书班会等。老师们也可以发挥创造性,打造自己班级的阅读特色,鼓励孩子们边读边画,边读边写,边读边演,把静态阅读扩展为动态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校园,更要延伸到校园之外,因此,积极开展家校协作,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指导家长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阅读:

(1)家长和孩子能共同拟订读书计划,按计划读书。家长能教育并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亲子共读”有良好的读书环境,且时间应该尽量固定,每周总时长不短于两小时。

(3)不定期开展家庭读书交流会,家长与孩子共同讨论交流读书心得、读书方法。经常关心孩子在校读书情况。

(4)家长能鼓励并督促孩子写读书笔记或做读书摘录(每月不少于两篇),引导孩子在读书中思考人生,认识世界。并帮助孩子养成记日记,勤练笔的好习惯。

(5)利用周末或其他休息时间,家长能带孩子到书店或图书馆一道买书、看书,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能有计划地用于购买新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休闲时尚。家庭读书活动能做到坚持不懈。

无论是教材上的经典名篇,还是课外阅读的名家名著,其中的语言、写作手法、主题思想都是值得反复品读、感悟的。师生、亲子共读,既是对学生阅读习惯的监督、培养,也是对他们阅读、写作的指引。持之以恒,这些阅读到的文字就内化为孩子记忆中永恒的素材。

2.2 组织实践活动,创造习作契机。习作来源于生活,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老师们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孩子体验生活,让孩子做生活的体验者、记录者。

比如,在暑假,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我的十道拿手菜”活动。利用假期将学习生活技能、感恩父母、习作练笔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要做的菜,然后学习做法、动手实践,同时用微信拍下自己做菜的过程,最后写出菜的做法、父母的评价、自己的感受。活动热火朝天地开展后,孩子们品尝着美味的饭菜,深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也在心中种下了“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的种子。

为了锻炼孩子的细心也是磨练他(她)们耐心,激发孩子们的爱心。我们开展了“我为妈妈织一条爱心围巾”主题实践习作活动。活动开始后,男生女生齐上阵,从一头雾水到初入门道,再到驾轻就熟、废寝忘食,孩子们感慨:织围巾最难的是开头,做任何事最难的都是开头!当父母们围上孩子亲手织的围巾,亲子感情也得到了升温。生活即课堂,织围巾比赛活动不仅展示了学生的风采,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紧张学习中的小放松。同学们在学会技艺的同时,也收获了思考。通过实践和习作,孩子们明白了:任何事,只有认认真真地开好了头,才能一步一步越做越好,且熟能生巧。

为使广大青少年关注粮食安全,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我们在粮食安全宣传周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发动广大学生积极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当一天小农民”主题实践活动,孩子们既体验了乡村生活,又感受到“践行勤俭节约弘扬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写自己经过的趣事、难忘的事,学生自然有话可写,有感可发。

2.3 加强口语训练,强化表达技能。口头表达是习作表达的基础,不同形式的口头作文训练,都是为了不断调整语言的表达,使思路更清晰,语言更严密合理,丰富。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一个故事,一段诗歌,一篇动情的美文……在和孩子的共同朗读中,比起提升口才、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他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带他读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低学段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会、朗读课、绘本分享课,运用新媒体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降低学生从口语表达到书面表达的梯度,让学生们勇于表达、乐于表达;中学段,我们可以开展课文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让文字触碰心灵,让文学在生活中扎根,让课文再现魅力,让喜爱在朗诵中升级。最是书香能致远,通过开展多元化的诵读活动,读书分享会,全面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升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高学段,我们可以开展多形式的辩论会、讨论会,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件,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在思维的碰撞中,既能让学生对事情产生清晰的认识,又能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2.4 创设练笔机会,强化写作训练。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在写作训练中灵活融入小练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小练笔”同单元习作不同,形式更加灵活,对学生习作水平的要求较低,但其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并且具有即时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在进行单元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更加巧妙地处理“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将小练笔与语文读写说之间有机结合起来,使小练笔真真正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扎实部分。

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节时,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获得了许多的阅读体验,课堂上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和道理,更激发了学生内在情感的喷发。这是一篇与母爱有关的文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老师可以抓住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课文中反复出现了“第一次”,教师可以以“难忘的第一次”为小练笔指导学生复述文章的大致内容,写出自己对成长的看法。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感慨自己不会再用这些钱买书本以外的东西,其中原因是需要学生联系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这就是文章的留白之处。这在小学课文中是常见的,但要理解它的真实含义,又需要教学中做扩充和填补,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在这里,安排一个小练笔,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不言之言”,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除了这一处习作训练点,教材也在此课安排学生写一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这其实是从情感态度方面激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可以描述的感情有难过、悲伤、委屈、忧愁、烦闷等。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习作的目的本就是我手写我心,只要写出了真情实感,有一些可圈可画之处,就应当被认可。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小练笔”,不但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适机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体验、内化文本,从而达到提高习作水平的目的。

2.5 结合生活实际,渗透情感体悟。“家”是活动的环境和感情的载体,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但是学生却常常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写了,笔下的文字也是一个个被“挤”出来的,缺乏情感激荡。

比如五年上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是“我想对您说”,和生活联系很紧密,让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向身边的人或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表达对他们的感情,促进学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相处。典型的要求学生写真事,表真情。很多学生选择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是普遍呈现出表达空洞、事例陈旧的问题。大雨大雪背发烧的自己去医院,生日带自己吃大餐,这类作文屡见不鲜,读起来味同嚼蜡。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细节,回顾家中的照片,让父母讲述他们记忆中的自己等方式找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例,并结合本单元课文,通过描写具体场景和感人的细节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经过指导后,有的学生这样写道:

“记得有一次散步时,兴奋的我没有注意到一辆疾驰而来的电动车,您一把拉住了我。力道大得让我手掌微微作痛。我不满地想要挣脱掉。拉扯中,我第一次看到您的手——那微微发黄的手,僵硬如同干涸的土地,上面纵横交错着一条条细微的裂口。我鼻子一酸,那是我的妈妈的手……

因为爸爸经常不在家,您一人撑起了家的里里外外。这双手无论春暖冬寒,无论夏热秋凉,一日不歇地照顾我和弟弟。洗衣做饭是这双手,喂药辅导是这双手,教我走路是这双手,陪我成长也是这双手……看着这双手,我鼻子一酸,心中涌出一股新滋味。”

的确,“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如果不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情,习作时,他们往往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应付写作。因此,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主动与父母、朋友交往,体会亲情、友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在开放式的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刘国正先生也说过,“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因而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让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打开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习作资源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