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元素在小学思政课堂发光发热

2022-11-19

读与写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生活化班级

王 博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春荣小学 甘肃 宁县 745200)

前言

思政课堂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完全,教师单纯的知识教学难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出现,为小学生的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将生活元素带入,以此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促进小学生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人文观念的养成。

1.小学思政课堂的现状分析

1.1 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矛盾。学校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校园教育也并不是教育的主要平台,家庭教育是培养小学生道德观念的主阵地[1],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家长都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更有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校园的教育观念相矛盾,所以学生常常会感到迷茫。错误的家庭教育不仅无法成为校园教育的辅助,甚至还会成为阻碍,这种情况在农村校园内比较常见。比如,思政课堂中教育学生要无私、谦让,但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就是自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还会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子女,影响了学生的行为处事。家长不正确的是非观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使得教师的课堂教育越来越“瘸腿”。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情况,家庭教育应当是先行者,而校园教育是合作者。只有保证家庭教育才能够实现高效的课堂教育,进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不注重自身的道德水平,导致小学生在面对一些是非观念是无法表达清楚,也不能实现自身的情感抒发。家庭教育与课堂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导致小学思政课堂时效性无法发挥的首要原因。因此,校园应当与家庭联系,促进家长对孩子教育工作的正确看待,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1.2 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不相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能力面对生活,有能力立足于社会,这也是小学思政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生的思维发育不成熟,但又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再加之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不相符,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偏差,影响自身道德观念的树立。例如,书中教育学生“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但是实际的生活中,许多人过马路时并不在乎红绿灯,甚至网络上还有戏言“中国大妈过马路的原则就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这种现象会影响小学生的观念树立,应当听从教师课堂中的教导,还是随社会的“波”逐流?课堂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小学生可以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但由于一些社会现象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符,反而影响了学生的观念树立。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不好的行为、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都会为小学生的观念树立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小学生在接受校园教育的同时,也会接受一定的社会教育,那么社会教育的观念偏差就会使得校园教育无法有效开展。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实现能力提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成长。而社会教育的失职,会导致学生忽略课堂教育的重要性,甚至会将社会教育作为自身行事的标准。因此,为了保证小学思政课堂的高效开展,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教师要将其正确的做法和弊端都讲述给学生,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中存在的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3 课堂教育与实际行为不一致。思政教育小学生要“以理服人”,也就是说无论做人还是行事,都要讲道理[2]。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以理服人”的教学模式过于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真正融入课堂内,这就会出现学生思想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讲道理时言之凿凿,但在实际行事时,却又违背了自己的本心思想,这种思想与行为不统一的情况就会使教师的教学失去原本的意义,也失去了思政课堂教学的目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观念的树立也应当如此,教师过于刻板的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乘坐公共交通时,要主动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谦让应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主动让座的人并不多,还有的学生在让座后将这个行为作为炫耀的资本,这不仅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品质不符,也使得思政课堂变得没有意义。教师虽然承担着教学和教育的职责,但是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身上也存在许多的缺点他们自身的行为也存在一些弊端。教师不仅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先行者,更是小学生的榜样和目标,由于教师的实际行为与所教内容产生偏差,这就会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无法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比如,教师在思政课堂上教育学生要诚实做人,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却会出现一些善意的谎言,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主要行为也是错误的,这就会导致学生在观念树立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由于课堂教育与教师或学生的实际行为不一致,所以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理解的情况,这对小学思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会带来许多阻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事物的能力和水平。

2.生活元素在小学思政课堂的价值

2.1 实现知识过渡。生活元素在课堂中的渗透,最主要的价值就是更够实现知识过渡,这里说的知识过渡并不是指新旧知识过渡,而是指教材知识和生活知识的过渡,利用生活中的元素为思政和生活架起一架桥梁,开阔小学生的视野,提高其自身的道德意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那么教师就要将通往生活的钥匙交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教材中,而是要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在小学思政课堂中渗透生活元素,不仅是让学生有了更近的通往生活的路,还是推动学生生活化发展的根本。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场景带入课堂中,实现知识与生活的互通,促进学生生活与思政的过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与水平毕竟有限,在思政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不能完全理解。那么将生活元素应用于小学思政课堂上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能够实现知识的过渡,其次能够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思政课堂主要是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形成属于自己的道德标杆。那么基于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开展的教学,如果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不仅无法理解,也不能记忆,也就失去了思政课堂的实际价值。生活元素是学生生活、生存的必要内容,利用生活元素促进思政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连接,是实现小学生生活水平提升与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实现高效的小学思政课堂。

2.2 丰富课堂环节。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阵地,每一个课堂环节不仅要紧紧相扣,还要具有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愿意参与课堂学习。小学思政课堂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但又是由许多的文字组成,单纯的授课难免枯燥,这时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将生活元素渗透于每一个课堂环节内,增加课堂的整体性。生活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的关键,因为首先将知识与生活相关联,然后实现学生与知识间的思想互通,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树立。在讲到与校园相关的知识时,就将学生的校园生活带入,在讲授家庭相关知识时,就将家庭情境带入课堂内,在讲到社会相关内容时,就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社会,将生活带入教学,又使得教育高于生活,教育与生活相辅相成,这才是生活化教育的本质。思政课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且基础的,但是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性,他们在学习思政知识时,常常会出现不感兴趣、无法理解的情况。小学生贪玩,好奇心比较强,对于枯燥、单一的课堂环节无法激起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就应当从授课方式上作出改变。利用生活元素的渗透,丰富课堂环节,带领学生充分感受思政课堂的魅力。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课堂环节的趣味性,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思政永远保持高亢的热情和热忱的态度。学生对某一学科学习态度端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教师在开展教学知识,不仅要注重课堂效率,也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实现自身高水平的发展。

2.3 建立知识架构。在小学阶段的思政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知识都是呈螺旋阶梯式呈现,由简入繁、由易至难,基本的知识为学生奠定基础,拔高的知识为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意义就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所教育的内容也要符合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兴趣与爱好,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得学生更加渴望知识,渴望学习。小学阶段的思政知识的主题是基础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和基本生活意识,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教师为了使自身的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就应当明确自身的教育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材内容[3]。并将学生的生活实践内容搬入课堂,为学生的学习积累素材,也是为学生的生活建立更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须要为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生活化,全面落实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面向生活,使学生可以将知识利用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也成为了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在小学思政课程中,许多教师会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而非价值观念树立,这种观念偏差会使得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无法被充分发挥。虽然思政旨在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但是知识架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才能够使学生对思政课程有学习欲望,从而使得学生内心的素质水平和道德标准更加完善。在小学思政课堂中渗透生活元素,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

3.生活元素在小学思政课堂的渗透策略

3.1 课堂活动生活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这也就意味着简单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的学习需求,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实现了多元化课堂的创建。小学思政课堂也应当如此,教师要创建开放式的课堂环境,将生活中的游戏活动带入课堂,提高小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思政课堂上还有一大优势,就是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距离更近。学生学习思政知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己的情商,为自己适应社会做足准备。那么将课堂活动变得生活化,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比如《我们是班级的主人》这一章节,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就可以把每一小节的内容“选举产生班委会”、“协商决定班级事务”真正策划成活动,在班级内体现,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既能够增加课堂的活跃性,还能有效落实生活化教学。当然,教师在进行该种类型的活动时,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同学都感受到班级的、校园的温暖,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每个学生都会将自己作为班级的主人,对于教师所布置的班级活动也会积极参与,是提升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班级内只有学生真正地融入班级,融入课堂,才能够热爱学习、热爱集体生活,这不仅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体现,也是小学生中注重与人交往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具备与人交往能力,具有合作意识,有集体意识,才是学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3.2 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认真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就是要指出生活化的教学目标[4]。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还应当有一定的工作目标,依照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依照计划开展课堂教学,使得课堂环节更加紧凑,也更加高效。若想落实生活化教学,首先就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在学习某一章节内容时,设置特定的目标和课堂环节,以促进自身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在为学生制定生活化的目标,是不仅能够使自己更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能让学生感知自身与教师之间的亲近。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同,价值观念也不同,那么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能够拉近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设置相应的目标。虽然,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也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阵地,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除了要遵守小学生守则外,还要遵守自己班级内的规则。教师就可以将班级规则设置作为自身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自己班级应当制定的规则,当然,所制定的规则要符合自己班级内的特点,也要符合班级内学生的特性。有的班级内、留守儿童比较多,班级守则就应当多设置一些“关爱”、“温暖”的规则,班级内骄纵的学生比较多,那么制定的班级守则就应当严格一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班级内设置相应的班级规则,可以让学生成长为温暖的人,是激发学生内心善良情感的有效方式。在班级内,首先应当有规则,学生要充分尊重自己,关爱同学,教师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班级内存在的价值,这才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必要措施。

3.3 教学内容生活化。新课程要求立足于生活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内容,但当今的小学思政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教材展开,但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学习需求都不同,若不能保证课堂内容的多样性,难以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基于此,教师在落实生活化教学的基础上,就应当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联,使得教学内容生活化。小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会受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这也使得教师的生活化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这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通过亲身体会来掌握知识,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化为生活经验,这才是有价值的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思政课堂上,教师所教学的重点内容并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应当依照教材开展教学,但是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却是教师主观意识上的。教师只有注重生活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实现小学思政课堂的主要价值。如何将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是每一个思政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结合自己班级内同学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需求,有的放矢的为学生布置特色课堂环节,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高效的思政课堂。

以三年级上册中的《安全护我成长》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呈现于课堂,使课堂环节更加丰富,也使课堂环节更加饱满。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靠垫、椅子、剪刀、玻璃杯子等,让学生自行判断那样物品会危害到自身的安全,其中,剪刀是小学生不可以接触的,因为不正当的使用会伤害到自己,椅子和玻璃杯子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但若受到外力的影响,这些物品也会伤害到自己,靠垫则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工具。然后,再将生活中可能存在危险的事件讲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分辨。闯红灯、过马路走斑马线、在野外烧烤、在河里游泳。学生可以明确地分辨出事物的危险性,这才是本章教学的主要目的。只有学生在自己内心建立明确的价值标杆,才能够促进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生成。教师结合生活化元素开展思政课堂,是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结论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已经是当今小学思政课堂的发展趋势,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还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若想创建充满活力的思政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活”起来,还要让课堂环节与教材内容“活”起来,选择符合小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潜能与个性,为我国青少年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生活化班级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班级“无课日”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