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方法研究
2022-11-19沈悦王素娟唐伟杨
沈悦 王素娟 唐伟杨
(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
一、引言
“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本土化”(localization)的结合,意在强调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渗透,力图达到在融合世界文化的同时,抵御文化冲击,保持自身文化特性(钟真,2007)。
英语课程是大学生与国外思想文化碰撞最为激烈、最易受外来思潮影响的课程之一,具有覆盖广、跨度大、学时长等特点(杜刚跃,孙瑞娟,2019),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重大。202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因此,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研究。
文章基于课程思政教学中全人教育的理论基础,在全球本土化背景下全面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实现语言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
二、国内外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全球本土化趋势下,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中通过实施思政教育来实现英语教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化发展,用英语来传播中国文化,已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一)全人教育理论
全人教育理论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论中,其要求是以学生为育人主体,并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教师应重视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大学英语教师应有效发挥全人教育理论的价值,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政元素,适当拓展课外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注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和英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Graddol(1997)认为确立本土化英语的合法地位有助于本土化英语使用者实现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同年,Ellis和Robison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熟悉语料的文化背景,其学习兴趣和动机将得以激发。Tsou(2015)也指出全球本土化与英语教学有共通之处,Bilgin等人(2018)则倡导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元文化的教学方法。
(三)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在国内,一方面有学者提及英语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性。马月秋和杨蕴文(2015)强调要将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推动英语教育的本土化建设。另一方面,学者发现一些问题。雷婉(2018)指出当前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普遍,务必把中国文化纳入教学范畴,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
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托课程思政来提高。陈柳彬(2020)提出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本土化教学资源也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李秀芳和王鑫(2017)认为本土化教学资源和思政课程内在契合程度高,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崔国鑫(2020)认为,新时代英语专业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英语专业应以融入了课程思政理念的专业课程为抓手。
但是,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基于全球本土化背景的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较少。文章从全球本土化背景入手,结合“课程思政”思想,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探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为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渗透提供策略。
三、全球本土化中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与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理应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大学英语课程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黄云龙,2020)。而且,大学英语的课程富含中西方文化素材,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决定了大学英语课堂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应共同配合建设。
(一)学校攻坚:增教培、改模式、开新课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学校应该针对学生思政的培养适时做出一些举措。
1.学校要强化专业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下,学校应组织经验交流、教学观摩、教师培训等活动;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培等专题培训等,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组织的“新形势下的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高级研修班”,不仅能提升教师的跨文化能力,还能促进教师碰撞出不同的创新想法。同时,设置奖励机制,鼓励教师间合作教学教研,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2.学校要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中,教师通过平台教学还能教学与普及中国文化知识,如通过播放微课视频,高效教学。学校要重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慕课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打造大学英语与思政相结合的微课和精品教案。
3.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英语实践类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外传播优势
利用互联网优势让中国的文化渗透并逐渐赢得国外受众、注入主流舆论是我国的对外传播赶超西方国家的一个有效途径(孟锦,2004)。组织学生参加社团的微电影拍摄和其他社交媒体组织的正规实践活动,将文化价值融入日常生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拓宽学生视野。因此,学校在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形成规范的教育体系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记录上传到互联网,让优秀的中国文化出现在国外的视野中,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文化。
(二)教师攻坚:正理念,重教设、编教材
全球本土化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高巍,闫妍,2012)。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的基础。其中,英语教师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
1.树立思政理念,了解时代背景
在全球本土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和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过去,教师往往偏向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忽视中国文化(安秀梅,2018)。英语教师应当抓住课程思政这条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将中国优秀文化融入教学,增强学生文化知识,树立文化自信;将科学观融入学习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
2.优化教学设计,进行全方位思考
教师在设计课堂时,要明确语言文化和育人目标。其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的第二单元“Values”为例,从传统价值观以及“团结互助”切入,挖掘“郑州特大暴雨,子弟兵挺身而出”的思政元素,融入材料“外卖小哥高治晓”等鲜活思政元素与案例,对学生的价值进行引领,让课程思政做到盐溶于水、润物细无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也需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
3.合理编排教材,挖掘思政要素
教材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只有教材合理恰当,才能达到育人的目标。教师要合理增加素材,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的第5单元“Overcoming Obstacles”为例,课文讲述的是迈克尔·斯通作为一个盲人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文章阐释了面对困境,需要勇往直前的主题,同时联系中国女排精神、中国乒乓球、跳水等例子,加强奥运体育精神的传播以及对中国优势体育项目的了解和学习其中的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教师可选取英文素材,将价值理念融入教材;结合地方或学校特色,激发兴趣;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合理设计出适合学生和学情的思政教学素材。
(三)学生攻坚:自主学、多活动、传文化
在全球本土化背景下,学生是优秀中国文化接受者亦是主要输出者。在全球本土化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也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作用。
1.学生应自主学习思政知识并增强思政意识
在高校课程中,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的同时忽视其道德修养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关注专业知识,缺乏精力感知思政要素。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辅助作用,发挥学生自助讨论能力;教师也可适当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思政意识。由此,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养成二者并重的学习观念。
2.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做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主力军
校内,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社团活动感受思政要素;校外,高校更要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师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让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思政教育(吴月齐,2018)。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可以踊跃报名顶岗支教等活动,丰富社会经验,收获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
3.学生应增强文化自信,争做模范先锋
学生在外语课堂中,可以就国内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在英语课堂上相互讨论,发表观点。在此也建议学生可以积极关注公共平台的一些优秀作者,比如李子柒的作品引发全球无数人的关注,获得央视高度评价。希望学生也主动与正能量视频进行评论互动,或上传优秀视频作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样既能增强学生能力,也能在积极向上的氛围里体现思政元素渗透和育人价值的提升。
四、结语
在全球本土化背景下,思政教育影响甚至决定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与担当、国家长治久安、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崛起。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与国外思想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课程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重大。文章针对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的情况,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方法研究的一些思路和建议。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开拓国际视野,使其文化自信意识不断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风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