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翻译学及其三维度转换
——以金融英语文本汉译为例

2022-11-19

现代英语 2022年2期
关键词:译文译者金融

孙 璇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一、引言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指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和谐平衡的关系。21世纪以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基于环境生态学视角的学科研究也逐步渗透到其他学科,如:生态政治学、教育生态学、生态美学、生态翻译学等。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它与西方世界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概念很相似,都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重要性。而最早提出“翻译生态学”这一概念的是Michael Cronin,他在《翻译与全球化》一书中,将翻译行为和活动类比为动物迁徙,动物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才得以存活,译文也需要适应其所在的新的语言环境才能获得活力。后来胡庚申教授整合前人观点并对该学科展开新的探索,于2004年发表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并逐步发展形成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同时由于它将东方经典哲学智慧和西方生物进化论中的基本原理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知识界传统的“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面,该中心论认为文明的发展应围绕西方文化为轴心展开,是西方文化一个不自觉的前提。然而依托东方哲学智慧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研究学科,为促进学术界东西方平等对话提供了话题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文章以金融英语文本汉译为切入点,对生态翻译环境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译者角度分析在翻译生态中的位置,并结合实际翻译环境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探索了金融英语文本汉译处理方法和技巧,为译文的高质量产出提供了参考思路。

二、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及研究对象

“生态”一词代表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和谐美好的状态,将这个概念引申到翻译学研究领域即表示译者在选择优化中适应原语和译语翻译环境的过程和现象。面对翻译生态环境,译者的选择和适应可与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活动做隐喻类比,喻指面临译语环境时,译者为译文获得生命力进行的调整和优化选择行为,从而与之相适应。因此,生态翻译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应该是和谐统一、互相关联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为译者多维度适应和选择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制约译者选择过程中多重因素的集合,生态翻译学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范式和新视角。生态翻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一个核心理念,指的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正如自然界生物在适应生态环境中做出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最佳选择,译者也会做出相应的“选择适应”行为,即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多维度基础上做出选择和适应的活动,使译文在译语生态环境中保持“生存”活力,从而维持保持原文和译文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金融英语翻译生态环境以及译者所处的位置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速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日益加深,准确规范的金融英语翻译在中外金融交流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同于日常及其他文体英语,金融英语在词汇和句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词汇专业性强,术语复杂且数量多,且随着不同金融事件的发生,新词热词产生迅速。对于金融英语翻译来说,翻译生态环境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金融英语文本语境,译者除了自身词汇储备及语言知识之外,还必须根据语境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辨,表达出符合金融英语翻译生态的实际意义。第二,金融英语的发展环境,包括目前金融英语的理论性及应用性研究,以及金融英语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第三,宏观的国际金融环境,包括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所处阶段及形势、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等。这些都是译者需要适应并做出优化选择的生态环境,从而产出整合度较高的译文,促进金融英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翻译学派主张译文必须相对原文实现“信”,尽量忠实地还原和复制原文文字,译者不能过多发挥自身对原作的主张。直到20世纪70年代,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引起西方翻译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少翻译学派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地位,即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生态翻译学主张“译者中心”,是选择基础上适应和适应基础上选择的行为过程,译文质量优劣和译者的素质与品格有密切关系。这种翻译观实则体现出译者的责任感。正如傅雷先生曾经说过“选择原作就好比交朋友,有些人始终难以心灵相通,无法对其有深刻的理解,那也强求不来”。同样地,若译者无法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与感受,那他的译文绝不可能让目标读者理解与感受。因此,在生态翻译观看来,金融英语译者必须树立主体意识,充分掌握金融英语领域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语境,努力实现自身素质修养和知识层面水平达到与原作者同等高度,从而做到与原作者平等对话,产出高质量译文。对于金融英语译者来说,尤其是非金融专业人士,若想保证译文的质量,必须要在翻译前充分分析原语生态系统。

四、金融英语文本多维角度汉译分析

原语文本涉及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种系统。从金融英语语言生态系统的和谐适应来看,翻译过程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简单转换,金融英语作为贸易往来和商务交流特殊用途的专用语言,内容涉及金融法规、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商业银行运作管理及信贷等内容。无论是语言措辞还是句法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环境专门化内容,需要突出金融英语特点和规律。从金融英语社交生态系统的和谐适应来看,社交语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交际双方沟通效果,双方对同一信息的表达和理解是否处于同等水平层次,在金融英语翻译中译者分析并处理好社交语境功能,对句中隐含意义或者词汇特殊用途做出具体解释,目的是使原作者和译者在社交系统层面和谐“共生”,处于良好和谐的共处环境,即同时适应原语和目的语的生态环境。从金融英语文化生态系统的和谐适应来看,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到译者责任,最大限度避免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信息缺失,保留原语的血脉和灵魂,实现原语和译语生态系统在文化维层面的和谐转换,即文化系统的选择适应。以下就金融英语翻译在这三个维度的处理做出分析。

(一)实现语言维的适应与转换

1.译文用词应体现金融语境

从语言生态方面,金融英语很多专业词都来源于普通词汇,如“principal”在日常英语中表示校长,而在金融领域需要解释为“本金”,“credit”在普通用法中常表示“积分”或者“信用”,在金融英语中有“借贷”的意思。还有些金融专用表达约定俗成地用来形容某些企业或市场,如:“blue chips”用来表示“蓝筹股”,指长期业绩优良,有可观的分红且运营管理能力优良的大盘股。若译者不能理解原文中某些词汇表达的特定含义,则译文无法适应译语系统生态,会给读者在理解上带来负担。金融英语中经常出现大量的专业化术语、缩略词,及普通日常词汇摇身一变用于金融术语的情况,这时译者必须广泛查阅资料,明确金融术语的准确含义,切不可自作主张。例如:subprime crisis(次贷危机),principal(本金),arbitrage(套利),maturity(偿还期)等。

例:That man was an old bear.

译文:他是个老顽固。

这句话选自一份关于投资者的报道,若译者这样翻译,读者会觉得困惑不已,未创造与原作者“客观共处”的环境,则无法适应汉语的生态系统环境。若译者对金融英语环境有一定了解,便可得知金融领域中“bear”和“sell short”意思相同,表示“卖空”或者“空头”,指的是股票投资者当某种股票价格看跌时,便从经纪人手中借入该股票抛出,日后该股票价格果然下跌时,再以更低的价格买入股票归还经纪人,从而获取中间的差价。与之对应的“bull position”表示卖多,或者称之为多头,指的是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看好,预计股价将会看涨,于是趁低价时买入股票,待股票上涨至某一价位时再卖出,以获取差额收益。关于这两种动物的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是牛角是往上翘的,而熊尾巴是向下垂的。因此这句话应译为“他是一名年老的空头投资者”。这样一来,汉语读者可以准确理解原语表达的意思,译文在其自身语言生态中得以和谐生存,做到了在语言维上的和谐转换。

2.句式结构及语序转换

金融英语句式最显著的特点是长难句和被动句的广泛使用,译为目的语时应按照译语语言系统表达习惯拆分长句,重建语句结构,并适当调整语序,同时还需要把握好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的转换,做出符合译语翻译生态的选择,而无须完全拘泥于原文用词的词性,生硬进行语码转换。

例:If property rights can be protected,then the instability nations face may also be altered.

译文:如果知识产权受到保护,国家面临的不稳定性就会得以转变。

金融英语尤其是金融论述文这一文体表述和措辞上尽显客观严谨,以准确全面传达信息为主,因此多使用被动句,突出信息本身,也使其表达风格上更加正式,增添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实现文化维度的适应和选择

在金融英语文本中,会出现一些含有文化意义的词,则需要了解这些词所形成的文化背景。在不同语言文化中会出现同一词汇负载不同文化内涵的现象,如“dragon”在汉语文化中具有“高贵睿智”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传说中却有“面目狰狞的反抗者”的形象。因此译者应时刻保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品质,对双语语言背后的文化体系达到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采用符合目的语读者思维方式和文化环境的准确用词,从而促进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展开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

例:While regulators might be accused of“fighting the last war”such a strategy in a complex world may be better than no or only cosmetic reform.

译文:尽管监管机构或许遇到“破釜沉舟”的指责,然而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这样的策略总好过于不做出努力,或是那些表面文章。

这里巧妙得使用了《史记》中耳熟能详的“破釜沉舟”这一典故和中文背景中通俗易懂的“表面文章”这一表达。从“破釜沉舟”和“表面文章”可看出,译文极具中国文化特色。若将其分别硬译为“打最后一仗”和“表面改革”,则在中文生态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

(三)实现交际维度的转换

金融英语信息性文本主要功能是进行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实现高效沟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目的语为导向,结合具体社交语境环境,在翻译处理时注意分析原语中较为抽象的含义和表达,做出符合逻辑的解释,从而全面传达原文信息,使其成为自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依据。译者应该处理好社交语境的解释功能,由于上下文语境存在,即使有些隐含意思在原语中并未特意明示出来,但由于符合原语其自身语言生态系统,原语读者不会觉得困惑,但译者在翻译处理时应注意分析原语中较为抽象的含义和表达,做出符合逻辑的解释,从而全面传达原文信息。

例:So,you look for a reason to go long.

译文:因此,你找个理由走得更远。

如果这句话直译,读者可能会一头雾水。而这句话其实位于一个特定的金融英语环境中:Thus,you have an opinion in your mind that prices should change from their current downtrend to an up-trend.So,you look for a reason to go long。 “long”在这里代表“长期持有”,可翻译成“买入”。因此,这句话译为:“如此一来,你脑海里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即价格应由现在的下降趋势转变为向上趋势。因此你就会寻找理由买入。”如此做出具体解释,排除歧义,才能使译文保持活力和生存空间。

五、结语

翻译生态(翻译活动)和自然生态(自然界活动)之间存在互联关系,翻译活动是为了实现沟通而进行的语言转换,而语言又是传播文化的媒介,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长期交际会形成文化积淀,文化交流的依托是语言,若语言不通则需要翻译活动,因此翻译研究活动是一个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活动。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翻译视角并结合其翻译原则,对金融英语文本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译者在面对两种语言系统生态环境时应做出适应与选择,在语言层面转换的同时应兼顾文化和交际层面的正确适应,在翻译活动中做出更多思考,从而为译文在译语系统中注入生命和活力。

猜你喜欢

译文译者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