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的广西苗族民歌外译探究

2022-11-19黎明婉

现代英语 2022年2期
关键词:苗族民歌译者

黎明婉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一、广西苗族概况

广西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三江、隆林、龙胜四个自治县,其余散居于都安、田林、资源、那坡、来宾等县境内。广西苗族文化寓教于口,生活以耕山为生,饮食喜爱酸制品和油茶,服饰是自纺自染自织的霓裳羽衣,建筑以吊脚木楼为特色,民间节庆主要有芦笙节、苗年、坡会、拉鼓节、春社等,乡土规范中的依直制度至今在苗族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苗族荡气回肠的迁徙史磨炼了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同时也造成苗族方言众多。广西苗族操三种苗语方言,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字,苗族民间的文化遗产,如苗族民歌,主要靠言传身教流传于后世。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灿烂结晶,它用诗的语言唱述苗族的文化史。苗族民歌的种类繁多,分为古歌、飞歌、情歌、酒歌、婚嫁歌、丧葬歌等。

广西苗族民歌是一部部形象化的苗族发展史,以歌的方式记录和传颂着苗族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精华,经过岁月的洗礼,苗族民歌在广西的文化画卷中绽放出更具魅力的色彩,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并为人类文明多样性贡献了力量。例如文章选取的例子来源于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编的《苗族古歌·融水卷》,该书传承了苗族先人创世的思想、记述了苗族先民的悲惨生活、细说了苗族先祖历次迁徙的路线以及讴歌了苗族传统的爱情观,该书的整理和出版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是对发展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事业的积极贡献,也是继承和保护苗族文化的最好方式。广西苗族民歌主要有交际、宣传、娱乐、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民族文化的功能。以歌言情、以歌传志、以歌会友,是广西苗族人民日常交流的方式。包罗万象的广西苗族民歌是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中珍贵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又因其地域差异显现出自身的特色,它反映了苗族民众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以及道德、伦理等精神生活。苗族民歌文化是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在21世纪遭遇生存瓶颈,发展空间也日益狭窄。苗族民歌的萎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伴随全球化的浪潮,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对传统的苗族民歌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和破坏;第二,当代受众品位转向通俗易懂、雅俗共享的流行文化,却对生涩难懂的少数民族歌曲兴趣索然;第三,5G技术使得新媒体正在超乎想象地迅猛发展,且对信息的垄断持续加强,新媒体着重生产符合受众预期的碎片化阅读内容,对传统文化的输出量小质糙;第四,苗族民歌的活态继承人量小力微,苗族逐渐被汉族文化同化,本族文化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极大的传播危机。因此,以口头相传的苗族民歌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播步履维艰。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退出历史舞台,苗族民歌应该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然而,如何才能唤醒这个古老又极具魅力的生命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保护及传承苗族民歌迫在眉睫,而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广西苗族民歌进行翻译是一种有效传承和发展的手段。

二、苗族民歌与翻译

苗族语言是苗族人民后天习得的一套习惯系统,它以本族人所处的苗族文化环境为背景,通过反复强化并得以外延。苗族语言及其文化有力地指导着苗族人民对于世界和社会的主要思维活动,但苗族人民不是独自生活于客观世界中,苗民极大程度受到所处社会特定的文化框架影响,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彩苗族文化。苗族民歌是一部浓缩版的苗族文化史,以歌的形式记录和传播苗族特色传统文化。生亦歌,死亦歌,爱也歌,婚也歌,苗族民歌伴随着苗民走过一生。苗族民歌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文化遗产,以苗族婚姻歌为例,它是苗族青年男女在婚姻缔结过程中的媒妁之祝词,主要由媒人演唱,贯穿整个婚姻过程,体现苗族颇具中国特色的婚制文化礼仪,如若要把这些珍贵的苗族文化介绍给世界,那也是一项艰巨的文化传播工程。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翻译便是搭建互联互通的桥梁,但是实践也证明,许多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文化在翻译之时颇具周折,如,

Bib duax bib zhox dout lob gangb ruas shangb,

我们来踩着一个蜘蛛网,

Bib draod bib yat daix nzhenl naf zhud zhed zid zhud zhed dol maol dlangb.

我们转要求得岩蜂带上。

Bib duax bib zhox dout lob gangb ruas sod,

我们来踩着一个蜘蛛线,

Bib draod bib yat daix nzhenl naf zhud zhed zid zhud zhed dol maod mod.

我们回要求得工蜂带转。

这里的“岩蜂”“工蜂”都是比喻,指的是具有较强繁殖能力的姑娘,这与苗族的文化息息相关,颇具中国特色,这就可能导致译者在翻译时候难以在目的语文化中找到与源语内涵匹配的翻译。历经磨难的苗族由于自然灾害或战争迁徙而人口锐减,人们就把儿孙满堂的美好希望寄托于青年男女身上,并把良好祝愿诉诸婚姻颂词,希望苗族青年生“九个儿子七个姑娘”。苗族文化是苗族的根基,它是一个有关苗族政治、历史、语言等无所不包的“场”,而翻译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受到文化场的影响,文化与翻译之间无法割裂的纽带关系给苗族民歌提出了跨文化翻译挑战。

苗族语言反映了苗族社会现象,同时折射出苗族文化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苗族文化的特点,同时又受到了苗族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对苗族民歌进行语言翻译之时,译者必须要考虑原文与译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并采取适宜的翻译策略。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定社会语境下发生的交际过程,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苗族语言是传递苗族文化的载体,而翻译是沟通两种语言的桥梁,翻译的质量优劣又受到苗族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遇到的最大障碍,而翻译可以建立跨文化的东西方共识,有效地规避文化冲突,促进异源文化的交融嬗变。翻译作为苗族民歌文化的传播中介,参与苗族文化符号的编码与解码活动,有效促进了苗族文化增殖与文化积淀。

三、广西苗族民歌的外译

(一)文化变通与互补

广西苗族民歌折射出苗族纷繁多彩的苗族形态,它的文化独具魅力,与其他文化难以直接对话与交流。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文化沟通需要突破语言的藩篱与障碍,而翻译是一种跨越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交际行为。在对苗族民歌文化进行跨语言移植时,要处理好苗族语言的文化个性。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译者在对苗族民歌进行跨文化翻译时,可以灵活运用文化变通与补偿技巧,采用“你有我借,你无我补”的方式实现异质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借”指的是借用,“补”的意思是补偿。例如苗族开门歌所唱的:Sangd duaf lob hluab hlout guas mol dol(我想搭座铁桥稳当当),Maos Niux Langx Zhix Nid mol jax nenb(希望牛郎织女配成双),牛郎和织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喻指分居两地的夫妻。译者在西方文化中难以找到与源语对等的译文,但可以在译入语中巧妙借用源语的表达形式,直接用“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maid”进行翻译。由于歌词中有“配成双(be a couple)”的语境,牛郎织女的译文对于异域受众而言并不会构成理解的负担,反而保存了异域情趣,又拓展了受众对苗族文化的认知。

除了借用,翻译苗族民歌还可以采用补偿的技巧。例如苗族开亲歌的歌词Mix aob lenx yeuf bend gongb duax zos(你们两位来到了),Bib zhos vangf nbangx chenx(希望把水沟修成)。Mix aob lenx yeuf bend gongb zhit duax yab(你们两位不来呀),Bib yat gux ndraif ndrout hangd(我们的水沟躲在山冲)。“水沟”比喻提亲之事,在苗族文化里呈现出特殊的文化个性。在对“水沟”进行跨文化翻译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其译为“ditch”,就容易造成异域受众的“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交际双方在交流时中为了提高交际的效率而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源语文化信息的缺失和省略,会导致目标语读者不同程度的理解障碍甚至误解。译者作为苗族文化传播的使者,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需要灵活变通,采用文化补偿的技巧填补文化内容的缺失,力求将苗族民歌的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地传递给目标语受众。文化补偿手段一般概括为文内注释、文内增译和文外注释三种方式,基于苗族民歌的可唱性和韵律性特点,译者宜采用文外注释的补偿技巧。为了补偿异域受众的文化缺省,译者宜在歌曲译文之外采用注释的方式(Ditch:a metaphor for proposing marriage)填补文化内容的遗失,巧妙避免文化的误解。

(二)文化差异与意译

源语和译入语在社会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给翻译提出了挑战。当源语表达含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或区域性色彩,如一些习俗、谚语、典故等无法被译入语受众理解时,意译是一种适宜的翻译技巧。通俗而言,意译就是把原文的意思用目的语当中习惯的表达方式转换出来,它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却摆脱原文结构形式与修辞手法的束缚,使译文符合译入语受众的认知体系。在苗族文化中,很多歌词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果只是直译字面意思,那就有可能传递错误的文化信息。例如苗族的彩礼歌Dob ghout deb:(男方媒人答:)Bib duax zos ndraol drongb(我们来到山下面),Zhit bof lab njet zhuat(不见猴子爬上山),Had bod daox nzhuab dlex nchab(只见山清水秀),Bangx ghaif deus bod drongb(映山红开满山)。猴子爬山、山清水秀和映山红都能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直译,但是却跟苗族文化大相径庭。在苗族民歌文化里,猴子爬山喻指女方家比较贫寒(poor family),山清水秀喻指姑娘长得漂亮秀气(beautiful and elegant),映山红喻指姑娘的衣着非常漂亮(well dressed),由于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译者不应拘泥于原文形式及修辞手法,应该采用意译来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

(三)文化音译加注释

音译保留源语的读音却未能传达源语的意义。音译是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是直译意译不能为而为之的良策。音译是一种异化的翻译方法,它保留了人名、地名、物名、称谓和文化习俗等源语的特色文化,使译入语受众对源语产生一种陌生感。音译词只是一个没有文化意义的语言单位,它并不能承担起传播文化的作用。只有在音译词后面加上注释,译者才能完成向受众输入源语文化信息的使命。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相当于文化借用加上文化补偿,在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基础上,注释应选用文外注释的方法。例如苗族的送亲歌Box Bus yat nghel lol raox chongb(婆布要下来联姻),Box Bus njex chongb bongb(婆布婚棍来落定)。Chongb dik gol(亲缔结着婚),Dik drout Nzuaf Nzens(缔结在扎徽)。婆布(Pobu)和扎徽(Zhahui)都是苗族文化里的专有名词,表示人名和地名。译者在歌词翻译时直接采用音译方法显得简洁明了,有利于推动苗族文化的变迁与增殖。音译词保留了苗族文化的特色,但却是对文化信息的一种缺省,如果想把源语文化传播给受众,完成苗族文化信息在受众认知里的重新输入,就必须对音译词进行注释。因此,译者应该在文外对音译词进行注释,即婆布,传说中创造婚姻的女神(the goddess of marriage);扎徽,地名,传说中婚姻起源之地(the birthplace of marriage)。注释是一种对文化的补偿手段。

四、结语

广西苗族文化传播是一个过程,一个使本土文化渐渐被世界认可的过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必然伴随着不可避免的文化摩擦与误解,因此翻译的质量至关重要。广西苗族民歌是一部浓缩的苗族文化史,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借助翻译的桥梁来实现跨文化的传播。翻译是对广西苗族民歌进行文化阐释的重要手段,它通过文化变通与互补,文化差异与意译,文化音译加注释等方法,参与了民歌文化符号的解码和编码活动,疏通了广西苗族民歌跨文化传播的道路,实现了苗族民歌的异域交流与文化共享。

猜你喜欢

苗族民歌译者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穿花衣 唱民歌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