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与实践
2022-11-19张文武梁锦峰窦清理王从华林锦乐于学忠
张文武, 梁锦峰, 窦清理, 徐 军, 王从华, 林锦乐, 于学忠
作者单位:518101 广东 深圳,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张文武,梁锦峰,窦清理,王从华,林锦乐);100730 北京,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医学科(徐 军,于学忠)
众所周知,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存活出院率(平均1.2%)远低于欧美国家(10%~12%)。根本原因是社会急救体系建设,特别是社会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薄弱或缺失[1-3]!我国的EMSS由社会急救体系、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四环”组成,社会急救体系是我国EMSS中最薄弱环节[4-5]。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模式已迫在眉睫!
社会急救是指由非医疗急救人员现场实施的救护伤病员的活动。院前急救是指在当地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下,在患者被送达医院救治前开展的对患者以现场抢救、运送途中紧急救治及监护为主的医疗和救护活动[1]。目前,我国城市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到达伤病员现场的时间中位数为13(9~17)分钟,表明发病现场(如家庭、道路、工作和娱乐休闲场所等)的伤病员在得到专业的医疗急救前存在13(9~17)分钟“急救空窗期”(又称为 “院前急救待援期”)[4]。对于心脏骤停(CA)患者,救命的黄金时间是5分钟内!因此,“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需社会共同守护!需要大力倡导“健康中国,急救先行”理念。即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家庭与个人都应重视和参与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众志成城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旨在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到达伤病员现场之前,尽可能地缩短“急救空窗期”,“5分钟”内得到社会公众力所能及的救援,从而为专业的院前急救和入院后续治疗赢得时间与机会[1,4]!
为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深圳市宝安区在2017年1月成立了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简称培训中心,挂靠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并在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宝安区红十字会和宝安区应急局的领导下,整合宝安区各方力量,以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为职责,统筹负责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工作。倡导“健康宝安,急救先行”的理念,在社会急救体系建设与实践中创建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入”全覆盖的社会急救培训体系暨“宝安模式”[1,5-6],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就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的宝安实践做个介绍。
1 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是社会重大需求
1.1“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指引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主要建设指标中包括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1,4]。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公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CPR)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紧急救援等维系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提高院前急救应急处置能力等内容。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强化公众参与现场救护的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从而提升OHCA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和OHCA存活出院率,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关键措施。同时,随着居民健康素养的逐步提高,社会与居民想获得基本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意愿也越来越突出,必须还“救”于民[1-2]。因此,推进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就是保护生产力,完善社会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与模式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急救体系建设与经济建设和谐并行、相互促进是构建健康友好型社会的根本保障[1,4]。
1.2逐步完善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社会保障 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及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该条款被称为“好人法”和“见义勇为免责条款”,这是国家以民事立法的方式确定见义勇为救助行为人的责任豁免规则。“好人法”为社会急救提供法律保护[1,4]!2020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27条也明确提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组织应当积极开展急救培训,普及急救知识。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经过急救培训的人员积极参与。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表明法律层面对社会急救作了具体要求!
1.3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是社会急救体系建设的基石 2020年9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20】19号)(简称《指导意见》)。该文件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府主导、覆盖城乡、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省、地市、县三级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长足发展,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公众急救技能广泛普及,急救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全社会关心支持急救事业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在提升公众急救技能方面,《指导意见》指出“各地要建立辖区公众急救培训管理体系,制定培训计划,统一培训内容,整合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公立医院及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针对社会公众的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探索将急救常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纳入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员、公共交通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在岗培训。积极开展中小学急救常识普及,推广高中生、大学生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要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将社会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纳入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目录,并与学生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相结合,与安全生产、职业培训相结合,并将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应急队伍体系建设管理[1-6]。倡导全体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社会急救培训,成为主力军、宣传员,急诊急救人员应起引领、主导作用[7]。同时,欢迎与鼓励热心公益、有志于社会急救培训的社会志愿者参与。从而形成人人想救、人人敢救、人人会救、人人能救的社会急救服务环境,为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 提供基础保障[1,4]。
2 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的宝安实践
2.1政府主导 宝安区是深圳市的经济和人口大区,覆盖大空港、紧邻前海,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全区面积397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126个社区,常住人口447.66万,管理人口580万。宝安区EMSS建设目标是建立健全“社会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救治(ICU)”“四位一体”的区域性EMSS生存链。倡导“健康宝安,急救先行”的理念,并落实在2017年第四季度对3800余名宝安区政府公务员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培训中,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对公众急救培训以“简单易懂、规范易学、形象生动、实操为主”为培训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赢得了广泛赞誉,得到了深圳市宝安区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的重视与认可。2018年5月,宝安区政府颁布了《宝安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并将社会急救培训列入《宝安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手册》和《健康宝安行动计划(2018-2020年)》,至此,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的新模式形成[1,5-6]。2018年9月29日,深圳市应急救护培训现场会在宝安区召开,深圳市政府分管副市长高度肯定了宝安区的经验和做法,要求对标国际上最好、最优模式,并不断创新,向全社会推广有效经验。2019年1月宝安区政府工作报告将“完成公众急救培训10万人以上”纳入2019年度民生实事;2020年1月中共宝安区委、区政府把“加快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分别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社会急救成果作为政府工作成绩;2021年1月宝安区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公众急救培训10万人以上列入宝安区民生实事项目。深圳市宝安区政府主导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的新模式的特点[1,5-6]:
2.1.1 明确了政府责任 制定了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分工(见“部门协同”部分)。
2.1.2 明确了经费来源 把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作为一项以人为本的民生工程来抓好抓实,社会急救培训不以营利为目的,全部实行免费培训,突出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培训经费通过年度财政预算解决。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在公共场所配备 AED 及急救用品。
2.1.3 明确了培训导师来源 医疗机构(医院)的医务人员为社会急救培训导师的主要来源,急诊急救人员应起主导/引领作用。宝安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要加强对全体职工(包括行政后勤人员、社区医务人员)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务求“人人过关”,医院急诊急救人员应起主导/引领作用。全区医务人员应主动作为社会急救培训的主力军、宣传员,各医院要积极选拔有意向的优秀医务人员参加师资培训,发展急救培训导师,作为急救培训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培训导师名额占全院医务人员总数的10%以上。各医院急诊科主任为本单位的急救培训导师团队组长,不仅要带领急诊急救团队对本单位的全体职工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而且要负责本单位急救培训导师的遴选推荐、统筹安排等工作,急诊科护士长为急救培训导师团队的具体联络员,全区急救培训导师统一纳入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管理调配。
2.1.4明确了工作任务、目标与规划
2.1.4.1 加强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 建立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注重实效、参与面广的社会急救培训工作格局。以辖区内机关单位、社区网格管理部门、中小学校为试点区域,对试点人群进行急救技能培训,继而推广至社会化培训。
2.1.4.2 加强社会急救培训规范化管理 按照“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考核标准、统一发证管理”的要求,坚持理论知识讲授与救护技能实际操作相结合,不断优化培训课程设置,规范培训教学管理,强化监督指导, 提升培训质量。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制订培训计划,对人数少、分布散的群体,采取定点集中培训;对人数超过一定数量且具备基本教学条件的群体,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现场培训,确保培训质量。遵循“简单易懂、规范易学、形象生动、实操为主” 培训原则。培训时间通常为3~6小时,依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不同予以调整,其中理论讲授时间不超过30%,急救技能操作培训时间不低于70%。为提高培训学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培训效果,必须配备足够的培训导师和培训模型。培训导师配置标准:按学员与导师比例,每6~8名学员配备1名培训导师。培训模型配置标准:每2~4名学员配备1套培训模型(包括心肺复苏训练模型和AED训练模型等)。目前已购置培训模型1000多套。为加强培训器材管理,制定了《社会急救培训器材管理办法》,对培训器材的使用、登记、保管和维护等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要求。
2.1.4.3 加强社会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足够的社会急救培训导师是提高区域内社会公众急救培训率的关键之一,加强社会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极为重要[1,7]。建设目标是建立1000名以上的社会急救培训导师队伍。建立完善急救培训导师师资库,建立健全师资培训档案,进行注册管理和教学跟踪,组织继续教育和评教活动, 提升培训教学水平,保证急救培训师资队伍的稳定性。目前已组建了2000多名以医务人员为主力军的社会急救培训导师队伍,建立了社会急救培训导师数据库,并制定了《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社会急救培训导师管理办法》,将急救培训导师分为主讲导师、主训导师、辅训导师、督导导师和社会志愿者导师五个层次,明确各层次导师的资质和准入条件,严格各层次导师职责和要求,导师任期3年。
2.1.4.4 建立公众场所急救用品规划配置长效管理机制 将急救用品配置纳入宝安区应急救护体系建设中,结合宝安区各街道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逐步分批分阶段推广急救用品配置使用。急救用品配置内容为 AED、简易通气装置、便捷式急救用品及辅助工具等。确定急救用品购置、安装、维护、培训及宣传等职责的主体承担机构,建立急救用品管理、监督和质量控制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高群众性应急救护的便捷性和成功率[1]。
2.2部门协同 《宝安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要求宝安区各行业、各部门将社会急救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应急队伍体系建设管理,积极协调推进应急医疗救护的培训和演练工作。
2.2.1 宝安区红十字会、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管理局 牵头负责公众急救培训的总体工作,包括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将公众急救培训纳入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年度目标考核和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宝安区红十字会和宝安区应急管理局充分发挥各自组织和资源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进急救培训工作开展。
2.2.2 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简称培训中心) 主要由宝安区各家公立医院急诊科主任/护士长组成。负责具体实施,包括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技术支持、培训计划、教具购买维护管理、组织培训等。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宝安区心脏骤停登记数据库、设立急救培训导师管理系统和学员培训登记管理系统等。
2.2.3 宝安区委政法委 牵头将公众急救培训纳入军事训练内容。
2.2.4 宝安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局和区委党校 负责将公众急救培训纳入干部自选培训课程。
2.2.5 宝安区公安、消防和交警部门 负责将公众急救培训纳入警衔培训课程,保证所有民警每两年能参加一次救护员的培训学习。
2.2.6 宝安区教育局 负责做好在校教师和学生救护知识普及工作,组织学校医务人员和教师、职工参加应急医疗救护师资培训,将公众急救培训内容纳入学生军训课程。
2.2.7 宝安区团区委 负责组织义工开展公众急救培训。
2.2.8 宝安区文体旅游局 负责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旅行社导游、星级酒店服务人员参加公众急救培训。
2.2.9 宝安区网格办 负责组织全区网格员每年开展一次公众急救培训。
2.2.10 宝安区各街道及相关部门 负责组织本部门内的服务行业人员定期参加公众急救培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时各种自救互救技能。
2.3专家指引
借助深圳市政府“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于2017年初成功引进了高层次医学团队——北京协和医院于学忠教授急诊医学团队,并把“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四位一体区域性急救医疗网,提升区域内专业急救和公众自救互救水平”作为重要的学科建设目标。于学忠教授急诊医学团队(包括朱华栋教授、徐军教授、刘继海教授等)是首席指导专家团队,不仅亲自给培训导师与学员授课,而且还予以现场实践操作指导。同时还得到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军民融合卫生应急培训学院、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学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吕传柱教授团队、广东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广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深圳市医学会/深圳市医师协会等专业学会及其专家的大力支持!邀请包括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召开中小学生急救培训专家研讨会,对中小学生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形式等进行讨论,制定了《宝安区中小学生急救培训方案》。2021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健康局、教育局和红十字会联合印发了《宝安区学校应急救护普及行动方案》,将急救培训课程纳入中小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2021年9月3日至12月28日,宝安区公立学校初一年级急救培训送教上门,参训学校37所,共计314个班级,培训学生15 700人次。
为加强专业技术指导全力推动社会急救工作,中国医师协会批准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社会急救研究与推广学组;深圳市医师协会批准成立了深圳市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指引下,启动宝安区急诊专科医联体建设,成立了宝安区急诊专科医联体,整合全区急诊急救资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整体提高了宝安区专业急救和公众自救互救水平。
2.4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是社会急救体系建设的基本保证。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支撑与改善了社会急救服务能力,也是提高社会急救服务管理能力、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手段。以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加速向急救服务领域渗透融合,为社会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社会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创新元素,打破了既往院前急救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促进了社会急救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以及服务模式的转型发展,弥补我国社会急救医疗服务的短板与不足。目前已建成的系统有学员培训登记管理系统、社会急救培训导师管理系统、志愿者管理系统、培训模型与社会急救器材管理系统、宝安区心脏骤停登记数据库等。正在建的是“5分钟社会救援圈”示范社区快速反应系统,将现场目击者、伤病员、社会急救志愿者、公众急救物品(AED等)等社会急救要素有机串联,为促进急诊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型提供科技支撑[1,4]。
2.5社会参与 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是一项人人有责、社会共担的重要性、长期性工作。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协同推进,将社会急救知识与技能融入日常生活,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引导群众建立正确的社会急救理念,特别是通过加强正面宣传、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的普遍认知,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急救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将人人参与社会急救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进而提高社会个人参与社会急救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参与急救的人想救、敢救、会救、能救,让每一位被救者都能够获得新的生命,营造一种有利于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为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提供社会氛围[1,4]。
2.6社会急救智慧化网格管理体系建设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是营造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础。要充分利用与整合现有的社会网格化治理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的资源,将社会急救体系建设细化到街道、社区、网格点、楼栋长、保安员、公安、消防、交警、协警(义警)、司乘人员、义工、服务人员等工作中,促进接受过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各类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急救工作,形成全覆盖无死角的社会急救体系,实现社会急救的零距离服务,为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 提供社会架构[1,4]。
2.6.1 科学设计,打造“1+10+126+4833”社会急救网络 宝安区按照500间出租屋或1000人为标准,结合网格精细化管理需要和工作量均衡原则,将宝安区作为1个大网格,然后分为10个街道中网格,再划分为126个社区小网格,最后细分为4833个工作网格,形成“1+10+126+4833”网格体系,网格划分严密,大网格套中网格,中网格套小网格,确保不留缝隙,不留死角,形成周密体系,并在网格内合理配置人员力量,通过把网格做小做精,使社会急救问题及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
2.6.2 规范管理,打造一支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有执行力的社会急救网格员队伍 制度建设,标准先行。宝安区先后出台了《网格员管理规定》《网格员队伍建设“十统一”》《网格员投诉处理办法》《基层网格综合巡查信息采集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和工作手册,为宝安区社会急救网格管理提供了操作指南,推动了社会急救日常管理制度化,实现社会急救日常工作标准化。对一线网格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推行“十统一”,即统一招聘、统一服装、统一标识、统一编码、统一证件、统一装备、统一培训、统一职责、统一训练和统一考评,将队伍打造成社会急救巡查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健康宣教员,推动网格社会急救管理规范化。按照“人人过关”的标准精心组织社会急救岗前培训,抓好岗前培训、在岗轮训和日常轮训,实现社会急救培训工作常态化,全面提升队伍社会急救综合素质[1]。2018年以来,举办网格员专场社会急救培训共32期,培训网格员4469人。网格员面对突发应急事件处置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已有10多起网格员在不同场合对公众进行出手施救的案例。
2.7建设成效 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已开展培训3481期,出勤培训导师35 030人次。培训党员干部、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公安干警与交警、保安员、网格员与楼栋长、教师学生、义工、司乘人员、普通公民等总人数23.17万人,占宝安区447.66万常住人口的5.18%。越来越多的培训学员敢救、会救,先后有40余名学员在不同场合对心脏骤停患者成功施救。宝安区心脏骤停登记数据库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共1097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数据显示,宝安区OHCA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已达17.87%,OHCA存活出院率已提升至4.65%。目前在宝安区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急救事业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在定位上,从以医疗机构急救为中心向以社会急救为中心转变;在策略上,从注重“单一医疗机构急救”向注重“社会综合急救”转变;在主体上,从依靠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在行动上,努力从宣传倡导全民参与向敢救会救的社会行动转变。从而为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 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1,4]。
3 展望
2022年4月25日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印发的《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宝府[2022]21 号)中制定了“提升急救能力,打造国内一流急救网络”的目标。为此,在完善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基础上,加快公共场所AED等急救设备布局,建立心脏骤停登记数据库,探索“5 分钟社会救援圈”,建立宝安区智慧急救管理平台,构建社会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救治“四位一体”的区域性EMSS生存链,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宝安区将继续深化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并积极探索120、医院、社区、社康、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联动新机制”,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还救于民,打造宝安区5分钟社会救援圈,构建院外生存链!目标是在2025年宝安区OHCA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达到30%以上,存活出院率达到6%左右,2035年分别达到50%以上和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