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22-11-19朱琴
朱 琴
(江苏省泗洪育才实验学校 江苏 泗洪 223900)
前言
随着新课改工作在我国初中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在学生初中学习阶段越来越重要,高中开始实行了3+2+1的教学政策,而历史也是更多学生的选修课程,提高了历史的教学地位,学生只有在初中阶段打好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才能够在未来的历史学习当中更加轻松顺利,初中阶段的历史是对高中历史基础的奠基,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认清如今的考试形式,以教学行动助力学生未来的发展。经过笔者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完善,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尤其是在历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更是有一些缺失,笔者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问题。
1.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深刻。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比较紧张,特别是如今中考形式越来越严峻,教师与学校都是卯足了劲头,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希望学生在中考的考场上能够拔得头筹,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让学生使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去记忆知识,比方说背诵记忆,这种方式在短期内是有效果的,但是对于长期发展而言,是比较脆弱的,因为时间长了,学生之前强制记忆的内容就会逐渐模糊,渐渐地忘却,最后总复习的时候,变得完全陌生,学生之前背诵记忆的内容完全不记得,重新背诵记忆的情况下,时间又比较紧迫,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使许多教师忽略了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实际上,如果学生的科目核心素养提升了,那么学生在这门科目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增强,对于知识的记忆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有技巧的学习,学习的效率是远远高于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效果的。
1.2 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由于初中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紧凑,教师希望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最后的总复习阶段,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冲刺。所以,一般教师在前期的新知识教学当中不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是按部就班的以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较单一化,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其实,如果教师能够优化教学的途径,让历史教学方式更加新颖,充满创新感,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感受到耳目一新,是枯燥乏味的学习中的一味调味剂,不仅能够缓解学生学习中的压力感与焦躁感,还能够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学生历史的核心素养。
1.3 学生对历史课程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面临着极为繁重的学习压力,因此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探索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他们通常选择强行去背诵教材知识点,这也就成为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再加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使得学生们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重要性,自然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1.4 教师错误使用史料。对于很多初中历史教师而言,虽然说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史料内容的重要性,但是其对于史料内容的选择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史料内容现有的价值与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例如部分教师完全将史料内容视为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为学生大量地讲述史料内容,导致教学缺乏目的性,学生们在参与课程学习时,对于重难点知识无法做到有效地把握,进而不利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提升。
1.5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落后。现阶段,虽然说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但是依然有部分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通常情况下教师们会选择在课堂上直接为学生们灌输课程内容,一味地要求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可以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强行记忆知识点,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启发,进而导致学生对于历史课程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2.初中历史爱国教育的重要性
2.1 能够推动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传承。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折射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刻苦耐劳、拼搏进取的品质,这些品质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从文化军事上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历史材料是民族光荣的体现。因此,初中历史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展爱国教育活动,能够使学生对祖国形成忠诚和热爱,从而推动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2.2 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政治文化认同。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教师开展爱国教育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品质,从而推动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如果初中生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缺乏兴趣,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理解不深,那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就不够深刻,就谈不上热爱祖国,无法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个人凝聚力。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开展爱国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3.初中历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策略
3.1 结合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初中生在对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兴趣导向性。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历史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纯理论讲解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教师应该结合现代信息机技术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视听化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形象化的语言情境的影响下形成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历史爱国主义的理解,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以笔者的历史课程为例,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节课程的知识点时,为了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节课程中我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长征的意义,而是首先应用互联网为学生下载了关于长征的视频影片,包括泸定桥的惊险、翻越雪山的严寒、过草地中沼泽噬人的危险、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后堵截,等等。学生在教学视频的吸引下对当时红军长征时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形成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也能够明白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的成就。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长征的意义”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形成了对革命精神与革命理想的景仰与尊重,形成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
3.2 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从理论角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作用,通过历史课程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以笔者的教学活动为例,在指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这节课程的课程知识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这一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在这节课程中我不仅结合了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关于抗战题材的视频片段,同时还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我校周边的著名抗日战争纪念馆附近进行了参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加强学生们的认知。学生们在欣赏英雄人物简介、战斗遗址和战利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革命先烈们舍身为国、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从而形成更进一步的理解“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具体含义,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
3.3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柏拉图曾经说过,历史是客观事物在自然运作规律下自然演化的过程和轨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这种动态性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要求学生对事物的运行规律和不断发展的基本原则形成认知——特别是针对中国近代史来讲,要清楚认知到近代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近百年的革命斗争,才有今天新中国的盛事。每个时代的人民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果说近代人民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民族权利的话,那么我们就要教育今天的孩子们,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我们肩负重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衣、食、住、行等,都是通过劳动人民长期实践优化发展而来的。要教育学生从发展变化上来看问题,通过具体事物、用历史变化观点来解释说明生活中常常碰见的事物,以此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这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很重要。也就是要从感情上、思想上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思想感情是同爱国主义密切联系的,无形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达到教学之目的。
3.4 结合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乡土资源是某个地区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所保留下来的历史瑰宝,通过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可以知悉当地的发展了历程。走进祖国大地,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渗透着浓浓爱国的乡土情怀,这也成为教育资源的一大优势。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让其融合于初中历史课程中,借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新石器时代的学习内容时,我们可以以甘肃本地的乡土资源为例,如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不同地区的彩陶进行对比,以此凸显马家窑彩陶在我国历史上的价值。具体的讲课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马家窑彩陶是我国彩陶文化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随后,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寻求答案。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彩陶艺术有关的图片,将其以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从直观的影响作品中了解彩陶的制作过程。讲解过程中,为能够突出马家窑的特点,也可以将大地湾早期彩陶、齐家彩陶、马家窑彩陶或是半坡彩陶互相进行对比,可以从色泽、质地等方面研究。在这种形式下,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真实感受到自己家乡中的文化魅力,从而更加热爱家乡,也会逐渐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感兴趣,爱国之情不断攀升。
3.5 加深对祖国屈辱史的了解和教育。爱国的深刻情感来自于对国家的深刻认识。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精彩文化的国家。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为人类文明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课程利用国家的文明史来教导年轻人培养自尊和自信。还应该结合近代史教育,加深青年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树立对中华人民共合国的爱国热情,增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和信心。从鸦片战争到中日八年抗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在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我们国家的人民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付出了多少血泪来抵抗压迫,他们不惧牺牲,值得我们赞扬……学习“耻辱”的历史,可以让同学们反思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明白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3.6 利用名人名言、名人事迹,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名人名言富有哲理,有趣,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的历史书中,我们国家有很多伟人,也有很多名言。例如,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在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中,付出了很多的汗水。他曾经说过:“我可以放弃这里(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正如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所说:“科学没有界限,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我们的老师可以使用这些科学家热爱祖国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此外,还应该解释这些名人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重要。大多数名人的职业选择都是基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利益。老师们可以通过描述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以及他们为解放和服务人类的崇高使命而奋斗的过程,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的教科书中,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以及杨靖宇,赵一曼的英雄事迹等等,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意义,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