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手创造出“大世界”

2022-11-19宗咪咪

读与写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楼小班建构

宗咪咪

(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幼儿园 江苏 无锡 214000)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都能表现出其‘特殊’的创造力。在成人眼里,那些再普通不过的泥巴、沙子和水等自然材料,到了儿童手里就可能变成有趣的泥娃娃、做饭的工具、好玩的泡泡;小小的竹竿,他们可以变成益智游戏中的“钓鱼杆”、变成角色游戏中的“魔法棒”、变成美术游戏中的“画笔”……

儿童巨大的想象力是我们成人不容小觑的。

建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纸板、积木、插塑、粘土及各种辅助材料来建构,是幼儿观察、思考、实践和创造的过程,也是幼儿各项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的过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建构游戏是他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但是小班孩子的建构游戏是无意识的,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建构,他们的建构兴趣也是暂时的,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和动作能力发展等方面,我们为孩子提供相应的主要材料以及辅助材料,然后对孩子的游戏做出各种相应有效的指导,引导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在游戏中用他们的小手创造出大“世界”。

1.游戏化教学对幼儿的意义

幼儿游戏不仅有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而且有助于儿童在德、智、体、美、业等方面的发展。例如,通过给孩子分配一个角色并担任老师,您可以教他们理解和欣赏教师职业。扮演植物或者小动物的时候,教师在一旁加以指导,可以带领幼儿认识各种植物或者动物;老师也可以自然地接近孩子,体验多彩的世界。游戏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多种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活动有几个目标和计划,如学前教育活动。为不同年龄的儿童设计多种形式的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促进良好生活方式。游戏化教学主要以游戏为主,教师认为游戏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关键点和学习障碍可以融入游戏中,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学习与他人交流有助于教师和儿童相互理解。在游戏过程中,老师会更多地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喜好。

2.案例分析

★彩砖之初体验:

【场景一】:

孩子们最期待的游戏大玩家“彩砖变变变”的时间到了,孩子们纷纷进入了自己的游戏世界。

涛涛、灏灏、琪琪和大宇4个孩子将彩砖一个接着一个的排列、拼接成了“万里长城”,“哎呀,好累呀”他们坐在一侧的城墙上开始休息聊天,聊到哈哈大笑的时候灏灏差点掉下城墙。涛涛说:“呀,你差点掉到河里了。”琪琪说:“这里好危险呀,我们赶紧离开。”灏灏指着城墙说:“对呀对呀,我们赶紧走吧,看,这里有桥”。于是灏灏第一个冲到桥上尝试过桥,涛涛和琪琪随后跟过来,他们两手伸平、两脚分开踩在小桥上,小心翼翼地一个跟着一个地“过河”,嘴里还不时地说:“慢一点哦。”突然“哗”一声,大宇的脚一滑,摔倒了,小桥一侧的彩砖也掉进了河里,当涛涛正要去“救”大宇的时候,看到了那块掉进河里的纸转,突然灵机一动说:“我们来搭个楼梯吧”,说着,便抱着两块彩转搭在了小桥的上面……

他们顺利地通过了小河,并且欢呼着……

【启示】“小材料,大能量”

(1)转变观念,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中心。

谈到建构游戏,大多数老师或许会和我一样认为:只要老师完全放手了,孩子便会自由发挥了。其实放手并不是放任,自由并不是散漫。什么是自由建构?自由是由心而发。幼儿在自由建构游戏中不是漫无目的的去尝试,去挑战,而是自己在心中树立对游戏的认知和框架,并且在探索中得到自由的体验。

此次游戏中的四位幼儿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简要的拼接、垒高技能建立了“长城”。他们以彩色的仿真砖头作为游戏主材料,自由组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想象游戏。在同伴的突发奇想中以“长城”为基础上进行过桥、搭桥的游戏,说明在游戏中他们认同同伴的想法,初步的萌生和同伴一起玩、合作玩的意识。

(2)一物多玩,让他们学会灵活利用。

在游戏中,我也发现:为什么在幼儿园里,老师们辛辛苦苦准备了丰富且逼真的游戏材料,为什么孩子们总是玩几天就不感兴趣了?其实,自主游戏是对幼儿教师的一种“解放”,教师过多地干预和介入孩子的游戏,会使他们常会感到被动与无趣。反之,在没有老师的一大堆规则、干扰和所谓的‘帮助’下,游戏会玩得更有创意,更精彩。

在游戏中,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联动来学习的。我们不仅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引发幼儿探究,还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材料的利用,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之后的前两个月,一方面需要老师引领幼儿认知各类纸质彩砖的形状、颜色研究各类材料的各类使用方法。如:建立幼儿园、花园、围墙引领幼儿学习合围与增加的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幼儿与同伴一起玩,孩子们通过对游戏材料的变换使用,想象虚拟情景,并在情景中完成“任务”,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彩砖之生成

【场景二】

又过了一周,今天的游戏大玩家“彩砖变变变”又多了两样新材料——彩色箱子和奶粉罐,孩子们都被它们吸引了。几个小妹妹抱起纸箱一个一个、一层一层地垒高,当楼高开始超过自己的身高时,他们踮起脚尖试图再多盖一层楼,可惜“地基”不稳,“砰”的一声楼倒塌了,看着散落的箱子旁边的灏灏顺手捡起一个坐在了上面。顿时,这几个妹妹也捡起了箱子一个接着一个地排列在一起“我们来开火车吧。”瞧,一列小火车开起来了。这时,辰辰也被这列小火车吸引了,飞奔过来想要加入他们,他的这一幕举动被列车管理员看到了:“你还没有买票呢不可以插队进来,赶紧去买票。”辰辰听了赶紧去买票,然后心满意足地搭上了小火车……

【启示】“小材料 大智慧”

(1)材料投放,结合年龄的特点进行游戏。

在上述的这些游戏中,幼儿已经大体认识了彩砖,以及了解了其用途。从首次的游戏里,由于小班幼儿一直比较好奇,这个时候的幼儿特别喜欢接受新的事物。所以,色彩明亮的、形状迷人的材料可以让他们产生兴趣,并且受到他们重视,让他们积极的认识这些环境,并且逐步的熟悉这些环境。如在搭建“小火车”的时候,幼儿会根据自己对新材料的好奇和需要自行取用,已能用辅助材料表现“小火车”的“车头”、“车厢”、“车尾”等部分。然而,游戏中幼儿的构建过程也比较简单,难以保证达到逼真的效果。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好奇心不断增强,他们也会喜欢进行一些发现性、探索性的学习,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因此,我们可以多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同时在投放材料时应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让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多出现一些问题,迫使幼儿为了解决问题去协商,去分工合作。

(2)有效的组织形式提高构建能力。

游戏中,孩子们先是象征性的把纸箱一层一层地垒高,搭建一座高楼,紧接着由倒落下的纸箱引发出了排列小火车,并生成拿着奶粉罐开火车和买票上车的角色游戏,体现了幼儿游戏的目的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是孩子们自主想到的把彩色箱子拼成小火车与同伴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只有让幼儿真正的自由选择,确定游戏的过程,了解游戏的本质;也只有在幼儿游戏的整个阶段都渗透游戏的本质,才可以让幼儿真正的参与游戏与发展,游戏的潜能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来。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亲自摆弄、操作,玩中学,学中玩,观察、模仿、交往、合作等学习方式也在此得到了体现。

★彩砖之创新

【场景三】

令人期待的游戏大玩家时间开始了,我们确定好了主题——搭建房屋。当老师的“开始”指令一响,孩子们都飞快地拿好推车,就开始往推车里搬运“砖头”。能力强的孩子还利用他的新武器“挖掘机”,开始了作业。“工地”上的孩子们首先利用纸砖进行自由的拼摆,很快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忽然“哗”的一声,马上要搭建好的房子忽然倒塌了,然而孩子们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显得失落,反倒显得更加的兴奋,倒了也可以进行再次的搭建,孩子们便再次进行这一工作。看见这样的情景,教师则可以考虑随时参与进来。

“高楼怎么一直倒呢?”孩子们此时开始关注到高楼倒塌的根本原因,紧接着的游戏中他们试图找到办法防止高楼再次倒塌。

几位小朋友有意识,垒齐这些砖块,一些小朋友用手把要倒塌的大楼扶住。可高楼还是一再倒塌,教师再次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之中。

“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方案,可楼依然是倒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纸砖放的位置不一样。”孩子们意识到了秩序问题。

“好,大家再试一试,这个办法行不行。”孩子们再次投入到他们的工作中。紧接着的搭建工作较为成功,高楼建的相对比之前也要稳定。

搭建完成后,孩子们请我来欣赏他们的成果。看到他们出具规模的“作品”,我也不由得佩服这群小家伙的聪明才智。

【启示】“小材料 大延伸”

(1)关注幼儿需求,引领幼儿探索。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藏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开始的引导语言,有效地触发生成活动,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关注幼儿的需求,并适时、适机地引领幼儿探索游戏的行进过程。

游戏中,我们要把游戏活动的权力归还给孩子,走进幼儿的游戏,改进调控幼儿的行为、重视幼儿的活动需要,给幼儿提供较大的空间,使幼儿全面的展示、表达。如在游戏开始进行的初期,幼儿只会随意的使用纸砖垒高,游戏反复重复,没有新意。教师参与进游戏中,向幼儿抛出问题,提出:“高楼怎样才能建得又高又稳呢?”孩子们接过老师抛出的问题,在后续的尝试操作中,孩子们会把纸砖的位置一个一个交错着排列或者用手扶住即将倒塌的大楼,会发现纸砖摆放的秩序问题,并且在具体的尝试操作中论证他们的思路,就这样在教师的参与下孩子们的游戏有了新的进展。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因为小班幼儿幼儿的心理特点具有有意性水平低,思维灵活性弱,加上他们接触的事物有限,操作探索不够深入,所以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要留给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把握好介入的时机,为游戏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介入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介入、间接介入、阶段式介入、情感鼓励和技能帮助,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方法,给幼儿的学习提供有效载体。

让幼儿获得足够的积木来搭建建筑物,甚至可以是通过各种材料来参与这些游戏。教师的任务是为幼儿提供可以达到所需的材料外,还必须按照小班幼儿直观性、趣味性突出、理解语言能力不足的特点用精彩形象、有着一定趣味的语言,引导幼儿对这些产生一定的兴趣,并且积极参与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设定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场景,让幼儿真正的逐步形成感知。如建构房子时,教师可借助故事,给小动物盖房子来让幼儿产生兴趣,且表现建立好的房子,使幼儿自己去感知,了解操作的环节与方法,从而自己予以操作研究。教师还要努力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幼儿认识到自己是主人,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关注幼儿情感体验。幼儿为何对游戏比较关注,由于游戏可以给这些幼儿带来一定的乐趣。游戏中幼儿的精神长期相对比较自由,可以在游戏中找到满足感。然而对小班幼儿而言,在自由游戏期间会产生较多的情况,甚至是实施破坏性行为。例如在建立高楼期间,高楼的倒塌,孩子们反倒会显得无比兴奋,用脚尽力踩踏高楼,产生了重复建立并再次推倒,在破坏中找到乐趣。孩子们可能并未认识到这是一种破坏行为,而是感到了游戏给大家产生的意外的乐趣,孩子们的能力无法完全的控制自己的行为。怎样使幼儿正确的发泄情感,怎样使幼儿在游戏中寻找较大的情感需求,这便要教师认真观察,引导。

(4)展示作品,交流分享。闪光点,是孩子们游戏中的精彩片段,而作品则是幼儿通过一定时间构建而取得的成果,从一定程度上不但展现了幼儿活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借助相关的成果展现,培养幼儿人格素养。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应多给予肯定评价,由于小班幼儿对自身的评价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教师的确认能够强化幼儿的自信心与成功感。在展现作品时,可要求幼儿说明自己研究操作时遇到的困境、作品制作方法等,培养幼儿的自信,以及针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都与陶行知主张培养创新人才、开发人才创造力等创造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总而言之,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给孩子更多的游戏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孩子才会真正得到快乐和满足。

猜你喜欢

高楼小班建构
劈木头,盖高楼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高楼万丈平地起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看到新高楼啦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楼逃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分成三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