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研究
2022-11-19徐雅秋
徐雅秋
(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中心小学 江苏 泗洪 223900)
学困生一般指那些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1]。
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存在一部分的学困生。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转化他们呢?本文试就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
1.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1.1 客观原因。
1.1.1 应试教育的冲击。如今的教育很多学校都只看学生的成绩,把目光只放在升学率上,升学率的高低成为判断一个学校好与坏的标准,所以很多学校把提高升学率作为工作努力的方向,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上教师直接教授数学公式,要求学生会套公式做题就行,学生死记硬背公式,从而学生认为数学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的乐趣,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学习中导致数学学困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1.1.2 数学课程本身的特点。数学是小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有着其自身存在的多样性。首先,数学知识环环相扣,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对于后面学习的内容肯定会有影响的,时间长了不会的数学知识累积的越来越多。其次,数学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抽象,学生需带有空间想象去思考数学问题,并且需要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寻求新知识。这就给一些学生带来了困扰,他们无法理解,无法更好的去想象,抽象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从而,他们开始讨厌学习数学,逐渐沦为学困生。
1.1.3 数学教学单元多、内容广。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进步,目前小学数学的内容形式多样,单元多内容广。而这样的教材内容的却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虽然这给学优生提供了思维探究的平台,却无形中给学困生的学习加大了难度。数学学困生没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所以学困生往往比较内向和自卑。
1.1.4 教师教育水平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忽略了老师教育中着重要的部分:育人。在对学困生辅导时缺乏耐心,更提不上个性化的辅导;有的教师不能做的一碗水端平,课堂上过多的关注了学优生,却遗忘了学困生;还有的教师课前没有认真备课,没有把握住教学的目标,讲授不清教学的重难点,造成部分学生数学越来越差。
1.2 主观原因。
1.2.1 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由于数学学科比较枯燥无味,使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感兴趣。在数学课堂上走神,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和提问毫不关心,做数学题时都是生搬硬套,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1.2.2 对数学的学习缺乏自制力。往往学困生的意志力都比较薄弱,在学习数学遇到困难就回避,或者急躁不安,静不下心去思考问题,课堂上更做不到集中注意力听教师传授的知识。容易上课开小差是他们典型的特点,稍有难度的题目就放弃思考,所以他们和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1.2.3 学习过程中学科与学科的影响。有些学生只是在一门学科的学习上存在着困难,有些学生则是在多门学科的学习上都存在着困难,但是每门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如学生是语文学困生,那么他在做数学题时就读不懂题目,更没有办法分析题目的意思,从而无法解决数学题。
1.2.4 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不够。作为刚正式接触系统理论化学习的小学学生而言,没有像幼儿园里那样轻松缓慢的学习节奏,开始了正式的知识积累。没有相当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很难跟上日常教学,一旦在日常学习中落后过多,跟不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将极大地挫伤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是产生“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自身的积极性不足将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这门抽象的学科产生恐惧和懈怠心理,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学困生”的恶化,并使学习情况更加糟糕。失败后产生的自卑、逃避的消极心理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尤其是更不利于学生后期对学科的深入学习。
1.2.5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在教学论中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中,在学习并掌握了前一阶段的理论知识以后,只有及时并主动地将已获得的知识与现阶段学习的新知识点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对新知识的消化与学习。加之数学学科较之其他学科更系统化的特点,只有把前一阶段的知识点消化接收了,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后期的学习都只是在新的积累上开始,并不能将知识一以贯之,无法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没有良好的积累,就说不上对过往知识的保持、重现和后期的应用。
1.2.6 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欠缺。很多学生,尤其是刚结束幼儿园教育的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幼儿园阶段的学习大都是诱导性的互动,极少有专门的系统的学习。这样就导致一年级开始的教学工作压力不小,而且任务也不轻松。在六七岁的孩子身上较少会出现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除了引导性的学习外,较少能对孩子们以后的教育起到引领和激发作用,这也就在另一方面加大了教师的任务难度和教学负担,更是导致了小学学生中出现了学业不适应导致的“学困生”们。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分析,教师要想转化数学学困生,就必须有针对的解决以上发生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但是,怎样才能使“学困生”尽快得到转化呢?本文在较详细论述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进行了分析。
2.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2.1 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2.1.1 尽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数学学科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形象思维的锻炼,很多方面很难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告知小学生们,但除却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的方式,很难给孩子们像其他学科那样讲得生动有趣。加上数学学科又要求我们要有连贯的思维逻辑性和灵活性,对刚接触数学的学生来说,这就成了一个教学难点,故而加强培养“学困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思维逻辑性,就或为数学教学的首要之务。在教学过程中,给“学困生”多次深入浅出地介绍数学的解题思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定理的成立原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给“学困生”加强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学困生通常都感觉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而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困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行和梯形面积时,可以用幻灯片进行教学,通过动画演示推到过程,展示如何将它们巧妙的拼凑起来。这样就渗透了一些割补的思想,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校的兴趣。
2.1.2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没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学困生,教师可以对其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如,开展微课教学。教师可以在备课期间,选择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并据此录制微课视频,让学困生在课前观看,开展自主预习活动,提前熟知课上要教授的内容,当学生有了对知识的熟悉感,并在课上认真听讲,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还可以引导学困生准备好“错题本”,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将自己平时作业练习过程中做错的题归纳整理,统一记录在“错题本”上,并写下正确答案和解题步骤,以便之后查阅复习。更多的采取一些有效的教法。问题情境法、设疑起兴法等[4]。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这些地方或者物体什么要用到三角形呢?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又如,教师给学生一些小棒,让其自由组合,哪3根小棒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呢?为什么?留下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改变学习方式,打好基础,使之学而不困。
2.2.1 思维的训练,培养学困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对数学学困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加强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样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5]。
由于教材单元多,内容广,形式多样,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只会套用公式,机械作答,遇到问题不能随机应变[3]。学习数学要做到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教学时要和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S=ah÷2,既要会算三角形面积,也要求会算三角形的高或者底,在这样的练习中可以养成学困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小学生阶段的思维正是在由直观形象思维向过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多采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如在新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画、剪、拼、看、想、说等过程中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2.2 建立“一帮一”的对子。教师在班级中要建立“一帮一”的对子。在“一帮一”结对中不管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要本着自愿的原则。学好数学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小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时间,对学困生有针对性的数学辅导。“小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学生之间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有助于学困生的提高。学困生通常都比较缺乏自信心,当他们完成任务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表扬时定会更加努力学习,这样原本数学基础差的学生也走出了“红灯区”。
2.2.3 发挥对学困生的监督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发挥对学困生的监督作用。学困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自觉性、独力性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课堂中不能很好地听老师讲课;在课外不能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造成了学习成绩的下降。这就需要有人不断地提醒和监督,促进其不断改正、不断进步。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伴,只有充分发挥对学困生的监督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困生的学习,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成就感,不断进步,从而起到“滴水穿石”的效果。
2.3 加强对学困生自制力的培养。当下的教学更加提倡学生主导学习,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数学方面的“学困生”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尤其是“学困生”们大多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坚持:理论融入生活,保证数学的趣味性;教学形式多样,种类丰富;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循序渐进;针对“学困生”相应的接受难点,逐一攻破,及时辅导;多鼓励“学困生”学习,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教师可以让学困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来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对待学习坚持不懈。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有阶梯性,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增加难度。题目的设计有一定的坡度,不能一下设计得太高,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畏惧。如对于一些计算题的练习只能从一些简单的运算开始逐渐过渡到稍复杂的,这样才使学困生不至于一拿到题目计算复杂一点就想放弃;再如在练习解方程的应用题中,必须建立在懂得如何解方程的基础上来教学,否则学生在不理解的状态下来学习,略显被动,容易放弃。同时教师还要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困难,并让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2.4 评价适当偏爱学困生,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作为一名教育园丁——人民教师,我们不应该歧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困生”们,而应该正视他们,并积极地从我们老师的方面找原因、想办法来帮助他们摆脱学习的困境。对待“学困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激励出发,多鼓励学生,给学生正面的影响,接着再慢慢引入学习抽象学科数学的目的。给孩子们一个缓冲,激发他们的兴趣,有时候更能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这门学科,而不只是功利地为了获取高分而机械学习。教师适当的表扬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要适时给予学困生肯定性评价。教师的一言一行,应该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教师在对问题的设计中应用一定的难度坡度,给学困生创造可以回答问题的机会。如:在解决数学题时,教师要求学生一题多解,有一名学困生用比较复杂的方法也同样解答出来,教师应及时对该生进行表扬,大加赞赏,表扬的是他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出来,鼓励他继续思考是否还有更简便的方法,从而在增强他自信心的同时又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偏爱这些学困生。
2.5 避免学科间的相互影响。语文的学习可能会直接影响对数学的学习,从数学题目本身分析来看,数学中融入了生活的阴影,非本质的语言多了。语文基础差,使得他们不能读懂题目,或是题目中不认识的字阻碍了对数学的学习。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偏科的弊端,要让学生明白各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对薄弱科目的兴趣,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造成偏科的原因,让孩子了解偏科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让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在他们有进步时及时的给予表扬,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对他们的转化我们也要有信心、有耐心,要为每个学困生制定详细的目标,使每位学困生在基础上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不断鼓励并陪伴孩子走出学习的困境,扔掉学困生的帽子。在对小学数学学困生进行转化的工作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吸收有益教学经验,选择恰当的方式,切实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要与学困生家长进行良好配合,帮助数学学困生真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有效调动数学学习热情,在一点一滴中积累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受,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6 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模式。统一的教学任务、统一的教学目标,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这样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适应教学进度。有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得不到更高层次的提升;有的学生能力有限,只能消化当堂的课程知识;有的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消化不了课程知识。统一教学模式,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讲快了,有跟不上进度的,讲慢了,有的已经会了,不感兴趣,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出现了矛盾。分层教学模式的引进,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从而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都能有所提升。教师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解,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在进行教学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把学习基础相近、学习能力相近、个性相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层次,方便在教学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分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或者退步的变化时,教师要及时地调整分层,确保学生在相应的层次教学可以得到关注和提升,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到努力学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