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实践分析

2022-11-19秦林波

读与写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困生图形信息技术

秦林波

(江苏省泗洪育才实验学校 江苏 泗洪 223900)

前言

数学是初中的基础性学科,其因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等又被称为“思维的舞蹈”,这体现出数学教学的难度,也导致了数学学困生的出现。初中数学教师应结合学困生的成因,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应用优势,探索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实践路径,为实现“让每名学生都学有所获”的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初中数学的课时虽然比较多,但是课程也是比较紧的,学习的内容复杂繁多,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做到在课下进行复习巩固,才能够将当天的知识内容记得更加牢固,但是,鲜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课下抽时间去复习当天的知识内容,因为作为初中生,每天都会有许多科目的作业,当学生完成作业,就懒于再去巩固复习。在学生对这门科目感兴趣的情况下,就会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复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在教学当中,采取兴趣教学法,来加强学生自学的动力。比方说,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趣的图案,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公共建筑的图案,也可以是学习当中常见的图形,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图形世界当中的元素,加深学生对于图形的了解,随时随地,发现更多有趣的图形。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学的一个最有力的支撑,教师应当采取兴趣教学,来增强学生学习当中的主观能动性。

1.现代信息技术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优势

初中数学学习所要求的缜密的逻辑性和思维的复杂性,给部分学生带来了明显的困难,使其成为学困生。要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整体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为学困生构建有利于促进抽象思维和深度学习的空间。初中生心理发育尚不完善,喜新求变的特征鲜明,对直观、动态的知识呈现方式有着特殊的偏爱。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的媒介单一,教学互动和交流方式陈旧,教学信息传输渠道狭窄,学生的学习状况难以尽如人意,学困生的转化效果更是大打折扣。现代信息技术将声、光、电、图像、动画融为一体,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的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方式,凸显了数学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动态化、网络化,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或手机画面激活教学内容,展现数学知识的魅力。学困生能够由此获得轻松愉悦、令人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兴奋点被激发,思维因兴奋而变得敏锐。教师也可顺势建立起与学困生之间顺畅的知识信息与情感信息的交流回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助力学困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实现“春风不让一木枯”的教学追求。初中数学的课时虽然比较多,但是课程也是比较紧的,学习的内容复杂繁多,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做到在课下进行复习巩固,才能够将当天的知识内容记得更加牢固,但是,鲜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课下抽时间去复习当天的知识内容,因为作为初中生,每天都会有许多科目的作业,当学生完成作业,就懒于再去巩固复习。在学生对这门科目感兴趣的情况下,就会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复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在教学当中,采取兴趣教学法,来加强学生自学的动力。比方说,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趣的图案,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公共建筑的图案,也可以是学习当中常见的图形,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图形世界当中的元素,加深学生对于图形的了解,随时随地,发现更多有趣的图形。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学的一个最有力的支撑,教师应当采取兴趣教学,来增强学生学习当中的主观能动性。

2.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实践路径

2.1 以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始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成了教师教学实践上的核心诉求。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困生都存在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共性,并形成了“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率低下→削弱学习兴趣”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实现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就必须采取符合学生情感需要的教学举措,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出一个新颖、动感的学习情境,能够引起学困生的高度注意,教师可因势利导、选准知识的切入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能动的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如《二次函数》一节中的“二次函数关系和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困生难以理解掌握之处,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Flash课件,以动态的画面直观展现生活中的圆面积与半径的关系S圆=πr2、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S正=a2等二次函数,以及如何用自变量的二次式表示函数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萌发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积累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节奏由教师指引,但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想法,来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初中数学的学习比较有难度,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许多的疑惑,这个时候,进行议论,是解决这些疑问的有效途径。议论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地议论要更加有效果,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无所畏惧的提出自己心目当中的疑惑。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内学生学习的情况,来进行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要具备互补的特点。例如说,学习成绩练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较差地学生一组,执行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与理念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一组,通过这样的划分,学生在讨论数学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做到一带一,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学生在展开议论的时候,教师不要只在讲台上观看,而是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议论的小组,帮助小组解决在议论当中产生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议论是课堂开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在每堂课留有一些学生议论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议论。

2.2 以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学困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贵在得法。要使学困生的转化获得满意的效果,设法使学困生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实践途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给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指明了方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跨时空、超链接的特点,引领学困生逐步掌握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积极参与课堂研讨、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学习方法,学会自主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和总结知识脉络、完善知识体系,对于增强学困生转化的针对性,有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教师利用雨课堂App就“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课前给学生发送预习导学案和在线学习平台链接,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就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借助雨课堂的微课、短视频、网络信息等教辅资料,展开小组研讨和辨析,在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中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深刻理解“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的不等式组解集口诀,逐步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针对雨课堂数据所反映出的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目的、有重点地推送复习资料,指导学生复习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学困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淡化了教师的主观色彩,突出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使其在将教师传授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彻底摆脱学困状态。

2.3 以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困生顽强的数学学习意志。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是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初中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克服荆棘和障碍的过程。教育心理学指出,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意志品格尚不完备,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不足,一旦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很容易选择逃避和退缩,这一点在数学学困生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既要注重知识学习方面的智力因素,更要关注学习毅力、学习韧性方面的非智力因素。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逆反心理强烈,教师关于克服学习困难的正面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运用学生都喜欢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有一定难度梯度的数学探究问题,将数学学习意志培养与数学问题的递次破解融为一体,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内容后,利用蓝墨云班课App的弹幕功能,就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反比例函数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反比例函数图像、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反比例函数性质及应用等知识点由浅入深地推出练习题,启发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每完成一个层次的习题,App数据库自动检测正误,正确会立即给予语言或赋分等形式的奖励,错误则会及时出示正确答案,并给予鼓舞。在低层次习题解答正确后,App自动进入更难的习题界面。如此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习题练习过程就变成了充满乐趣的挑战探究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就会使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逐步提高,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来。很多学生有一些疑惑,明明自己很努力的学习,但是学习成绩始终得不到提升,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出现了问题。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式。比方说,当天学习了新的知识内容,教师就要布置一些有关当天的课后作业,并且严格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这也有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

2.4 以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对学困生的个性化辅导。初中生个性差异明显,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生为本、立德树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5 借助信息技术,打造现代课堂。进入21世纪,初中数学课堂需要充满现代化的环境,而不仅仅是使用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以激发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卡“轴对称图形”中,作者在课堂介绍中使用学生剪纸的微视频。动态图像可以比以前安装的静态图像吸引更多的学生,然后将它们呈现给新班级。然后,接着让同桌两一组在平板电脑上玩“拼图形,找另一半”的游戏。使用平板电脑作为动手平台,可以让有学习能力的学习者更积极地学习,积极参与体验,加速学习任务,为交流、汇报,在课堂上,进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特征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并利用网络直播技术确保每组学生的回答都被张贴在屏幕上。在注册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按照老师的指示编辑他们的答案。动态显示根据教师使教师和学生可以看到学生在会议之外学习的内容,从而显着改善课堂学习。利用信息反馈技术,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遥控器有效地控制数学活动,打破现有的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模式,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参与范围-为所有人提供参与和参与深度-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正确的答案,并且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想法。

猜你喜欢

学困生图形信息技术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探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