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发展路径
2022-11-19朱琳
朱 琳
(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使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农业产业自身的弱质性使其更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疫情背景下,经济的持续低迷和国家的疫情管控政策使得我国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不到充足的投资,农产品市场需求减小,农业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导致农产品国际贸易无法正常运行。虽然复工复产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但后续疫情多次反复及国外糟糕的抗疫现况使农产品进出口仍受到严重干扰,在此基础上,农产品贸易市场便被迫于疫情常态化的发展环境中。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支柱产业,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进出口水平在全国第一产业发展中占有很大份额,由于受到疫情冲击,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更加凸显,农产品贸易业务面临困境。为此,本文以疫情常态化为背景,探讨该环境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未来的发展路径。
1 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概述
1.1 我国农业概况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大多地区为平原,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自然条件上,土壤肥沃,可耕地面积大;气候多样化,部分地区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社会条件上,我国人口稠密,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我国农业在全世界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农产品产量和产业链发展长期在世界领先,是世界上著名的产粮大国和农产品加工业大国。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稳产,部分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农业逐渐成为我国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
1.2 农产品贸易特点
从我国农产品贸易种类来看,多以大豆、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这是由我国的地理区位所决定的,如中原北部地区气候温和干燥,适合旱地作物的生长;南方地区空气潮湿,昼夜温差分明,适合水田作物的生长。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种类来看,分为2大类:果蔬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由于我国的劳动力价格远低于发达国家,价格优势比较显著;谷物等大宗农产品,由于机械化普及度不高,无法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这些产品的价格大多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竞争优势无法体现。近些年,我国对农产品贸易结构进行调整,拓宽贸易种类,使一大批创新程度较高的特色农产品涌入国际市场。
1.2.1 农产品贸易市场较为多元化
疫情发生前,我国在保证原有传统农产品国际市场供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辟了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新兴市场,这些国家的经济普遍处于上升期,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近年来农产品贸易额增长势头强劲,前景广阔。
1.2.2 农产品贸易主体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经营主体有所改变,获得进出口备案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大量的私营企业和农民团体,之前由国营农场垄断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局面得以改观,相关政策规定,只要符合条件,私营企业和团体都有机会进行农产品进出口活动[1]。伴随着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等主体的加入,这些新兴主体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中坚力量。
2 疫情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2.1 国际市场供求不平衡问题凸显
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虽然在政府有效的管控政策下,我国及时控制住疫情,迅速恢复了工农业生产,使经济发展重回正轨,成为世界上最早走出疫情阴霾的国家。但是,其余一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为疫情防治问题焦头烂额,在给中国疫情防控造成潜在风险的同时,严重干扰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
在我国各地先后复工复产后,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迅速适应了疫情常态化的环境,恢复到之前水平,基本满足出口供应需求。但是,由于多国采取一定程度的封闭措施,同时受到经济衰退影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显著下降,且我国出口农产品以大宗农产品和果蔬产品为主,需求弹性小,可替代性高,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尤为严重,供求矛盾突出。
2.2 国际贸易不稳定因素增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国家的疫情情况日益严重,采取的防控措施也越来越严格,如英国新冠病毒发生变异后,全球多个国家采取了与英国中断航班的做法,而新冠疫情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所造成农产品进出口的不稳定因素更是大幅增加。国内疫情的反复会持续干扰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一旦某地遭受疫情侵袭,进出口渠道必然受阻;长期以来与我国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大多受疫情影响,从当地进口农产品难度加大,而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农产品也将面临各国实行的限制性措施,使农产品出口变得更加困难。国际主流的农产品输出国,在疫情影响下农业产出极不稳定,为做好本国的抗疫工作,稳定国内局势,往往会减少农产品出口以满足内需;各国出于防疫要求,对货物进出口贸易管制和港口进出境检验检疫纷纷出台相关规定,防控管制措施一定程度干扰了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也影响了农产品贸易。
受此影响,流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我国农产品贸易正常运行的难度增大,短时间内开辟新的贸易市场也很难实现。
2.3 非关税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加
非关税贸易壁垒是由国家制定的以保护本国贸易为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主要表现为对进口产品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品牌包装等方面设置门槛,以减少进口,保护本国产品。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可以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市场活力和竞争力,但是严苛的贸易壁垒会使大量出口农产品因为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要求被拒之门外,或者为满足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成本,致使利益受损[2]。
近期,我国在各种进口产品中检测到新冠病毒,尤其是冷链物流中的冰冻食品附着病毒,给我国疫情防控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我国民众出现对进口产品的普遍不信任,大幅减少对进口食用农产品的消费。同时,为防止日益严重的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毒株流入我国,海关不得不对进口产品采取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以保护本国民众的生命安全。其他国家本就疫情严重,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加之国际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纷纷增加贸易壁垒限制进口,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恢复和发展更为困难。
3 发展路径
3.1 提高供给水平,积极拉动内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不仅承担着保障各地粮食安全的重任,还拥有着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保障充足的农产品供给,是规避疫情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供求矛盾,短时间内难以开拓国外市场,更应将重心转向国内市场,积极拉动内需,在满足粮食供应的需求上,增加经济作物产量,开发新型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贸易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因此,我国要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要务,实现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另外,谷物类大宗农产品是我国主要农作物,相比果蔬等经济作物,具有易运输、耐储藏的特点,可以通过完善国家储备粮机制,进一步提高粮食储量,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村、农民储存一定的粮食,以应对疫情突发或其他不时之需[3]。多种方式增加粮食储备,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的需求,发展具有优势的农产品[4]。各地应积极改进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并积极开发经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
3.2 研究市场形势,提供政策支持
在国际贸易不稳定因素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各地应做好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政策变化的研究,关注各国疫情走向,留意相关国家防疫政策、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变动,掌握国际市场供求关系情况,预判其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时出台应对措施。全球新冠疫情必将持续很长时间,我国要做好遇到更多困难的准备,形成一套完备的农产品贸易突发问题应急机制,在国际贸易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新冠疫情的反复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政府要积极扶持农业生产,出台一系列力度更大、范围更广、适应疫情防控需要的惠农政策。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开通因疫情而封锁的国内外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打造多样化的销售渠道,鼓励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新形式发展,充分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应完善出口帮扶机制,落实农产品出口帮扶体系。农业部门要掌握外部市场需求、商品价格等准确信息,并及时传达给农产品关联企业;另外,要及时向企业宣传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便于企业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3.3 加强监管体系,提高产品质量
新冠疫情的传播手段之广泛使国家防不胜防,进出口农产品携带病毒就曾给我国造成巨大损失。如今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农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各地需要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进出口监管机制,在确保进出口农产品安全的同时,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提升,达到甚至超越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相关指标[5]。逐步完善农产品贸易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对不同的农产品种类分别采取相应的检测措施,因地制宜地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质量优等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管控,不断延长产业链,对出口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改变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作坊生产模式,发展规模经济,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3.4 积极应对壁垒,扩大出口途径
纵观各国的农业禀赋,全球可以做到农产品完全自给自足的国家仅有30多个,可以经常性保持较强粮食出口能力的国家更是不足10个,因此各国事实上都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有着较高的依赖度。针对当前这种局面,各地应积极应对贸易壁垒,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出口。
对于国外为防控新冠疫情出台的进出口限制政策,我国要进一步强化对外沟通交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经济组织规则,与各个国家在农产品进出口问题上达成一致。对主要贸易国增设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及时了解并进行判别,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其协商,严防以新冠疫情为由随意设置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严格执行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标准。对受新冠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农产品采取扶持措施,使其保持一定的进出口能力[6]。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对外开放程度,主动探寻新的出口途径,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
4 总结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虽然在新冠疫情中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冲击,但得益于国家科学有效的抗疫措施和各地积极的响应,较快走出新冠疫情阴影,生产能力迅速恢复。但由于国外新冠疫情长期以来得不到根本遏制,农产品贸易仍面临很大的挑战。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出现失衡,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各国也纷纷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加上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产品本就存在的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一般、销售渠道窄等问题,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一时间陷入困境。
在此情况下,我国要继续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做好粮食储备工作,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积极开发经济效益高的新型品种;研究国际市场政策变化,及时提出应对策略,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产品正常的生产销售;完善进出口农产品的新冠病毒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强疫情期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寻新的出口途径。
我国要全力打造成农产品贸易大国,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在不足中进步,在不足中发展,总结以往的经验,同时抓住当前的机遇,加强监管力度,积极应对壁垒,利用目前的优势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创新能力,顺应疫情常态化的生产和贸易步伐,避免类似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农产品贸易带来的二次伤害,使我国农产品稳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