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以涛头村为例
2022-11-19张予涵高雪萍廖文梅杭杨
张予涵 高雪萍 廖文梅 杭杨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等现实问题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现有的生产资源要素难以为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及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文件提出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乡村产业振兴实践提出有效政策指导。推进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突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促进乡村全面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乡村产业振兴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从旅游业、农业产业等方面分析了成功案例。如贞丰县Y村以布依族为特色打造少数民族旅游业、新北区梅林村的草坪种植产业及相关休闲旅游项目、恩施巴东县的茶叶产业等。关于产业建设方面,学者们也有深入研究。产业选择上,关键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形成竞争优势;品牌上,农村地区应当根据当地的特点和产业优势,创造具有特色的新品牌,加大宣传投入,使用网络、自媒体等新型宣传方式,形成品牌效应,对于原有的产业品牌,应当与时俱进,持续保持品牌影响力;资金上,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资本进入农村,与村集体合作投资农村产业建设;人员上,各地应该重视对负责特色产业品牌建设的人员进行培训,开发农村人力资本,使农村特色产业建设有专业的人员带动,以此提高农村特色产业的质量;发展上,应当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带领农村企业走上现代化经营道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应当培养乡村企业管理者的互联网思维,与时俱进,利用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促进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依托自身优势,借助政府支持,选择先进适时的方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显著促进作用。
现有研究中,虽然存在不少关于产业振兴的案例,但对于实践机制的阐述缺乏,仍有深入探讨的余地。涛头村为农业特色“三化”示范村,村庄地理位置优越,拥有4km长的海岸线和6km2的海域面积,村庄人口为多民族聚居,其中畲族人口约占10%。该村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和民族特色,发展养殖业及其附带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并打造“海上畲乡”特色旅游品牌,成功实现脱贫致富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思路。本文以涛头村为例,剖析2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探讨推动产业发展的实践机制,依据实际情况发现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以期为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1 发展措施
1.1 “种改养”转型,建立股田制公司
在未实现转型之前,涛头村为典型海岛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棉花、橘子,仅销售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经济结构落后,收入水平低下。由于气候及地理位置原因,该村台风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作物产收。1997年8月18日,由于受到9711号特大台风灾害影响,海水浸泡农田长达40d以上,造成土地盐碱度高达10%以上。因土地严重盐碱化导致短期内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种植活动,且自然灾害后标准塘堤尚未修筑,时任村两委决定依靠地理位置优势,转型发展海水养殖业,并于1999年动员全村农户实施“种改养”模式,全村的收入结构从种植业全面转变为养殖业。为了解决村民因未接触过水产养殖行业,主动性不高的现象,全村采用土地集回集体,村组织规模养殖的方式,并通过试点模式解决与包产到户政策不符的政治问题,即将村外133.33hm2以上土地改为鱼塘以供养殖业发展,村内66.67hm2以上土地暂不进行改造,以确保农作物产量可满足村民基本生活。
为了解决村民权益问题,村庄采取组建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村民以所持有的30a土地承包权入股,成为公司股东,村中养殖塘的建设、经营、管理由公司统一进行。股田制公司的设立在不触及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仅触及经营权的前提下,将入股的土地集中按照养殖塘规格统一规划,并使村民作为股东,在公司内部享有话语权,开创了浙江省第1个股田制公司。由于实行股田制公司方案,所以对村民出生、死亡以及出嫁所占股份的变化均有明确规定,具体方式为按照口粮折股,即将稻谷的产量按照成年人330kg·667m-2折算股份,对于幼儿及未成年人分别按照标准的1/2、1/3折算,有村民去世或出嫁的情况则取消承包权及股份。明文规定的方案保证村民股权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保障公司长久稳定发展。
1.2 规划养殖产业发展
经农业发展公司统一规划,已规划好的养殖塘承采用反租倒包形式,承包给本村村民从事养殖活动,并规定农民投入的养殖塘改造资金可抵扣承包款,以此激励村民改善养殖塘环境。2001年底,在全村村民自愿持土地承包权入股的基础上,将原先保留的66.67hm2以上种植地均改为养殖塘。后期,村集体陆续投入1亿元用于建设标准塘建设和养殖塘河道水闸、道路、管理房、水电网改造,并成功创建现代化渔业主导园区,在养殖塘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实现产业集群效应。
养殖业发展的初期,主要以单一的青蟹养殖为主。在养殖塘改建后,村中于1998年试养青蟹自然苗种并取得成功,为全县首例,收益达到3500元·667m-2。该成功案例引起全县效仿,后借助产业优势,三门县打造“三门青蟹”品牌,涛头村的青蟹养殖业在品牌效应下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4年村中青蟹集体发病,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后发现青蟹发病原因为养殖密度过高,故改为混养模式并延续发展。混养模式前期,养殖品种主要以青蟹、小白虾混养为主,在不影响收益的情况下有效降低青蟹发病率。混养经验成熟后,在养殖品种的选择上则朝提高经济效益目标转变,逐渐形成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血蛤为主,青蟹、小白虾、泥蛏为辅的立体养殖模式,全村养殖业年产值达到4亿余元,经济效益可观。
经前10余年发展,养殖业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但是村中土地规模有限,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在马来西亚、莫桑比克等国家承包滩涂,发展青蟹跨国养殖。位于马来西亚的养殖塘青蟹售价约为160元·kg-1,除去在当地销售部分,仍有部分青蟹可运至国内销售。且由于环境差异,马来西亚青蟹与国内青蟹上市时间形成错峰,在春、冬两季国内青蟹市场紧俏时期销售,更好地提高了收益。凭借中国青蟹节、中国小海鲜博览会等活动及“鲜甜三门”公共品牌,海鲜销售渠道得到拓展,公司借助中国渔业协会,与日本、韩国等客商签订购销协议,将海鲜出售国外。
受益于养殖收益高,村内养殖塘出租费用随之增长,养殖业发展初期为250元·667m-2,今涨至5000元·667m-2。为解决人力资源有限的问题,部分空余养殖塘规划用作出租用途,所得塘租收益作为集体收益。现今,村集体收益预估超1000万元,主要用于4年1次村民分红,按照1家4口人计算,1次分红可给1户农户带来约10万元收益。
1.3 打造特色旅游业
旅游业成为涛头村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当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由于村庄地理位置靠海,以渔业为主要产业,且村中有48户畲族村民聚居,因此凭借特有资源,开发“中国海上畲乡”旅游品牌,主打畲族文化和海洋文化,形成特色旅游业,打造网红村。
村内环境整治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期准备。2014年开始,村集体对村貌整改力度空前加大,对于村中违章建筑的拆除工作,采用分批强制进行的方式,对于整村规划区域的违章建筑,采用强制拆除的办法,对于不执行的村民采用申请行政执法局的方式。对于尚未规划区域的违章建筑则采用宣传的方式鼓励村民自行拆除,至规划时期仍未拆除则采取强制的方式。在整村规划中,村中道路均铺设水泥道路,可容纳两车并排同行,并在水泥路面两侧刷上红、蓝色条,以映衬整体色彩。水泥道路两侧安装木质长凳,为游客提供休息场所。另外,村中绿化建设也成效显著,景点、广场及长廊等公共场所附近空地均铺设草皮,并栽种灌木丛;道路两侧栽种体积较大的树木,同时道路附近设有多个公共厕所;水库、湖泊、河流周围统一建设木质或石制护栏,并铺设大理石步行道路。村貌整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该村于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宜居示范村,并于2019年评为浙江省3A景区村庄。
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涛头村改造原有道路,新建设一条环形游览骑行路线,在道路两侧及民居外墙修缮众多与畲族特色相关的标志牌,均以红、蓝两色为主,并建设畲街、海上畲居、畲风广场、水上舞台、山顶观景平台等与之相关的旅游项目,成为网红打卡胜地。为介绍村中畲族的历史和生活现状,还绘制了文化墙体、文化长廊,建造畲乡迎客八礼展示墙、海上畲屋主题展馆等设施。其中畲街两侧民居均采用绘画的形式,在墙体上绘制与畲族相关的漫画、标语等,展现出畲族的文化元素和海洋元素,海上畲居则是对村中原有畲族老民居石头屋进行修整,并配上相应文字介绍,展现涛头村畲族居民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村内还培养了畲族青年作为导游,并开发体现民风民俗的赶海、唱渔歌、跳畲族祭渔舞、品海鲜以及民族服装展示等项目,将民族文化与海洋文化相结合。如今年接待游客达10万余人,创造经济收益明显。
在旅游宣传方面,涛头村于2019年10月举办了首届海上畲乡文化旅游节,共吸引了游客4万余人;邀请三门天下骑迹单车俱乐部,凸显骑行驿站与旅游特色相结合的特点;与景宁畲族自治县北溪村签订友好协议,推动畲族文化旅游业合作发展;与浙江品质旅游组团联盟签订旅游合作协议,打响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2 发展成效及经验总结
在20余年发展中,涛头村在产业建设和经济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依靠“涛头模式”改革,成功完成产业兴旺要求,并实现生态宜居。2012年,村中实现“三个给一”,即渔业产值上亿,村集体收入破一千万,村民人均收入超一万美元,2019年全村养殖业产值超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0万元,且取得“省级宜居示范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等称号。分析涛头村的发展,有如下经验参考。
2.1 充分发挥村集体决策作用
农村地区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有小富即安的心理。村集体整体规划对构建支柱产业、制定发展路径有较大促进作用。涛头村20余年发展中,村集体在整体发展方向规划上始终起主导作用,股田制公司建立、“种改养”转型、旅游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均由村集体制定。村集体决策可增加村民凝聚力,有效避免村民人口外流,防止村民各自分散发展。整体规划下涛头村建立支柱产业,降低了产业发展成本,更好汇聚展经验,从而提升产业品质,形成竞争优势。
2.2 注重产业建设,推进产业融合
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无固定产业结构或产业结构单一在当今农村地区较为普遍,这造成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且面临风险系数较高。在涛头村的发展中,支柱产业养殖业解决了村庄的经济来源和村民的就业问题,为村集体带来较多数量的集体收入,并带动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融合发展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如养殖业,每年面临较大的台风威胁,给村民收入带来较多不稳定因素,在旅游业协同发展后,村民收入来源增加,全村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增加,并带动养殖产品拓展销售渠道,给经济发展创造多个增长点。
2.3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宜居是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涛头村后10a的发展规划中,村内生态环境整治任务空前重视。从整治成果来看,今村内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并激发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村中旅游业发展提供硬性条件,促进养殖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便利。
3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20a发展中,涛头村实现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民生活达到较高标准。但是,笔者认为仍然存在以下不足:品牌建设不足,缺乏竞争力,涛头村近20a的发展在养殖业上主要以品质和产量为支撑,形成竞争力,但养殖产品主要依靠县域共有品牌进行销售,如三门小海鲜、三门青蟹等,虽然销路较广,但产品的附加值低,与同类产品竞争无优势;旅游业发展缺乏持续规划,当前旅游业发展仍然处于初步阶段,未形成长远、系统的规划,旅游宣传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
因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建立独立水产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应当建立独立品牌,以区别市场上大众产品,类似于本县蛏养殖产业中的“长街蛏”品牌模式,在共有品牌中建立以品质为依托的独立高端品牌,设计独有包装,销售除散装产品外的礼盒包装产品,以增加村中养殖业的附加值,以此引导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立足客观条件与特色优势,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调整、优化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丰富旅游活动的类型和强度,构建彰显民族特色的景观风貌和意象,并将养殖业产品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品牌化建设,促进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