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寓言人文价值,打造语文学科特色
2022-11-19郑功菊
郑功菊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中心小学 江苏 泗洪 223900)
前言
寓言以其趣味性、故事性特征,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思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教师如果过于关注寓言的思想与哲理,反而会让寓言教学变得枯燥。为此,教师应注重挖掘寓言的人文价值,从寓言故事中解读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听故事、讲故事、演绎故事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寓言内涵,提升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1.认识寓言的价值,滋养学生的心灵
寓言诗人拉·封丹说:“寓言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寓言所讲述的故事,可以看作是“身体”,其中深蕴的哲理,可以看作是“灵魂”。在寓言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故事调动学生的言语和思维,在师生互动中揭示寓言的道理。
1.1 讲好寓言故事,认识言语表达的智慧。小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因为听故事的过程很有趣。故事是构成寓言的主体,也是寓理于言的载体。读寓言时,由文字构成的寓言故事幽默而生动,听之耐人寻味,读之令人轻松快乐,所以教师在讲解寓言故事时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学习句式、培养语感,让学生领略寓言的语言风格,从寓言中学习言语表达的智慧。
1.2 感悟故事道理,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寓言多以浅显的文字表达意味深长的哲思,要想让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感悟出哲理,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让学生从思考故事出发,逐步发展深层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陶罐和铁罐》这个寓言,讲述的是铁罐瞧不起陶罐,但陶罐最后从泥土中挖出时光彩照人,而铁罐却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妄自菲薄,但也不可妄自尊大,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同时正视自己的不足,要懂得尊重别人,与人和睦相处。寓言故事多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围绕生活展开探究,引领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寓言的哲理,促成深度思维的养成。
1.3 注重学以致用,提升学生内在素养。在寓言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寓言的教育价值,展现真、善、美,讽刺假、恶、丑,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欣赏、评析寓言故事,在故事中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学会做人。教学中,教师要从生动有趣的情节中挖掘寓言的艺术性和人文性价值,让学生从中感悟良好的品行、操守,从而滋养学生的心灵。
2.把握寓言语言特色,揭示深刻道理
小学生爱玩、好动,充满了好奇心与表现欲。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围绕寓言故事,细品其语言特色,让学生从鲜活的故事中体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道理。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提出:“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变成了一个哲理。”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够从寓言的语言中找出生动活泼的“故事”,进而揭示严肃认真的“哲理”。
2.1 从虚构的故事中找出凝练的说理。寓言中的言语多体现劝诫特色。如《池子与河流》,这个故事的发展线很完整,有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中,池子看到河流很辛苦,又是背货船、又是驮木筏,还要扛小船,总是无休无止地忙个不停,相反,它自己却很安逸。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河流是永不满足的,他负重前行,在奔流中创造着幸福和快乐,而池子却不思进取,被懒惰支配,最后淤塞,被青苔、芦苇遮掩,直至干涸。这个故事劝诫我们:生命在于运动,人要学会勤劳,让自己不断提升、进步,而不能不劳而获。再如《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人的羊圈破了,羊丢了,邻居劝他尽快修补羊圈,但是他不听,结果到了第二天,羊又丢了。原来是狼趁着羊圈破了洞钻进来叼走了羊。丢羊的人这次幡然醒悟,立即修补羊圈,从此,羊再也没丢过。从这个故事中,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做事,都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一时犯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时改正就不算晚。再看《揠苗助长》,农夫因为看到禾苗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此举不但没有帮到禾苗,反而把禾苗都害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禾苗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农夫的辛劳不仅没有让禾苗长高,反而事与愿违。寓言教学,就是要这样带领学生从故事中去感悟道理。
2.2 梳理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特性。在寓言里,构成故事的主人公具有多样性。如寓言故事常以动物、植物作为主人公,比如《坐井观天》中的“青蛙”、《小柳树和小枣树》中的“柳树”“枣树”等。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动物或植物视为人,以人的作为来呈现道理。其中的一些动物形象,其个性特质与所代表的道理具有一致性,讲解寓言时,教师要能够从形象梳理中,通过语言文字来展现人物特性。如在《狐假虎威》中,“眼珠子骨碌碌一转”“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动作描写,让狐狸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在《揠苗助长》中,刻画农夫的心理时,用到了“焦急地转来转去”“盼望”“急忙”等词汇,更让故事显得练达。
2.3 把握寓言的修辞,体会言语的含蓄。寓言常常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呈现故事中隐藏的哲理,教师教学寓言,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如拟人和比喻,在寓言中一般用来刻画人物形象,映射人间百态,启发读者联系生活,感知道理。夸张手法常用来突出与放大寓言中的某一焦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并开怀一笑,从而领略寓言的幽默。寓言中的讽刺手法,不同于言语表达的正面刻画,而常以反面嘲讽将道理寓于有缺陷的人物身上。教师应通过分析寓言的言语特色,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寓言的表达方式。如《池子与河流》采用了拟人手法,在故事中,池子与河流展开对话,池子嘲笑河流的辛劳,因为池子觉得,河流生活太累,负重太多。在解读这个寓言时,我们就要弄清楚“池子”与“河流”分别喻指哪些人?显然,“池子”代表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的人,“河流”则代表永不满足、在拼搏中追求幸福的人。因此,读寓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含蓄表达,让学生读懂深蕴其中的道理。
2.4 利用情景法开展阅读教学。情景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沉浸到阅读的语境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有阅读感觉的氛围之中,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下,深切的体会阅读的内容,加强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增强阅读的效果。以课内阅读《狼和小羊》这篇文章为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创建一个情景教学,由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A扮演凶狠的狼,学生B扮演小羊,再安排一个学生负责旁白部分的朗读,在一旁交代故事背景,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A发现了学生B在河边喝水,大声呵斥学生B,学生B一直据理申辩,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可是最后,还是被学生A(狼)吃掉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还处于小学二年级,对于课文中的深意,可能无法通过简单的阅读进行了解体会,教师创建这样的教学情景,让班级内的学生绘声绘色的将阅读文章中的内容表演出来,以动态的形式展现阅读中生硬的文字,在表演完毕后,再让学生进行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文章的含义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不是表面的阅读教学,使阅读更加深入,让学生读有所想。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都是充满欢声笑语的,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吧学生的注意力都收集到课堂中,实现高质量的阅读教学。
3.以故事为载体,打造寓言教学特色
寓言本身具有非凡的教育和启发价值,其主要是教育和鼓励他人。例如,教师积极以寓言为教具,教学生在寓言中领会到深刻的道理,使寓言的人文精神融入生活之中,建立有效的精神联系,鼓励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并将其融入学生的语言技能中。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寓言具有显着的文化价值魅力。在实训过程中,要注重故事的口头表达,揭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彩,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鹿角与鹿腿》一课,是这一寓言故事主要讲述鹿对自我的欣赏和逃避狮子捕食的故事,其中“撒开长腿、甩在后面、挣脱出来”等文字都用得恰到好处。这是表达寓言的最清晰的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很好的教给学生,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读性。同时,需要组织学生总结故事,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掌握了这种表达方式,将这显着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中《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时,主要讲述农民在农业上的功绩和意外得到一只大肥兔的快乐,不仅丰富了寓言的内容,而且实际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有效的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去思考它,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阅读时进行比较,继续感受故事的真实性,形成并找到强大的灵感。
3.1 厘清寓言故事情节,把故事讲清楚。寓言往往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学习寓言,教师要能够从中提炼故事,把故事讲清楚。把握故事的要点一个故事,往往按照一定的情节发展顺序来推进,如起因、经过、结果。在《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等寓言故事中,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是鲜明的。在《猴子种果树》中,要厘清种树顺序,先种梨树,再种杏树,然后种桃树,最后种樱桃树,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语中来把握种树顺序,如乌鸦哇哇,梨五杏四;喜鹊喳喳,杏四桃三;杜鹃咕咕,桃三樱二;樱桃好吃树难栽等。在《谁的本领大》中,对于风、太阳与人的关系,要把握好故事呈现的顺序:风来了,衣服裹得更紧;太阳出来了,衣服脱下来。在《狼和小羊》与《狐狸和乌鸦》中,情节发展顺序具有相似性。把握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寓言故事往往很短,但学生需要弄清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要让学生通过故事来弄清楚人物的具体特征。如在《鹬蚌相争》中,鹬有长长的尖嘴,而蚌有可以张开与合上的外壳,正因为有这样的特征,二者才相争,导致了两败俱伤的结局。
3.2 生动呈现故事细节,把故事讲明白。寓言故事往往言语简练,但其中不乏细节描写。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要明白具体的细节。如在教学《揠苗助长》时,教师可抓住其中的“巴望”一词,通过与“希望”“盼望”“渴望”等词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农夫的急切心情,然后再结合文中“天天到田边去看”“心里十分焦急”,深化学生对“巴望”的理解。同样,在教学《鹬蚌相争》时,对于鹬与蚌的对话,教师可提炼出“今天不……明天不……就会……”句式,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感受鹬蚌争持不下的情景。另外,在寓言讲解时,还要强调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教师要善于利用故事中的“空白点”,鼓励学生合理地想象。如在教学《狐狸和葡萄》时,教师可让学生替狐狸想一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从而增进学生与寓言故事的深度对话。
3.3 搭建寓言感悟情境,让学生悟透道理。在寓言教学课堂上,教师如果将寓言的道理直接讲出来,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乐趣。寓言教学,教师要善于营造感悟氛围,围绕故事,抓住非常之处点拨学生,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道理。
3.3.1 从“矛盾点”入手。如故事情节的转折处、人物之间的矛盾处、故事结果的荒谬处,这些不合常理的地方,都是反映哲理的关键点。在《牧童和狼》中,“狼来了”这句话就是隐藏哲理的“矛盾点”。最初,牧童用“狼来了”故意欺骗乡人,并以此取乐。最后,当狼真的来了时,“狼来了”便失去了救命的作用。由此,学生可以感悟到,如果一个人经常去骗人,则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3.3.2 抓住“联系点”。寓言本身往往具有指向性,教师要结合寓言故事,引领学生去联系生活,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道理的领悟。
结束语
阅读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事情,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累积,不断地坚持阅读,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到阅读的含义,见到阅读的效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下阅读,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