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阅读,切身体会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质量提升方法

2022-11-19吴淑云

读与写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文章

吴淑云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天长世纪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前言

语文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母语的能力之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文化内涵,塑造健全人格等多个基础任务。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应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并认真探索阅读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得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

1.阅读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为学生打造一个“新世界”。此外,全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享受文学世界,积累情感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决不能用自己的行为代替学生,不能剥夺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将总结成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自主阅读”[1]。自主阅读不仅是新课程的目标,还是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一种学习能力,阅读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能力,而是丰富学生的内涵,通过文字介体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眼界。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阅读能力,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丰富学生内心情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形成强烈的语感,能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鉴赏、分析文学作品,进而受到精神以及情感的熏陶,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一定要求,倡导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

2.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质量提升方法

2.1 点燃阅读热情。

2.1.1 重读写,丰富学生精神世界。读不仅仅是感受思想,同时也是读出感悟[2]。读是理解吸收,而写是理解表达,只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著名教师李吉林曾经说过:“阅读教学是与学生内心对话的重要途径,重在以情激情,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调动,真正做到有感而发。”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吸收文本知识,获取营养价值的同时,脑海中会产生更多奇思妙想。基于这种情况,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将课文理解得更通透,能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逐渐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例如,在学生学习《我们的民族小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我的校园”这个主题进行文章创作,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现在你是校园的建造者,需要你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建校园,你想将校园改变成什么样子?”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活。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挑选课文中最喜欢的段落,将段落中的写作技巧与脑海中校园的样子结合,尝试运用文字的方式体现出来。如“我的校园中,有一个大型花园,其中有颜色鲜艳的花朵,有绿油油的草地,还有很多秋千。”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高,同时内心也会燃起探究的欲望,并利用自己手中的笔,抒发丰富的内心情感。

2.1.2 重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全新的课程改革指出:“要积极倡导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表明:“上课不只是教师的工作,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完美的配合,以合作的方式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报告、讨论等责任,而教师承担着指导、纠正等责任,”古人曾说:“独学无友,孤陋寡闻。”[3]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以及合作交流,能让思维进行强烈的碰撞,语言的交流能让学生的语感得到增强,使学生能在后续的课文阅读中了解文章中的情感与思想。

例如,在教学《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或者动画片吗?”这时,很多学生会这样回答教师:“我看过很多动画片,我喜欢的卡通人物有很多!”还有的学生说:“我渴望成为动画片中的人物!”教师继续说:“那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好吗?我们一起合作表演课文中的故事,好吗?”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好!”随后,教师鼓励学生自由的选择合作伙伴,并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剧本编创,开展角色演绎的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还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最终,学生将会通过阅读、表演、文章中“狮子和鹿”内心、动作的揣摩,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1.3 重自悟,加深学生阅读体验。全新的课程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将学生阅读作为基础前提,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分析去代替学生阅读。”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只有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中的文字,深度感知文章,能够理解课文的情感、思想、层次,并掌握课文中的中心内容,才能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进而真正做到有感而发,创作出高质量的文章。

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课文主题中的“触摸”这词汇进行专题批注,引导学生作者、人物角色、文章创作背景等角度表达自身的认知与理解,有的学生说:“触摸能够更好地感知春天。”有的学生说:“触摸能为安静打开另一扇窗,能够更好地感受世界。”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如果安静并不是一个盲人,文章的题目还合理吗?”、“如果你是文章中的安静,你会怎么样?”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将自己置于课文情境中,想象自己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在看见和看不见的两种状态下,内心所产生的变化,在学生的感受与思考下,能逐渐理解课文中内涵,并且能反复联系上下文,挖掘文章情感。

2.1.4 重质疑,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疑问是探求新知识的起点,也是探索新知识的主要动力来源[4]。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质疑中蕴含着大量的创新元素。由此能够看出,只有让学生产生疑问,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因此,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

例如,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陷入了思考“钱塘江在涨潮的过程中不会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吗?”并提问教师,其实学生的这种对比性思考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因为钱塘江涨潮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会做好防护工作,并要求游客远处观望。虽然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具有一定偏差,但学生的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的行为非常值得赞赏。随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带领学生深度阅读文章内容,剖析文章中的句子、段落,最终会在不断的分析过程中逐渐明白作者对钱塘江的赞美之情。只有学生提出疑问,才会产生探知的欲望,才能将被动地学习状态变为主动探索。

2.2 优化课堂氛围。

2.2.1 重体验,奠定良好学习基础。全新的课程标准将“尊重学生主体,重视学生独特体验,”视为“掌握语文教育特点”之一[5]。在整个教学目标中重点强调了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和学习,是需要将学生个体体验作为重要基础,为学生提供构建知识框架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情感能够综合参与。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亲身参与、情感融合等,对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加深学生的体验,让体验能从不同角度渗透到具有开放性的语文课堂中,是当前多数语文教师所重点追求的。

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的过程中,多数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并不会主动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课文中,整体的朗读状态显得“干巴巴”。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现在你的眼前有很多爬山虎,你想和它们成为朋友吗?”然后,带领学生观看“爬山虎”,在观看结束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课文中爬山虎和视频中爬山虎的区别吗?让我们一起重新阅读课本吧!”这时,教师再让学生重新阅读文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刚才观看“爬山虎”时的感受重新朗读课文。在这样的情境激活下,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当学生再次阅读时,无论是语调、情感还是行为,都与课文中的语言相吻合。

2.2.2 重辩论,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将“辩论”这种形式引入到小学中年级的语文课堂中,首先不仅能活跃课堂整体氛围,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还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创新,勇敢表达出内心的独特见解,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辩论明确的分辨是非,从而强化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果世界没有科技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随后,鼓励学生自由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分别代表“雷达”、“纳米”然后根据自身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辩论总共分为三个回合,第一次要说出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要说出自身的不足,第三次可以谈论当前世界为什么要有“雷达”、“纳米”技术。当第一回合结束后,学生会更了解这些科学技术;当第二次辩论结束后,学生能够发现,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技术,不论是技术还是人,都会存在一定缺陷;当第三次辩论结束后,学生会掌握雷达、纳米技术的用途,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最终,大家统一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价值,不同的工作、不同的领域所需要的技术不同。这样的课堂能真正实现“认真做人、回归自我、唤醒童真”的教学目标。

2.2.3 重情境,营造和谐阅读环境。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基础知识,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理解、情感体验、情感表达等综合能力。所以,在小学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资源、学生的生活阅历以及感悟能力,打造与课文相关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能深入到情景氛围中,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体验,营造和谐的阅读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阅读题目、体裁打造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阅读。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开展情境教学,将不同情境融合在课堂中。首先,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就可以设计故事情境,为学生讲述与圆明园相关的背景故事,如“圆明园建于1709年,是康熙皇帝为四皇子胤禛的赐园。然后,雍正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改建。后来,乾隆帝在位期间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建设,还在东部建立了长春园,在东南部建造了万春园。从而形成了圆明三园。”随后,教师就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园中的景观、建筑,如“竹林园、喜雨山房、含晖楼、四宜书屋、中和堂、十二生肖铜首”等。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的壮丽景象。

除此之外,教师在针对学生开展故事类型的阅读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演绎,帮助学生通过演绎的方式深刻掌握文章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演绎,先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分享作者信息资料,如“这篇故事使笛福受到真实故事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塞尔柯克的水手和船长发生了剧烈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大西洋中,在荒岛上生存了4年多,租后被罗杰斯船长救下。”当故事背景分享结束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演绎,让学生有体会“冒险”的机会,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角色,可以自由选择表演搭档。在演绎结束后,教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点评,以此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帮助学生找出理解存在偏差的地方,促使学生重新解读文章内容,并掌握文章的思想,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2.3 重视能力培养。

2.3.1 重群文,推动语文阅读开展。教师在开展语文群文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阅读材料,并做好备课工作,明确教学主题。随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文章进行选取、编排,保证学生所阅读的作品都是优秀。在选择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所选择的阅读内容与语文单元教学主题相吻合,并适合学生现阶段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尽量挑选一些优质的文章,保证文章的写作内容、结构特点、表达方式、创作背景等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以此促进群文阅读的全面开展,让教育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例如,教师在讲解《麻雀》这篇课文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伟大母爱。所以,教师可以围绕“母爱”这一中心思想,开展群文阅读。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将一些与“母爱”主题相关的优秀作品引入到课堂中,如《繁星》、《泰戈尔诗集》、《立》等,促使学生能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刻的解读文章主旨思想,使学生能综合文章内容,主动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母亲对自己所付出的爱,体会母爱的伟大,并积极用行动回报母亲。只有内容选择的更精炼,才能让全文阅读得到有效开展。

2.3.2 重结合,有效联系课内课外。首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同体裁、主题的文章,并且文章中对情感的表达、思想的体现、写作技巧的应用等,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其作为标准,跟上教师的“脚步”,选择课外相近读物加强自己的阅读技能,感受同一类型体裁作者对同一景色描绘的相同之处,积累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学生学习《村居》这篇古诗词时,学生对诗词中所描写的“农村的早春时节,孩童快乐嬉戏”的景象所吸引,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相似的课外古诗词,如刘方平创作的《代春苑》、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八首》、张九龄的《归燕诗》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揣摩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变化。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堂内与描写人物相关的文章展开课外阅读。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与人物传记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都是通过描写人物生平阅历、具体事例叙述的方式衬托人物形象,这类文章的阅读能让学生形成具体的人物认知,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

例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后,学生对童年的曹冲形象记忆深刻,因此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描述人物童年故事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以此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强化学生表达能力。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与文章类型的课外读物引入到课堂中,重视课内外的结合,如学习诗词时,推荐学生阅读《唐诗宋词三百首》;学习成语时,推荐学生阅读《中华成语故事》;学习神话故事时,推荐学生阅读《神话故事新编》;学习描绘景色的文章时,让学生阅读《瓦尔登湖》。

结论

总而言之,要想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应将主体这个“宝座”还给学生。在实际授课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建造具有开放性、自由性、趣味性的阅读环境,将课内、课外阅读进行完美融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学习是需要经过多方鼓励的,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问题中的关键点,鼓励学生勇敢回答,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逐渐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文章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