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鉴赏课图像运用的实践研究

2022-11-19姚玉娟

读与写 2022年5期
关键词:图像美术德育

姚玉娟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中心小学 江苏 泗洪 223900)

前言

美术教学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及创造美的过程,小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此,教师需要通过美术鉴赏课指导学生掌握感受美、鉴赏美术作品的相关技巧。教师需要通过运用图像,直观、生动地为学生展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该文结合图像在小学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开展实践探究,以期为广大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1.小学美术鉴赏课图像运用实践研究的意义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图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小学美术教学重要的目标,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探究和分析,感受到古往今来优秀艺术家的思想,以及经典作品传达的精神力量,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认知。同时,在小学美术鉴赏课中运用图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像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1]。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审美基础,为学生构建整体知识框架。当前,部分小学生难以用一些较为专业的术语表达内心的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开展美术鉴赏和表达,如图画、手工作品等,甚至可以让学生通过作品对比表达相应的内心感受。教师需要认识到图像运用在小学美术鉴赏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为此,教师需要以图像为基础,向学生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将较为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直观、具体地呈现给学生,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将美术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融合。这样,学生在学习美术鉴赏之后,也能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会欣赏图像,从而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小学美术鉴赏课图像运用实践策略

2.1 激发学生欣赏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欣赏与感悟。教师在展示图像之后,不能够操之过急地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给予学生一段感悟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基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补充,结合相关的理论和鉴赏技巧,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升华。此外,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讨论方法,如对比、探究等,这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图像识读,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以《你会设计邮票吗?》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邮票的历史,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相应的邮票图像。此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地直接讲解相关的鉴赏技巧和鉴赏方式,而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欣赏图像获得感悟,并且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探讨的空间。教师根据提供的邮票图像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其他学生交流、探讨。在学生深入讨论的过程中,其想象力能够得到充分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邮票设计的历史与名称,根据图像分析邮票的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教师再加以总结,为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教师在小学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应用图像,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邮票图像开展个性化分析,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鉴赏。

2.2 融入生活,探寻作品真谛。在美术鉴赏课堂上,要想高效地运用图像开展教学,教师就要在为学生展示图像之后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探寻作品的真谛,深入感受图像的精神内涵,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观察、细心感受图像的内涵。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图像时,需要尽可能选择还原度较高、较清晰的图像。如,在《老房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导入情境,再为学生展示一些老房子的图片。这些图片都是教师在网络上搜集的高清图片,能够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直观的冲击。之后,教师通过图片,带领学生形成对老房子整体的视觉印象,并从不同角度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老房子的整体构造和局部细节,在为学生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以徽派建筑中的天井为例,教师先用图像为学生展示天井,进而讲解天井指房屋与房屋或者房屋与围墙之间围合而成的露天空地。徽派建筑的整体设计是封闭的,而天井与天地相通。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结合自身对图像的观察,能进行相应的联想,形成一定的共鸣。有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到老房子设计的独特之处,认为其中的一些功能凝结着先民的智慧,古朴、有趣。教师通过对图像的运用,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美术知识中的生活气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多学生能够在美术鉴赏课程中与图像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

2.3 利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当下,多媒体教学已经融入了教学的各个方面。美术鉴赏课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特点,采用视听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在美术鉴赏课中融入一些前沿的技术,带领学生感受科技时代为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运用图像提升学生美术学习的效率。以《非洲雕刻艺术》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非洲歌舞表演,感受其中独特的韵律。接着,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非洲艺术的直率、力度和神秘感。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非洲,向学生展示非洲的自然风景和集市场景。在集市场景中,学生能够看到非洲雕刻艺术的图片。学生通过近距离地感受到非洲雕刻艺术夸张、变形、简洁的艺术特点,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获得愉悦感[3]。教师利用多媒体开展图像运用教学,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获得真实的体验感。这样,学生就能够主动探究,提升美术学习的效率。,在讲解《画坛巨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一作品,引导学生鉴赏这幅享有盛名的肖像画,讲解画家是如何塑造画中人物的形象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简单地介绍与这幅作品相关的故事,讲解其是如何失而复得的,提醒学生应该保护艺术品。接着,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基本的色彩搭配原理,使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模仿教材中的一些名家作品,并且开展自主创作。在学生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作品,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这不仅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充分实现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将真实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又如,在鉴赏西方绘画、雕塑等作品之时,教师可以展示西方艺术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艺术家的作品,如凡·高、毕加索的作品等,让学生通过这些作品直观地体会到创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发展审美情趣,完善自身的人格。再如,在讲解《兵马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展示传统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开展欣赏活动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并且讲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正面了解这些艺术作品蕴含的精神力量。小学美术教材每一册都有不同的鉴赏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艺术的情感[4]。鉴赏课中提及的众多作品饱含教育意义,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充分分析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如,潘鹤《艰苦岁月》这一雕塑作品通过雕刻两位红军的形象,表达了革命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欣赏、评价这些艺术作品,让这些艺术作品充分起到教育作用。

2.4 结合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既定的教学任务与客观的学习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启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核心,采取不同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模式是当前教育环境下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师如果想要将德育更好地与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就要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找到合适的时机将德育融入其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促进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如,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工艺的重要性,笔者为学生讲述案例:某山区里的土产蘑菇由于通常使用麻袋包装售价很低,后经过包装设计价格上涨、销量增加[5]。在讲述完这一案例后,笔者向学生提问:“同样的蘑菇,为什么价格上涨后有更多人愿意购买?”有的学生回答:“人们都喜欢漂亮的包装,因此会选择购买包装更好的产品。”有的学生说:“知识就是财富,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这在无形中进行了德育,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如书法展、摄影展、艺术图片展等。在各种节日到来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制作礼物,如教师节、植树节、母亲节等,都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地方性的美术活动,如皮影戏表演、各级各类艺术展,或是采访一些本地知名的美术家等[6]。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美术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特长相结合。教师在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渗透德育,从而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学校会不定期组织一些德育专项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如,让学生画一些家乡的建筑,讲一讲家乡的故事,或者给自己尊敬的人作一幅画,等等。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活动,教师可让每名学生都发挥自己所长,通过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将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更好地结合,促使德育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得以传播。教师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让德育能够“润物细无声”。

2.5 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掘作品内涵。提高欣赏艺术的能力,不是经过几堂美术鉴赏课程就做到的,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实践。通过对各类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评价,了解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现作品的意义。如果你理解了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创作时的情绪,你就可以真正阅读这篇文章了。在美术感知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加深和理解绘画的内容。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数百年来一直让许多艺术爱好者着迷,每个人都想知道主角微笑的深意。因此,教育应该让学生不仅有机会了解一些专业的艺术内容,更应该从更高的角度与作品进行互动。并积极探索作品的意义。在课程中,老师遇到了不同艺术能力的学生。一些学生在学习之前没有接受过广泛的艺术培训。因此,您从整体上评估艺术作品并依靠自己的评估,而不是从科学和客观的角度评估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简单的图片入手,鼓励学生识别和探索这些简单图片的内容和更深层次的含义。由表至深,由外至内,意象的意义逐渐加深。通过使用简单、直接的摄影,您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欣赏艺术的框架。然后逐渐增加更深层次、更抽象的图像,以提高学生欣赏和欣赏图像的能力。

2.6 精选图像,重点讲解。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转向获取信息和图像的渠道。这简化了艺术教育,让教师可以快速轻松地找到各种在线教学资源。当然,教师可以找到与其教育需求相关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络方式来丰富自己的选择面,这样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教授艺术感知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解读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图像,使学生能够广泛而深刻地理解摄影的意义和意义以及作者所处的环境等。在教育中,课程内容不应仅限于理解图片的外在内容,而应让学生学会理解图片和动作相关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猜你喜欢

图像美术德育
《中国德育》
美术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A、B两点漂流记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