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三全育人”落地的发展路径探讨

2022-11-19

读与写 2022年2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思政

彭 曦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三全育人”,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需要从组织、队伍、制度、资源、环境等方面,搭建与之相匹配的育人格局。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落实“三全育人”工作中,需要做好主体间的有效协同。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全员”涵盖院校教职工、家庭、社会、学生等多个育人要素;“全过程”,突出时空性,从入学到毕业整个环节都要贯彻育人目标;“全方位”,强调全面性,包含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空间等多个育人场域。[1]显然,落实“三全育人”,需要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整体协同推进,确保各个育人环节、育人要素能够发挥合力。

1.“三全育人”与协同论本质上的契合性

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论”理念,将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协作,根据时间、空间、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确保整个系统具备更新的结构和功能。[2]协同论强调,在整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在开放环境下聚集,并通过相互协作来实现“1+1>2”的整体效应。其中序参量支配其他状态变量,对整个系统演变起决定性作用。围绕“三全育人”工作,协同论与之具有深度契合性。

1.1 “三全育人”要在开放状态下实现有序协同。在协同论中,整个系统是开放的,通过协同机制推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状态。“三全育人”工作,也具有系统性、开放性特征,需要教育主体、教育过程、教育空间保持有效协同。比如,全员育人,既有理论课程教师,还有校企合作机构实践课程人员等施教主体,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3]可见,大学生育人队伍具有多样性,不同主体的观念、方法也有差异性,对于学生,在信息的接收、选择上,也有自主性。“三全育人”强调整个学习、成长过程都要体现育人,除了课堂教学,还要拓展到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树立“立德树人”,要贯穿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整个过程,保持空间的开放性。另外,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线上、线下思政育人空间,促进院校、家庭、社区等诸多网络空间载体的有序衔接,更好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1.2 “三全育人”要抓住学情这一关键要素。根据“协同论”伺服原理,序参量是关键要素,对整个系统演变起决定作用。序参量与系统中的其他状态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三全育人”,教育者思想、观念,与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都是序参量。教育者要教育学生过程中,要把脉学生成长规律和需要,对相关状态变量进行收集、整合、提炼,做好学情分析,通过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达成教育共识。考虑到学生的状态变量具有多维性、多样性特点,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做到综合分析、调适,通过有效的协作方法,来确保教育方法贴切、得当。

1.3 “三全育人”要激活学生自主性。根据“协同论”自组织理论,系统内部各成员间的协同合作,自发形成新的空间、时间、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三全育人”中,各个子系统、各个教育目标,在落实过程中,也要重视学生自主性的激发,结合学生需求、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与启发引导活动,推动学生各项状态变量自主调整和优化,进而得到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协同有序。也就是说,“三全育人”的目标是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成长。

2.当前“三全育人”工作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三全育人”的核心任务,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一性工作,而是全方位、全员性、全过程的育人环境。当前,在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缺乏横向协调,导致协同育人低效。从育人主体的整合来看,很多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由思政教育者来完成,单纯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协调其他部门、其他力量的参与,最终导致育人成效不明显。全员都是育人主体,涵盖整个教学、管理、服务、资助等诸多部门。[4]要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要打破单一部门育人边界,注重横向力量的有效协调。要结合院校,动员各个部门,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激发各个部门、各个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注重激励机制的完善,特别是激活协同育人内在动力,让更多的参与主体都能够发挥育人作用。

2.2 缺乏纵向衔接,难以实现持续效应。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是主线,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学衔接不深入,很多思政课堂,以规范、要求、理论讲授为主,强调知识性,忽视实践性,理论与实践脱节,也导致思政教育工作处于浅层化。对于每个学生,自小成长以来,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所有节点都应该是贯穿联通的。但事实上,思政育人链条存在断裂,各节点脱节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在家校合作方面,家庭对学校教育参与性不足;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对学校教育参与度不够,都将影响协同育人的长期效应。

2.3 缺乏全方位有机联动,降低融合教育实效。“三全育人”,要积极搭建全方位育人环境。但当前,很多院校缺失全方位有机联动的协同机制。比如,在课内与课外教学领域,课内德育资源较多,而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偏少。在课堂,多注重德育知识的讲解,“知行合一”落实不足。同样,在线上教育与线下联动方面,很多高校也积极开发和整合在线思政教育资源,试图通过线上学习,为学生搭建随时随地学习的育人环境。但对于很多学生,在线上学习多处于“旁听者”角色,并未与教师展开深度互动,未能发挥线上育人优势。同时,在校外育人场域整合上,如家庭、企业、社会等场所,缺乏多向联动,使得育人效应难以发挥。

3.推进“三全育人”协同发展的发展建议

“三全育人”,要对多要素进行整合,整合的关键在于推进跨部门、跨领域多向协同融合,让不同教育主体能够发挥育人作用,让更多的育人资源能够发挥育人价值。“三全育人”在全员育人中,要整合各个育人主体,协同好各个育人主体的职责、分工,实现互补。[5]在全程育人中,要对育人资源进行衔接,树立共享的价值观和育人理念。在全方位育人中,要做好空间协同,将家庭、社会、企业等不同空间场域协同起来,提升育人的针对性、有效性。

3.1 做好价值目标引领,坚持“立德树人”任务。“三全育人”,要借鉴协同理论,从要素协同、关系协同、空间协同中,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明确育人目标,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围绕“立德树人”展开育人总体目标的设计,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深入了解学情、特点,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到学生整个培养目标体系中[6]。新时代,要重视各子系统资源的整合,要拓宽育人空间,校内所有教职工都要协作育人,校外社会力量,也要参与协同育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在明确育人目标上,还要坚持“以生为本”理念,针对每个学生,了解其需求,给予及时、合理、科学的思想引领,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操守,获得文明健康的品行。

3.2 做好要素整合,促进协同分工。要想最大化发挥“三全育人”的协同力量,就需要对相关要素进行有序、有效整合。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对全员进行扁平化管理。由校党委牵头,成为“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三全育人”工作纪律和职权分工。考虑到育人内容的多样性,要从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学生成长等方面,细化权责,做好保障措施。二是,强调部门间的横向协同,特别是通过扁平化理念,缩减育人层级。建议以校、院两级平台为主,构建“三全育人”目标体系,确保各教育主体,能够深入了解学生需求,达成育人共识[7]。三是,做好优势资源的整合。协同育人,要对各育人要素、优势资源进行共享、共融。比如,针对思政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和外围性育人资源。要做好家庭教育、企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资源整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区域等资源进行梳理,搭建开放性育人环境。同时,要深化资源协作,利用排列、组合、归类等方式,挖掘优势育人资源效能。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利用校外实践活动资源,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行业及岗位特点。四是,统一行动,完善育人机制。“三全育人”,要发挥协同育人执行力,要落实和完善各项监督机制。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思政课程教育,对教师教学工作、学科素养、价值观念、业务能力等进行评价,通过激励评价来提升思政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其岗位、部门,做好职能监督。比如,对高校学生工作、后勤管理、资助服务等部门,引入考核与评价机制,来改进和提升“三全育人”整体效能。另外,针对各主体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做好全程性检查、评估。如引入工作规范、目标完成度、经费使用及学生反馈等评估活动,对各项育人工作进行总结,对存在不足的地方,给予改进,对有价值的经验做法,给予推广。五是,重视制度建设,促进育人主体达成价值共识。真正要发挥“三全育人”的工作成效,就需要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特别是引入责任制,对各项思政教育工作及任务,落实其责任人,明确其分工及职责。针对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不同部门,要建立配套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8]。建议引入量化管理、绩效管理、科学管理等理念,确保协同育人工作信息畅通,责权明晰。另外,加强“三全育人”经费投入与管理,围绕育人任务,加强软硬件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引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做好各要素的集约化管理,最大化促进资源、价值共享,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3.3 做好全方位衔接,完善空间协同长效机制。“三全育人”工作,要坚持长期性,在全方位育人实践中,要对各环节进行有效串联。一是,深入做好中小学与高校、家庭、社会等教育主体的协同。从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出发,对每个阶段的学习、成长,要做好融合衔接。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突出中小学与高校育人目标内在一致性。高校要主动与家庭教育、社会、企业等育人主体展开横向对接,明确“三全育人”教育目标和任务,做好各个育人场域的互促、互补。比如,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及日常行为的影响情况,完善家长教育资源库,通过面向家长的家庭教育活动,来增进家校合作共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端正价值观念。二是,衔接好线上与线下教育协同。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特别是在“MOOC+SPOC+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中[9],不仅要运用线上学习教育资源,更要推动线上与线下的对接、互融。教师要突破传统课堂固定时间、地点的单向授课模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在微学习平台,要注重精致小众化开放性课程建设,要育人方式上,要加大小范围研讨式交流活动,针对共性问题,开展MOOC课资源推送与学习;针对个性化问题,教师要运用线上交流、线下面谈等方式,增进师生互信。在教法上,要突出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特别是针对多元化思维的碰撞,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鼓励有不同的声音,从碰撞中取长补短,实现思政教育从他育向自育的转变。

4.结语

“三全育人”工作的协同与推进,需要确立终身德育体系。对于每个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通过思政教育活动,来提升德育综合素养。“三全育人”,最显著特点在于集中了众多育人主体,利用合力来育人。教师要重视身先示范,为学生做好榜样。家长要身体力行,发挥思政育人补充作用。通过凝聚全员力量,加强育人形式、育人载体的创新。当代大学生,热衷于新媒体。高校要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及短视频平台,将思政教育活动迁移到线上学习。同样,要引入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学生思想及行为特点,制定针对性教育措施,让思政育人焕发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协同思政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