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情感教育的实践方法分析

2022-11-19林子茜

读与写 2022年29期
关键词:内涵情感音乐

林子茜

(福建省厦门市高殿中心小学 福建 厦门 361006)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推进,对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均提出了更严格和规范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督促学生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且应不断提高其学科素养和人文修养。而小学音乐作为渗透情感元素、落实情感教育的重要教学途径,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优势,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增强其情感体验、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就现阶段而言,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音乐技能培养、忽视情感交流和情感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不断改革和创新音乐教学,加强情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音乐教育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音乐教学也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以情感教育作为出发点塑造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的传统教学模式。分析当下小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着眼于小学音乐教学和情感教育的联系,进行梳理归纳以具体的行动研究加之经验的总结,弥补小学音乐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的不足。依据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的要求,阐明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授课同时结合器乐、舞蹈等教学方法,提出具体的实施途径希望能从理论到实践给小学音乐教学提出相应的参考与借鉴。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情感意识

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才能表现出最佳的情感状态。美国的科学家在研究中曾发现:人对水表现出善念的时候,水分子形状会很美,而人对水表现出不好的念想或者行为时,水分子形状则会变得丑陋。水和人均是如此,如果学生是在欣赏和演唱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歌曲,则在熏陶和沉醉的过程中,其情感状态也会达到最佳。由此可见,教师应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喜好出发,激发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培养其情感意识。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三只小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好动、好奇、爱模仿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首先,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视频,带领学生进行跟唱,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模仿视频中小猪的可爱动作,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唱游活动,将歌唱教学融入到游戏环节中,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而且能激发其热爱生活、关爱小动物、和谐共处的情感意识;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对所学歌曲开展表演比赛,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在提高其对学习歌曲掌握能力的同时,激发其良好的情感状态,以投入到歌曲表演中,从而无形中将情感教育巧妙渗透到教学中[1]。

再如:在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我国的发展历程和英雄事迹,在激发其兴趣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和视频,并营造合适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领悟中国历史和文化,激发其爱国情怀,为歌曲情感化演唱奠定基础,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而且能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及爱国精神。此外,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丰富了歌曲的传播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视、广播等媒介接触到多元化的歌曲,且调查发现,学生对此类歌曲尤为偏爱,比如:《小苹果》、《孤勇者》等等,教师可以适当选择适宜学生学习和欣赏的歌曲,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告诉学生应选择励志、健康的积极歌曲,摈弃内容低俗、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音乐元素,从而培养其正面、向上的音乐情感。

2.创设音乐情境,增加情感体验

低年级的小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不够、抽象思维有限等现象,从而无法有效掌握歌曲中蕴含和体现的情感态度,而教师作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引导者,应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出发,借助语言表达、画面描述、创设情境等方式,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其增加学习歌曲的情感体验,促进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歌曲内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以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小雨沙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情况提前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目标,通过学习达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在情境设计时,教师可播放下雨沙沙的声音、花草树木随风晃动的声音、雨滴落在房檐及地面的声音,并让学生闭眼安静聆听,在感受脑海画面浮现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后鼓励学生分享: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样的信息?从信息当中联想到了什么?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之后播放并欣赏完整版音乐曲目,引导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小雨对自然界各类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其能够使自然环境富有活力和生机的神奇作用。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演唱时应表现出来的意境,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激发其音乐情感,并增强体验。

再如:在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妈妈宝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和妈妈间的故事和经历,有的学生描述在家帮妈妈做家务,妈妈笑得特别开心;有的学生描述和妈妈在雨中打伞,妈妈总是偏伞而导致自己淋湿的经历;也有学生说到妈妈每天很辛苦,已经看到了妈妈的白发……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共鸣以及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教师可借助这种情景,来引导学生进行歌曲的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配乐,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演,通过动作去表现歌曲中的情感,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在学生自主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增强了其情感体验[2]。

3.理解歌曲内涵,提高审美能力

歌曲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即是歌曲内涵的体现,也是区别于其他歌曲的关键所在。每一首歌曲中,无论节奏如何、篇幅如何,都积聚了作曲家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每首歌曲所蕴含的内涵,并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感受歌曲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小学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情感教育和情感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打破传统被动式的单一学习模式,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从不同维度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并将音乐中的独特声音通过传播,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层面,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文化,提高其审美能力。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时间像小马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思考和搜集学过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提前感受时间这个词在不同层面的内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模仿小马车在不同位置的声音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渐强、减弱音乐符号的内涵;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在演唱的过程中应用怎样的速度、情绪?不同情绪、不同速度对歌曲所蕴藏的内涵表达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在基于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开展歌曲内涵的讲解环节,帮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歌曲内涵,实现情感的准确表达;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喜欢的形式来创造和表现歌曲,不仅培养其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其审美能力的提高。

再如:在人音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蜗牛与黄鹂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音乐动画活动,并担任活动支持人,在音乐播放时进入教室,之后播放蜗牛和黄鹂鸟在爬树的视频,但视频没有声音,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其对视频中两种动物对话的思考和想象,接着抛出问题:视频中缺少什么呢?学生会大声回答:声音。之后,教师展示由管弦乐器形成的不同声音,在详细讲述其功能和类型的同时,引导学生为蜗牛、黄鹂鸟配上合适的音乐声音,再次播放爬树视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视频背后的内涵,并在视频结束后鼓励学生积极分享,教师加以总结,最后,在掌握视频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并将其中蕴藏的内涵通过外在的动作和声音表现出来,无形中巧妙渗透了情感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3]。

4.培养民族观念,激发爱国情怀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存在很多歌颂祖国河山、弘扬民族文化的歌曲,其不仅能促进学生民族观念的培养,树立自豪感和责任感,而且能激发其爱国情怀,在学生的学习和探讨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其集体精神。因此,教师在教授该类型歌曲的过程中,应透过教学本身,将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念和爱国精神。例如:在人音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一遍,并在听的过程中思考和感受歌曲中的情绪,同时鼓励学生分享,之后教师总结歌曲的雄壮风格以及少先队员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并讲述少先队员的来源以及学生作为少先队中的一员应遵守和执行的责任和义务,在情感教育中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再如:在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山里的孩子心爱山》,表达了山里孩子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以及看到家乡发展进步的景象时,内心的喜悦和欢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歌曲节奏、节拍以及演唱的情感投入之外,可将山里独特的风景、耕作场景、农民传统文化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念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旋律和节拍等专业知识,对赞美自己家乡的歌曲进行多元化改编,在拓展学生音乐视野的同时,激发其对家乡文化的热爱[4]。

5.拓宽知识视野,了解多元文化

音乐是相通的,能够跨越国家和地域的障碍,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从中了解各地的人文风俗。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和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音乐,从而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知识视野、了解多元文化的同时,帮助其更好地感受音乐中的情感文化,进而确保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中的有效渗透和落实。例如: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赛马》是源于蒙古族民歌《红旗歌》,其具备鲜明的蒙古族民族音乐特色,体现的是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生活的喜爱。这首歌的旋律极为奔放,情感表达极为丰富,在较快的速度和渐强的力度情况下,把情绪向高潮推进,且其中还夹杂有模仿马嘶鸣的声音,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首先向学生介绍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和特征,之后再进行歌曲节奏、节拍以及演唱情感表达的专业教学,在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之后,能使其够更准确地把握节奏和旋律,以及情感内涵,从而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还能帮助其更全面地了解音乐文化,为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奠定坚实基础。再如: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DO RE MI》选自美国影片《音乐之声》,讲述的是玛利亚通过音乐和歌声与七个小孩建立深厚感情的故事。玛利亚的身份是名修女,其向往自由、勇敢且善良,经常喜欢在山坡中唱歌,而大部分修女普遍认为其行为和性格并不适合生活在修道院,因此将其送到一名退役的海军上校中担任家庭教师的角色,玛利亚来了之后,因不赞同该上校的对小孩的军事教育方式,而经常带小孩出去野餐、跳舞及唱歌,彻底改变了七个小孩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她用音乐和歌声来教导和激励小孩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并对自然和祖国的山河、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热爱和喜爱之情。而当纳粹的敌人侵略祖国和家园的时候,勇于斗争和反抗的上校带领全家人英勇抵抗外族入侵,在此过程中,玛利亚、七个小孩用旋律和歌声表达出对国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从而抒发其爱国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素材,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助其在了解多元化音乐文化的同时,更好地提升音乐情感[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薄弱,教师应不断创新和改革音乐课程的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小学音乐中,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关键目标和重要任务,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凸显音乐的情感特点,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将情感教育有效渗透到音乐学习中,从而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发现美、展示美和创造美,提高其审美能力,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实现素质教育。教师通过对音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思考结合情感教育,并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以供借鉴,从而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内涵情感音乐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照金精神的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