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实效
2022-11-19陈叶
陈 叶
(安徽省淮南市高新区山南第十中学 安徽 淮南 232000)
在双减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进入了减轻负担的新阶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思想,拓展新思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政府政策和教育部门的倡导下,初中全力推进双减,优化教育结构,重组教学思路,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初中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取得了关键进步,在各方面都显示了优势。当然,初中语文教师也要积极更新自身思想观念,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从而真正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1.运用生活教学,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语文知识无处不在。同时,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不仅要注重人文,还要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语言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使初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施生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理解困难,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1.1 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生活化。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语文教科书内容丰富,课文体裁多样,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教科书,彻底了解教科书,全面分析教科书内容,挖掘人文内容和材料,整合优化,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确定和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为进一步实施生活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授《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呈现课文的主题,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感受课文所描写和呈现的氛围。如,生活中,有很多案例能够体现文中的寓意——“醉翁之意不在酒”,以最近“缅北案件”为例,诈骗人员通过哄骗或是甜言蜜语来接近受害人,通过“套近乎”的方式让受害人放松警惕,受害人以为遇到了知己,实际上,诈骗人员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目标是你的钱财,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文言文的抵制,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人文内容。
1.2 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动手动脑。生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现实生活离不开大自然,只有把语文教学走进大自然和社会,才能真正走进生活,体验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转变过去有限的教学理念,积极拓展语文教学范围。他们不仅要把生活元素带入课堂教学,还要把课堂教学带入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室、校园、社会、生活、自然,在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中加强生活体验,认识到语文知识无处不在,真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实践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真正接触自然的空间。首先,教师可以把教室搬到操场上,让学生在户外观察周围的植物,感受这些植物发出的语言信号,学生们从落叶中感受到生命的枯萎。随着生命的枯萎,生命的诞生就存在了,落叶下的草出来了,似乎显示出新生命的顽强,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活动内容撰写活动感受,并用文字记录活动的收获。
1.3 引进新课程,点燃学生的热情。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只有做好导入工作,才能为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铺平道路。因此,生活教学的实施也应从新课程的进口开始。在这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准备课程,提前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基本内容,确定相关的生活元素,以生活方式进口,使整个课堂自然新颖,吸引正式的课堂内容,充分吸引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感知和体验,并积极参加正式课程。
例如,在教授《苏州园林》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几组苏州园林景观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苏州花园的特点,然后,教师通过建筑比较,感受到现代装饰和传统装饰的区别,在比较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了许多现代元素装饰,也融入了类似苏州花园的风格。展览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打开教科书,通过阅读来欣赏苏州花园的景观特征。又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互联网收集一些关于济南冬季雪景的图片,并将其设置为课件。上课后,教师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初步了解课程的主题。然后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济南冬季的感受,同时,教师还通过信息技术展示了更多关于济南冬季的图片,并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欣赏图片和风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描述。这样,笔者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创新了课堂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2.创新作业设计,巩固知识体系
2.1 充分运用课后习题,激发教学活力。为了确保初中生能够更科学、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课堂应注意课外实践的合理应用,课外实践结果结合课堂内容,同时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提高语文质量培训答案设计,教师应找到每节课需要实施语文元素、课外实践,可以充分联系课堂,作为家庭作业设计和布局的重点,让学生真正深入中文课堂学习,积极完成课堂内容,探索课外实践中语文学习的魅力。教师应根据每篇文章的学习内容和形式,选择要点,进行课外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丰富语文教学水平。
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时,课后习题中提到“作者在第二只猫丢失之后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描述,畅所欲言,比较作者两次养猫的不同经历和结果,体验作者对不同猫的不同态度。由于作者的主观臆断,猫死在作者手中,这个无法弥补的错误使作者有不同的情感,内疚和负罪感使作者不能再养猫了。通过课后练习,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语文学习,从课后练习中获得生活智慧,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充分运用当堂训练,巩固知识掌握。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是根据课文来进行语文知识的训练,教科书作为教师教学的直接工具,科学合理地利用教科书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语文教科书将教师、学生与课堂紧密结合,形成系统的知识教学和学习体系。为了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教学目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的课外练习,帮助学生从基础知识入手,掌握更多的语文阅读和思维技能,借助课堂练习和训练,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堂学习,引导教师抓住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开展当堂训练,要求学生根据鲁迅先生使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地描述捕鸟过程,让学生自己加入动词叙述某个游戏的过程或者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鼓励学生使用动词来描述他们所做的事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动词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逻辑思考,学生在叙述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实现当堂训练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2.3 充分运用课后练习,锻炼思维能力。课后练习不仅是课文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教师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思路。正确使用课后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在课后练习的指导下独立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学习语文,课后练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与课文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背影》时,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找出四次描述背影的文字,体验作者的心情,仔细阅读和回味。在完成这项习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文章的整体开始,结合文章的描述结构,找出与父亲分别的场景,然后通过作者的描述体验与父亲分别的心情和不舍的感情。如此一来,课后练习帮助学生整理了自己的思维,疏通了文章的整体结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3.重视阅读教学,提高文学素养
3.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多种对话关系,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的个人,学生首先参与阅读活动,具有独立和独特的个人特征,课文意义的产生是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和构建的。我们必须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过去,过于注重控制和效率的课堂使教师经常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对话,对学生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有许多限制,从而剥夺了学生在阅读主体中的地位,新课程概念下的教学设计取得了突破,使学生能够回到阅读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课文短而简洁,富有哲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形成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平等讨论,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作品背景、内容和思想情感。在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学生会更科学、更全面地形成自己的理解,主体地位将得到充分尊重,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会有许多亮点。
3.2 激活学生感受与体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个性气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面对同一部作品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在学生的自发意识下进行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各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感受体验有意识、突出、清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从过去的总结中心思想转变为体验作者的思想和感受,这也要求我们在阅读和教学设计中激活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与机械总结相比,体验更自由,形式更自由。思想和感情的延伸远远大于中心思想,它允许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解释。这样,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适当选择各种阅读方法可以突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像《藤野先生》这样的文章很长,它可以设计层次阅读,不断加深体验,深化体验,明确主题。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然后通过略读来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形成藤野先生形象的轮廓,然后仔细阅读文本,体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藤野先生高贵的人格品质。仔细研究,与作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对文本的思想和感受形成更高层次的理性理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更适合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运用精读、细读的方法,融入自己的情感,从阅读中感受到海伦的力量,理解教师启示对下一代的重要性。
4.运用创意写作,提升语言能力
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的教学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写作一直是语文的难点。教师应积极探索相关的写作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写作本质上是学生自身思想的有形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并采用创造性写作的形式,近年来,创意写作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理论教学相比,创造性写作更注重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用文字传达创造性精神。
4.1 寻找写作伙伴。学生和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许多经典作品诞生于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而作品的诞生与合作与交流是分不开的。
在初中语文写作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合作和沟通中获得灵感,理清思路。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写人。以“漫画老师”为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成讨论小组,五到八名学生是一个小组。首先,他们应该能够理解主题的实际意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发现“漫画”这个词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动作,通过学生的文字将各自印象深刻的老师形象予以动漫化,将某一位老师具体的特征用文字“绘画”出来。“路有好伴,不觉路远”,写作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同伴互相理解,对教师的形象有深刻的记忆,或者沟通主题作文描述的角度和方向,然后进行思维碰撞和共鸣。有些学生会以这种形式找到彼此的想法,然后他们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
4.2 创设思维导图。在传统的初中写作课程中,教师的思维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写作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表达,当这种表达受到限制时就会对写作产生抗拒的心理。思维导图可以打破传统的写作框架,连接所有与主题相关的元素,如描述颜色的词汇或具体的修辞技巧。
例如,《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用生动语言地描述了热爱祖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物,在学习模仿如何描述人物的过程中,课文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在写作示范过程中,教师首先以邓稼先为思维导图中心,然后描述人物的背景,当时,中国正处于生产力落后阶段,没有自己的核武器意味着国家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在创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延伸出“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理念。其次,在具体描述形象时,我们可以延伸个人经验,如在美国学习、回国等,为人物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铺平道路,最终展示人物的成就,在中心外延伸两弹元勋,通过以上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得到为国奉献英雄楷模的大致框架。在制作思维导图的同时,学生也是一个二次思考和记忆的过程。在撰写类似角色的文章时,他们还可以从角色背景和经验开始,在导图中显示所有与描述角色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塑造起个人的写作逻辑思维。
简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实施,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有利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多元化教学的实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认真学习。此外,还有利于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