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换一首诗
2022-11-19李婷鸿湖南师大附中星城实验中学教师
文/李婷鸿(湖南师大附中星城实验中学教师)
璩艳霞(长沙市雅礼洋湖实验中学教师)
武汉大学教授尚永亮说过,生老病死,是严酷的人生规律,但由于人们长久地沉溺于日常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对它应有的觉察和感知。而悼亡诗词则将死亡事实鲜明地、集中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趋于麻木的心灵产生刹那的震颤,获得感同身受的生命体验。
从悼亡诗到悼亡词
广义的悼亡诗指所有悼念友人、亲人、爱人的诗歌,狭义的悼亡诗专指悼念亡妻的诗歌。《诗经·邶风·绿衣》和《诗经·唐风·葛生》可以被视为悼亡诗的发轫之作。
晋代的潘岳,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沈约、庾信,唐代的韦应物、孟郊等人均有悼亡之作。唐代诗人中,写悼亡诗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是元稹。他写有多篇悼念亡妻的诗作,“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句。
宋代苏轼把悼亡题材引入了词的领域,悼念亡妻的《江城子》读来令人动容。他用记梦的方式表达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是悼亡诗最为繁盛的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使得人们在悼亡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国破家亡后的沉痛。这一时期的诗人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纳兰性德。他以真挚无比的情怀,写下了五十余首悼念亡妻的悲凉词作。
追悼背后的深情
追悼
吴伟业〔清〕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
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
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吴伟业生活在明末清初。他少年得志,二十三岁参加殿试高中榜眼。崇祯末年,社会动荡,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吴伟业和夫人郁氏同甘共苦,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顺治四年,郁氏去世,这对刚刚经历易代之痛的诗人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精神打击。他将国恨家仇都融铸在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中。
诗歌首联融情于景,萧瑟的秋风拂动着空荡荡的帐幔,表现了人去楼空的怅惘,为抒情主人公的登场营造了凄凉的氛围。颔联中,诗人回忆自己与郁氏患难共处的半生,一字一句都饱含着无穷的辛酸。颈联直抒胸臆,由悼亡写到了自己对生死无常的感慨,“事总非”三字包括了国事、家事,既有国破家亡的幽愤,也含生离死别的悲伤。
尾联以叙述代替抒情。幼女与织机都是妻子留在人间的遗物,对具象的人和物进行描写,更能表现出诗人对亡妻的思念。遗物往往成为情感触发物,总能勾起诗人的无限悲伤,带给读者无尽的唏嘘。
三步感受真切的悲恸
有人评价悼亡诗:“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的语言来表现。”我们应该如何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那份真切的悲恸呢?
从内容来看,悼亡诗多选择日常生活中的意象,如柴米油盐、冷火残灯、孤帐空床、未完针线等等。写的是身边事,抒的是儿女情。
从情感表达来看,悼亡诗传达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中难以言说的无奈,是“人死如灯灭”中永久的遗憾,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中无尽的悲愁。
从艺术表现来看,悼亡诗的语言直白而浅近,风格含蓄而隽永。常用表现手法有见景生情、睹物怀人、比兴寄托、直抒胸臆等。悼亡诗中多是对景的描绘,情则蕴含在景中,情景交融,物我不分。
悼亡诗带给我们一种特殊的美感和心灵的启迪,让我们感动于那阴阳两隔的人间挚爱,同时又启发我们珍惜眼前人。
十年后的思念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2020年湖北随州市中考三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宋〕
十年①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②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③,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①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②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③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B.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悲伤基调。
C.词中采用先抑后扬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出自肺腑,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D.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句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