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2-11-19马东华
马东华
(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 宁夏 银川 750000)
前言
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对史料内容的辨析,更是能够灵活运用史料,尊重历史的态度与方式。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展开历史学科探究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品质,是学生感受历史科学,解决历史问题的关键能力。随着时代发展之下,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当转变传统枯燥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和鉴别史料内容的方法,学会如何整理史料,能够更加全方位地解读史料,并提高自身学习质量。
1.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意义思考
伴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也开始基于科学的教育理念完善自身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史料实证素养即学生对获取的史料内容进行分辨,并能够结合真实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素养内容之一。
1.1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课程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目标之一,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学目的季节落实,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并更加科学、严谨地对待历史内容。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各个方面的思维聚集在一起的重要内容,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能够对高中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及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引导作用。通过展开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等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更加严谨科学的历史思想,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养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教会了高中生科学的学习方式,更是引导高中生正确思维的方式。
1.2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重视历史,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国家经济水平和教育理念的完善与发展之下,史料实证素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其纳入新课程改革的学习目标当中,能够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历史史料过程中辨别真伪、归纳总结,增强历史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且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我国高中生普遍对史料史证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意识。在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建构过程中,学生无法对教师讲述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和辨别,更无法对自己查阅到的历史资料和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导致学生历史学习质量不高。也就是说,积极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能够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效率产生重要积极影响,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2.现阶段高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教育方针的不断完善,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加强对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视程度。然而,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且学生思维没有得到良好发展。
2.1 由于部分教师在选择史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过程中,忽略了史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导致为了过分追求课堂中的趣味性和内容丰富性出现,由于史料认证不当,而对学生学习质量提升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发生。也就是说,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建构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史料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与此同时,从现阶段实际教学活动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已有的史料内容,导致其在讲解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过程中过于理论化,而没有引导学生展开更加全方位的讨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则限制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阻碍了学生对史料内容进行探索与学习的动力,降低高中生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发展造成阻碍。
2.2 在历史课程开展过程中得出结论之前,需要学生进行更加全方位的分析和思考。而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则需要承担着引导和辅助的重要责任。教师所建构的历史分析与研究内容,更应当以学生当前阶段的知识储备量与理解能力出发,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幸福力,结合多元历史史料与参考资料进行总结。然而,实际教学活动间隔过程中,部分历史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并追赶教学进度,并不会运用丰富的历史证据,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全面的对历史知识进行讨论。这会对学生思维形成制约,不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无法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培养策略
3.1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历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建构中的引导者,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应当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这也就需要历史教师更新自身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更加科学的史料实证意识,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地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促进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发展。历史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的培养,优化自身,不断更新史学观点。高中历史课程中渗透了多方位的史料元素,并且更注重学生的思维与参与。因此,高中历史教师想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就必须要使自身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并能够引导学生利用史料内容展开分析,促进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同样的,教室里应当充分了解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加全方位的培养。并确保史料的运用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不断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意识。那么,校方可以选择通过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信息共享、教师评比等多种方式,科学促进教师之间的自我完善和提升。使教师能够从自身做起,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能够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带领学生对史料进行认证和探索,切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与历史学习质量。
3.2 科学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相较于枯燥乏味的事物来说,都更喜欢新鲜且在不断变化的事物。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师想要使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更加高效,就应当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入手。科学运用全新的历史材料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史料分析的意识与兴趣。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相对有限,且时政内容也无法及时得以展现,长久的枯燥记忆与背诵,则更会使高中生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能够对史料进行补充,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以此作为辅助力量,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灵活性与活跃性。
例如:在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相关内容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寻找有关联的视频资料和图片。通过引导学生直观的对相关内容进行观看,促进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提高对相关内容的探究和分析积极性,以此促进学生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可以更好地激发高中生知识探究欲望,相较于传统的以照本宣读或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点内容记忆的教学方式来说,更能够激发高中生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在对近代史进行学习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当积极结合近期发生的时政内容,以学生感兴趣且真实的史料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分析与结合。并且结合时事问题也能够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内容与历史观点等多方面因素,更加全方位感受历史,并以历史为鉴,增强对历史内容的分析和自主探究积极性。如有的学生提问,韩国传统服饰为什么与我国传统服饰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收集文献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我国历史与韩国历史有连接的内容,并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使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得到发展,使高中生在充满新鲜感的内容下,保持对史料内容分析和探究的兴趣。
3.3 科学提问,吸引学生史料解读。课堂提问环节是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之一,更是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互动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展开课堂提问,也能够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并促进和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与探索。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建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几乎没有。教师以自己为中心支配学生的思维和信息收集,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跟随自己对课本内容进行重难点记忆与背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会使历史学习变成一种任务繁重且枯燥的内容,降低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更无法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生史料实证与解读,历史教师应当建构更加多元化且高效的课堂提问内容,转变以往教师满堂彩的教学形式,使教学更加双向,丰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高中历史教师在对课堂提问内容进行设计时,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生的探索热情方面入手。掌握学生学习质量,注意问题的梯度性。避免由于问题太过简单,导致学生无法在思考过程中得到发展,又或者问题过于困难,阻碍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的积极性。
例如:在对“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想要以课堂提问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建构,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对料内容进行解读。如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再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内容的学习,以寻找共同点和差异性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与理解。通过有梯度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对史料内容进行科学解读与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资源的掌握与了解,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史料实证素养,使历史课堂活动建构更具有实效性。
3.4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学生信息收集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试教育下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单纯记忆的教育目标已经逐渐被替代。新时代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历史教师想要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长久且稳定的发展,就应当有针对性且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自主探索。给予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提高学生史料搜集能力,使其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结合自身所学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史料实证素养可以体现在其对问题的发现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教学活动建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自主搜集史料、分析史料的机会和平台。切实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开展方式,使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在进行史料收集过程中,学生会运用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对史料进行辨别和论证,有利于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培养其史料实证素养,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带领学生对“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进行学习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相关资源,引导学生以多种途径,结合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方式对生活习惯和有关习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收集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使学生之间相互引导、共同发展。当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对自己收集到的宪法条例进行筛选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史料收集能力和史料辨别能力,且当学生自身无法进行辨认和确定时,则可以与同伴进行讨论。在这期间,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知识储备,更加自由的对史料进行分析与论证,有利于促进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并使课堂活动变得更加灵活。
3.5 开展史料解读,科学分析历史问题。想要科学促进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就应当引导其学会科学且严谨的对史料进行解读。那么,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当在激发高中生历史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史料解读并不是单纯的对文本进行阅读和翻译,而是应当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经验,对历史知识和史料内容进行理解,更加科学且严谨的对史料进行解读。在解读过程中,更应当首先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提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铅笔在资料中重点内容的下方进行标记,在这之后,通过对信息的提取总结,所有重要内容进行概括,最后则结合自身质储备进行批判与理解。当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解读史料,且如何进行解读史料过后,还应当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对史料进行解读。史料认证并不只是单纯的对史料内容进行阅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能够以史为鉴,提高学生历史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以历史事件为依托,激发自身爱国主义热情并能够逐渐形成为国家与社会贡献力量的意识。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进行探索过程中,则可以有选择性的为学生出示相关材料或二战后的相关形式图片等等。结合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和史料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锻炼学生历史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使学生史料认证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培养学生这一重要品质,是满足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线教师更应当从优化自身教育理念入手,结合更加新颖的史料内容,以问题吸引学生,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对史料进行解读,切实提升史料实证素养,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