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学科素养 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2-11-19/陈

名师在线 2022年1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

文 /陈 芸

引 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变化,完成了由“思想品德”向“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转变。如今,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都非常清晰,如何发挥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是道德与法治教学高度关注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这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立足于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也是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核心素养指的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育人目标的终极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维度的内容。这四个方面涉及了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方面的内容,但不仅是这几个学科内容的简单组装和叠加,而是在各学科知识基础上汇聚而成的一个内涵丰富、逻辑相互依存的整体[1]。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可以分为道德品质教学、法制观念教学和健康生活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出,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德育回归本真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核心素养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初中生年纪尚小,他们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不够深入,而他们本身又刚刚形成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迷茫、矛盾的心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与思想纷纷“入侵”,再加上网络的影响,当代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育难度不断加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观念和健康的生活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初中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通常被视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课堂上,许多教师习惯了采用固定的教学方式去进行道德“灌输”和说教,课堂教学大多是沿着“读教材—讲知识点—讲重点—做练习—背诵—复习”的流程逐步推进。许多教师只关注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不关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没有关联,也不关心学生的情感、心态、心理。这种固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以日常生活为主,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在自学、思考、训练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与之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相比,核心素养更加关注德育的方式、路径和作用,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与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关联更加紧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关注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密切联系,贯彻核心素养思想,制订科学的教学策略,基于教学方法创新,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以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助力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三、渗透核心素养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教师素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毫不夸张地说,道德与法治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时代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作为教学的设计师和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素养会直接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因此,要想确保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针对性,就要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人品素养和学识素养。培养政治素养,重点是教师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以理论为指导,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学会从政治上看问题,同时保持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和做到“两个维护”。教师的人品素养修养,需要教师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师德规范,养成高尚的人格,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教师的学识素养修炼,需要教师能基于专业知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引导学生,构建高效课堂,促使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从自身出发,从职业技能角度来思考“为谁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三个问题,为核心素养教学做好准备。

(二)整合教学内容,培养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情感和理性认同。政治认同是学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它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涉及的面较广,涉及诸多领域的内容,尤其是涉及许多有关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重点是结合政治素材,加深学生对党、政府、国家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教师坚持科学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发掘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同时,结合社会生活,筛选典型案例,将其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和法治的感染力,达到核心素养教学的目的。

例如,教学“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时,在讲述了国家利益的概念及基本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时事热点、时代典范或学生之前在书中学过的爱国人士、革命英雄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2020年12月15日,云南省临沧市禁毒民警张子权在专案侦办期间突发疾病因公牺牲,年仅36岁。26年前,张子权的父亲张从顺也在抓捕毒贩的过程当中壮烈牺牲,父子二人先后为禁毒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教师可以结合中国警察身上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的大无畏精神,分析维护国家团结稳定、人民利益的意义,鼓励学生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捍卫国家尊严。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让学生树立与损害国家利益行为作斗争的信心。

(三)开展课堂讨论,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精神,它是达成其他素养的基本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重点是让学生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科学精神。课堂讨论是学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深化理解与认识的有效途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核心素养视角,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拓展思维,深化认识,让科学精神走进生活、扎根内心。

以“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为例,在教学前,一些学生对自由的认识非常狭隘,认为自由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为了让学生懂得“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小新闻《放风筝要绷紧“安全线” 莫让风筝线成为“伤人线”》。然后,结合新闻以谈话的方式提出问题:大家应该都有放风筝的经历,春暖花开之际,与伙伴们三五一群,或者与家人一起去户外放风筝,是一件赏心乐事。但是,放风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放风筝本是大家的自由,但是为何这种自由是要受到限制的?不受限制的自由,就好比在大街上放风筝,这可能会引发什么后果呢?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去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批判和讨论一些问题,如网络自由与网络暴力的问题,公交车上让座自由与强迫让座问题,让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究事情的因果关系和规律。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四)结合现实生活,培养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重点是让学生知晓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义,自觉参加法治国家建设,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法治意识是其他政治素养的必要前提。法律与道德是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两驾马车。法律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视角进行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以“法律在我们身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和案例,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李女士口袋中装有一个新款苹果手机,在换乘地铁时,王某趁机偷走了李女士的手机,李女士急忙追赶,但因人流较大,并未追上,请问李女士该采取什么法律手段追回手机?由于“丢手机”和“丢东西”在生活中较为常见,许多学生都有与此相关的经历,因此,这一案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上述案例各抒己见。部分学生认为,李女士应选择立即报警,明确告诉警察自己对王某的记忆,清晰描述嫌疑人特征,再让警察调取监控查找嫌疑人。部分学生则认为,丢手机是小事,警察应该不会对丢手机这件事给予太大关注。李女士可以立即向他人求助,拨打自己的电话,用钱换回自己的手机。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从法律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和教育:法律与我们如影相随,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即便是比丢手机还要小的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是受法律保护的。丢失手机后,李女士应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及时报警求助,这是最可靠的途径。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理解生活与法、法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五)校内外结合,鼓励参与公共活动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的路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做法,要发掘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践,培养公共参与素养、自学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例如,在教学“秩序与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人数相近或相同的小组,让学生结合生活中有关秩序、规则的问题,创编情景剧、课堂剧,进行短剧表演。如在超市收银处、在电影院检票口、在公交站台时,大家本应该都遵守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排队等候。但是,就是有人不遵守公共规则,随便插队。在过马路时,许多人习惯性忽视红绿灯,扎堆过马路。这些都是值得深思、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剧反映相关的问题,并通过表演观察社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自我反思,弘扬守规则、守秩序的道德理念,让学生在课外践行道德理念,做有道德的时代新人。以课程资源整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指出公共参与的正确方向[3]。

结 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先进思想,拓展教学范畴,采取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借助学科素养渗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