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高效教学实践
2022-11-19石晶
石 晶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焦桥镇初级中学 山东 邹平 256200)
初中阶段在青少年的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并且随着国家推进教学改革,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因此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弥补教学短板,实现教学价值的充分释放是现下教师的主要任务。为此,本文作者从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入手,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效率较低、教学结构不合理、师生互动较少、教学活跃度低以及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与不足,随后教师结合理论与实践经验,从运用信息技术、引入思维导图、加强师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以及融入趣味元素五个角度阐述如何针对性解决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结构、关注学生动态、提高教学活力以及激发学生兴趣的任务与目标,进而构建高效课堂。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教师在探索高效教学方法之前,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在掌握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才可保证教学策略的针对性与高效性。经教师研究发现,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不足:第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偏向传统,以口头讲解为主,未合理引入高效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实践,一方面无法提高课程的容量,另一方面无法保证教学的效果,长此以往,教学呈现低效性;第二,教师的教学结构不合理,在课前未制定明确且合理的规划、在课中未引导学生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并且在课后未有效推进学生的复习进程,教学进程具有无序性;第三,教师忽略与学生进行积极与有效的沟通,既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效果,并且无法保证教学针对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师生之间未形成良好关系,不利于教学进程的推进;第四,“满堂灌”仍旧是当前教师的主要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学习,无法有效参与进教学进程中,影响其主动意识的培养以及知识的高效掌握;第五,学生无法在教学进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开展学习仅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学习进程呈现机械性,无法在兴趣的指引下高效学习。由此可见,推进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弥补教学的短板,促进教学价值充分释放,实现初中教学成效的有序提升势在必行。
2.初中语文高效教学实践策略
2.1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2.1.1 借助媒体资源,增强课程展示。媒体资源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其可以将纸面性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直观的物象,从而降低晦涩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借助媒体资源,例如:教师在讲解《春》这一课时,首先,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搜寻与其描写内容相似的图片形式,并且在课程一开始便播放给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其次,教师按照文章中写景的顺序,摘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并且运用幻灯片进行展示,随后教师依据幻灯片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与中心;最后,教师播放文章的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回顾课程知识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者语音语调的变化,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效率。由此可见,教师借助媒体资源这一形式,有助于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展示性,一方面帮助学生高效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快学生的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成效。
2.1.2 运用微课形式,精准高效教学。微课是一种依托于视频形式存在的教学工具,一般针对讲解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所以具有教学内容集中以及时长较短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将其灵活穿插进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而弥补传统教学形式的短板。为此,教师应将微课这一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观沧海》这一古诗时,首先,教师搜寻介绍诗作者以及创作背景的微课视频作为课程导入,一方面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学生在后续有效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在讲解古诗中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时,在涉及到较简单的知识内容时,运用微课视频一笔带过,在涉及到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时,播放完视频后,教师加以深入且全面的辅助讲解,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内容,以此既实现教学与学习进程的同步,又实现精准讲解,省时增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微课这一形式,可以省去教师的冗余讲解,留有更多时间供学生内化知识以及教师讲解课程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1.3 构建评价机制,实现教学反馈。教学反馈是教学进程的最后一环,其是教师为学生指明学习方法调整方向的重要渠道,并且还是教师从学生处获取教学反馈,为教学模式调整提供依据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教学反馈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准确且高效地处理与分析教学信息,传统的手段无法达到这一目的,而信息分析技术可以保证这一任务的完美实现。为此,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反馈,例如:教师构建双向评价机制,首先,教师记录学生每节课程的表现及其每次考试成绩,以此从日常表现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随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其与之前储存记录的数据作对比,分析出学生的长处与短板;其次,教师每月与学生进行交谈,结合分析得出的结果为学生提供指导,并且教师从学生处获得关于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在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后,得出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为教学模式调整提供依据。由此可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评价机制,推进了教学反馈环节的落实,促进学生学习模式与教师教学模式同步调整。
2.2 引入思维导图,优化教学结构。
2.2.1 课前设置思维导图,明晰教学内容。思维导图是一种帮助使用者捋清逻辑以及掌握联系的重要工具,其将思维路径运用框图以及线条表示,从而运用简洁的形式概括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制定有序且全面的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活动高效推进的基础。为此,教师应在课前准备阶段,有效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形式,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以及蕴含道理三个方面拆解教学内容,并且教师将课程内容分成区块,初步构建其关于教学进程的思维导图;其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思维导图选择教学方法,在涉及到创作背景以及故事情节这两项内容时,教师选定运用视频以及幻灯片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观看中自主学习,在讲解蕴含道理这一内容时,教师运用带领分析以及问题引导的形式开展教学,以此构建起关于教学方法的思维导图。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前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其明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有序开展。
2.2.2 课后带领构建导图,掌握知识框架。教师在感受到思维导图的意义与效用后,着手引导学生掌握这一高效工具,为其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助推剂。为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构建思维导图,促使其全面掌握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一遍文章内容,总结文中作者的写景顺序,并且将每一部分的内容运用简单的词语概括,随后将每一部分的关键词运用思维导图按照写景顺序展现,以此教师推进学生自主构建起文章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文章框架;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具体学习与分析文章内容,并且带领学生按照教师所提出的思维导图构建方法,构建出文章的框架,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教学中带领制作的导图与其自主构建的导图进行对比,完成知识的查漏补缺。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导图以及带领学生共同构建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推进其形成主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意识。
2.2.3 课后借助思维导图,巩固知识记忆。课后复习这一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记忆,以及将零散的学习感受串成知识链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运用捋清知识联系的工具与方法。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后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从而有效提高复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背影》这一课后,首先,要求学生总结文章中的生字词、积累优美词句、背诵散文体裁的概念与特征以及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复习,避免盲目且无序的知识回顾过程;其次,在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顺序完成知识回顾后,教师要求其在纸上按照顺序一项项地将复习的不同部分及其回答罗列,以此构建起关于本课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捋清知识联系的过程中,形成对教学内容有序且高效的记忆,从而推进其全面掌握知识。由此可见,在课后复习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构建以及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将琐碎的知识转化为有条理的框架内容,提高记忆效率,并且避免了学生的误记与混淆,促进学生高效巩固知识记忆。
3.3 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习动态。
3.3.1 重视课堂提问,引导思考方向。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是引导学生产生持续性学习热情,以及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提问与回答是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方式,还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为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例如:教师在讲解《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前,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悲剧指什么?伟大又是什么原因?”随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且在过程中思考与寻找问题的答案,以此教师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文章主旨,并且通过设置任务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其次,教师邀请三至五名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随后开展针对性讲解活动;最后,教师在课程结束前,设置问题“你认为本篇课文中的故事是悲剧吗?”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开拓其思维。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引导学生紧抓教学重心与主旨,保证其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推进其主动学习。
3.3.2 运用线上平台,及时答疑解惑。目前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场所局限在学校中,一旦学生离校,教师便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并且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便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松懈,从而影响其学习进程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有效运用线上平台这一形式,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例如:教师将所有学生纳入同一线上平台中,从课前与课后两个环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首先,教师在课前分享与次日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与内容,要求学生结合分享与课本进行自主预习,并且在预习完成后,向教师反馈其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疑问,为教师在教学中针对讲解知识难点与重点提供依据;其次,在每日课程结束后,教师将课程知识框架与重点知识通过平台进行分享,要求学生结合教师的总结以及自身对于知识的记忆,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与此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平台反馈其仍旧存疑的知识点,随后教师及时为其解决。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线上平台,为帮助学生及时答疑解惑创设了通道,保证教学连贯性。
3.4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活力。
3.4.1 创设学讲课堂,转变教学顺序。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进程中,教师为保证全面讲解知识,采取“从头讲到尾”的形式,虽然教学呈现条理性,但是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其在教学中被动听取知识,导致其对知识的掌握度较低,并且无法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创设学讲课堂,实现“先学后讲”,例如:教师在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课时,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总结文章中的已掌握的知识内容,并且标注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此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前置,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在具体知识讲解前,教师邀请五名学生分享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所得所感,随后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教师在讲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时一笔带过,并且深入且全面的讲解学生的疑问知识,以此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由此可见,教师创设学讲课堂,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展开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顺序,推进了课堂活跃度的提升。
3.4.2 推进小组合作,实现互助形式。合作学习模式是我国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创新,其一方面促使学生在群体探究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避免学生独立思考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初中生群体具有偏好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的特点,为此,教师应将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引入教学中,促使学生在互助过程中共同进步与提升,例如:教师在讲解《桃花源记》这一课时,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同伴,五人结为一组,随后要求学生先在自主阅读课文中初步掌握知识,从而为小组合作创设前提;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在组内讨论其在阅读课文中吸收的新知识,并且阐述对课文内容的疑问点,以此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互相借鉴其他组员的优秀思考方式以及帮助解决部分疑问知识,促使学生在互助形式下高效内化知识。由此可见,教师推进小组合作这一形式,有助于建立起互助的学习机制,创新了教学模式,推动学生感知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为教学过程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教学成效。
3.5 融入趣味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3.5.1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氛围。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方法,可以营造轻松正向的教学氛围,并且将抽象的知识放置在学生易于理解的场景中,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授学生群体的特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讲解《曹刿论战》这一课时,首先,教师运用幻灯片将文言文中的对话内容运用动画效果进行一句句的展示,随后带领学生逐句学习与分析课文的内容,以此教师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相较于课本中单纯的文字性内容,可以促使学生在感知趣味性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文章的内容;其次,在学生已经掌握文章大意后,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形式,随后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名同伴,与其开展对话,以此教师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站在第一人称角度感受文章中的对话内容,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此种形式较为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在感知到乐趣的基础上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开展学习。
3.5.2 开展教育活动,活跃课堂形式。教育活动是一种不同于课堂讲解的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场景中,愉悦地学习知识,其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丰富教学方法的有效举措。为此,教师应适时在教学中开展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教师设置演讲比赛以及辩论赛两种形式,首先,教师在讲解完《敬业与乐业》这一课后,开展演讲比赛,要求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主构思演讲稿内容,并且在其准备结束后,邀请五至八名学生上台发表其演讲内容,随后教师与其余学生共同选出表现最为优异的一名学生,对其进行奖励,以此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次,教师在讲解完《怀疑与学问》这一课之后,设置主题“在当今时代怀疑这一过程还具有必要性吗?”随后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正反方开展讨论,以此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由此可见,教师创设教育活动,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与心情下主动学习与回顾知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向更高层级教学体系发展的过渡期,此时不仅应注重提升学生成绩,还应关注学生学习意识与方法培养。语文课程作为教学主要科目,本应受到教师及学生的重视,但是因为其以讲解基础汉语为主要内容,导致教师及学生因为其难度较低而放松了对其的教学与学习,导致其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教师应正确把握初中这一时期的重要性,清晰认知语文科目的必要性,寻求针对性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