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连贯原则视角下传记文本的翻译

2022-11-19

现代英语 2022年1期
关键词:连贯译者译文

徐 丽

(商丘工学院,河南 商丘 476099)

一、主要理论依据及应用

(一)理论介绍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凯瑟琳娜·莱斯第一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而后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有结果的活动,并且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为目的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弗米尔和莱斯发表了《翻译理论基础概述》,翻译目的论正式诞生。在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翻译活动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法则,且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译者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将受众考虑在内的整体翻译行为,其中目的是影响翻译行为的最主要因素。

弗米尔的翻译理论研究颠覆了之前的相关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必须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必须能够达到语内连贯的翻译标准,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读者的实际语境中是连贯的,并在整体翻译行为中着重将其考虑在内。关于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杰里米·芒迪提出“译文对于译文的接受者来说必须是相关的,符合他们的处境和知识水平”(Jeremy,2001)。总的来说,连贯原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要实现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两个目标,从而目标语读者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并在译入语文化中实现交际目的和交际意义。

(二)理论应用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其中以弗米尔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目的论影响最大。自从1987年引进中国以来,相关理论的论文种类繁多,然而,国内关于目的原则的相关论述很多,但对于连贯原则的翻译应用研究却很少。但笔者个人认为,目的原则更倾向于整体概念认知,而连贯原则更能在翻译活动中起到指导作用,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原因有二:其一,话语连贯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并且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翻译这种双重交际活动要求译者既要与原文作者进行对话,推测其交际意图,又要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出发,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考虑在内,而这一切需要连贯原则的持续性介入。其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民族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在译文的语言形式上进行调整和变通,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补偿,这要求译者需要根据连贯原则,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妥善处理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弥补读者在以上所提及的文化差异方面的欠缺,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从而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意义。

文章所选原文为传记文本类型,传记文本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为辅助,以人物经历和事件变化为主要内容。在词汇和语法上多复杂句、名词、文化负载词和代词,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表现力较强,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由于词汇缺失和文化意象的不可译性,传记文本在实际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沟壑,翻译起来有一定难度。下文拟从连贯原则视角下分析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方案。

二、译例分析

(一)结构重组

例1:

原文:...coming home,trembling,relieved to her core that it was over.

译文:母亲常常离开家,然后心惊胆战地回到家里,这一切终于结束了,她感到如释重负。

分析:传记文本中多人物刻画和事件描述,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经常采用结构重组的方法进行文本处理,从而帮助读者理清源语逻辑顺序。译例中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作为助产士时的描述,表现出了母亲作为助产士的疲累和恐惧,而让母亲成为助产士一直是父亲的要求,也从侧面反映出父亲固执的人物特征。英语为了表现事件的先后逻辑顺序,通常会使用连接词和逻辑词等显性手段来整合句子结构(刘宓庆,2006),比如,此译例中用来揭示原因的“it was over”前用“that”连接,如果翻译时按照英文原文句子顺序进行处理,那么文本所传达出的信息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因此译者在处理类似句子结构时应注意少用或不用连接词,并且理清事件先后顺序。先说原因,再说结果,译为:“这一切终于结束了,她感到如释重负。”从而体现汉语的逻辑,减少读者阅读困难。同样,伴随状语“trembling”也应改变翻译位置,译为“然后战战兢兢地回到家里”来表现母亲回家时的状态,表现人物特征。

(二)代词说明

例2:

原文:“It's too bad your mother got a bad one her first time,” she said,smiling.

译文:她笑着说:“你妈妈第一次接生真是太糟糕了。”

分析: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上有很大不同,英语语言中代词较多,因为这样能够避免语言重复,而汉语语句中的代词较少,并且经常采用重复名词等手段来表达事件的逻辑关系。传记类文本属于传达信息类的文本,如何将原文信息表达清楚是译者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原文中“one”指代的是上文提到的母亲的接生经历,倘若直接译作“一次,一个”,汉语读者将不明白“one”所指代的具体文本内容。因而译者在翻译时要在实现译文本身语内连贯的基础上,将代词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译为“接生”,帮助读者扫除了阅读障碍,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原文内容。

(三)话题说明

例3:

原文:but the notion that...had never occurred to me.

译文:一个人可能功能健全,头脑清晰,也很有说服力,但做的事仍然可能是错误的,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意识到。

分析:在汉语中,主谓语之间其实是话题和说明的关系。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英语句子的主要内容在前,而汉语则与其相反。原文中的结论“the notion had never occurred to me”翻译时应把针对这一话题的结果说明放在话题之后,这样才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译文读者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

(四)词性转换

例4:

原文:There's a sense of sovereignty that comes from life on a mountain,a perception of privacy and isolation,even of dominion.

译文:父亲生活在山上,具有很强烈的主权意识,注重隐私,也与外界孤立,有掌控一切的气势。

分析:传记文本属于记叙文,在行文过程中有人物刻画,为了更加形象地刻画人物,需要译者在翻译时采用适当的策略,实现其连贯性。这句话写的是母亲初见父亲时对父亲的整体印象,原文采用了一连串的名词短语“a sense of sovereignty”“a perception of privacy and isolation”“dominion”,如果按原文结构进行直译,整句话就会显得非常生硬,且体现不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译文的连贯性,可以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将原文结构进行调整,将“a sense of sovereignty”译为“具有很强烈的主权意识”,“a perception of privacy and isolation”译为“注重隐私,也与外界孤立”,“dominion”译为“有掌控一切的气势”,将名词短语隐含的动态含义表达出来,理清逻辑关系,使汉语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人物形象。

(五)语言单位转换

例5:

原文:...but to intruders she was pure treachery.

译文:……但对于闯入者,它将完全背信弃义,这有助于我们逃跑。

分析:这句话描述的作者一家人为躲避联邦调查局而做准备时作者的内心想法。在这一句话中,“pure treachery”用“形容词+名词”的结构来表达山势对于贸然闯入者的阻碍,如若直译为“纯粹的背叛”,则会显得译文生硬抽象,让读者感到不知所云,无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结合连贯原则,译者在翻译时可以将抽象的名词结构处理成分句“它将完全背信弃义”,使译文表达更加通畅易懂。

(六)契合口语特点

例6:

原文:Grandpa said he was too old for Idaho winters;the cold put an ache in his bones.

译文:爷爷说他年纪大了,不能在爱达荷州过冬;天气一冷,他就骨头疼。

分析:传记文学的语言特点明显,这就要求译者对其文体风格进行分析和鉴别。英语语言多形容词和名词,如果将译例中的“old”和“put an ache in his bones”直译成“年老的”和“使他的骨头疼痛”则显得译文比较僵硬,不符合原文语境,也不能契合汉语口语特点,对目标语读者来说缺少连贯性。因而在翻译时应译为的“年纪大了”和“他就骨头疼”。使汉语表达更加地道,也让读者了解爷爷的身体状况,理解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

(七)增译

例7:

原文:...the solemnity of an oracle.

译文:我父亲个子不高,但他的气场能震慑住整个房间。他的存在感很强,周围有一种神圣的庄严气氛。

分析:在这句话中,“the solemnity of an oracle”的意思是“神圣的庄严”这句话是对父亲形象的描述,若仅仅按原文直接译出,则会让读者感觉不知所云,因为这段讲述的是父亲气场强大,有极强的存在感,周围有一种神圣的庄严气氛,从而增译“气场”“周围有一种神圣的庄严气氛”等词或短句,使译文更加连贯,确保译文在上下文语境中是连贯的。

(八)减译

例8:

原文:She drew them too large...They were also drawn too high and draped the rest of her features into an expression of boredom.

译文:她画的眉毛太长了,脸看起来更长,也画得太高了,显得她脸上的其余部分都黯淡无光。

分析:英语语言有严谨的句子结构和完整的主谓宾等句子成分,并且常用连词和代词来表示句子的逻辑关系,但是汉语句子常常没有主语,其中的内部逻辑关系也通常根据分句的先后顺序来表现。因而,在英汉的翻译过程中,常常会省略连词和代词。比如此译例中的“them”和“they”,其在源语文本中指代的是奶奶的眉毛,如果全部翻译出来,不仅让目标语读者感到不知所云,还会使译文显得非常啰唆,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需要根据句子逻辑关系和内容删减一些多余的语言单位,这样才能使译文简洁通畅,对目标语读者来说更加易懂。原文中“draped the rest of her features into an expression of boredom”的本意是“把她脸上的其余部分都褶皱成无聊的表情”,但连贯原则要求译文符合读者语境,于是将其减译为“显得她脸上的其余部分都黯淡无光”,使其更好地表现作者笔下人物的形象特征,实现连贯性的翻译目标。

三、结语

传记文本的翻译不是静态的语言现象,而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在这种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连贯原则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连贯原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前应该全面了解传记文本的基本特征和相关背景文化信息,明确翻译目的,强化连贯原则。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在顾及源语言文本风格的基础上,其内容表达要尽可能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汇习惯,从而实现原文所预期的信息传达效果。而对于破坏译文可读性的源语言,译者应妥善解决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民族信仰及风俗习惯上的差异问题,尽量顾及译文读者,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体现翻译活动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意义。

猜你喜欢

连贯译者译文
弟子规
第七只鸟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浅析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衔接与连贯
好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