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褒贬同词”现象翻译研究

2022-11-19李炜琦郭遂红

现代英语 2022年1期
关键词:褒义译者译文

李炜琦 郭遂红

(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5)

一、引言

作为社交主体,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日常交际中经常会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词和贬义词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褒贬义词的使用频率极高,而且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与其他类型的词语相比,这些词语具有感情色彩丰富、文化内涵复杂以及处理方式灵活等特点,与说话人的主观性密切相关,无论是使用者还是译者在使用时和处理时都应当格外注意。在实际翻译应用当中,译者应做到最基本的准确达意。译者在遇到该现象时,不应把问题模糊化,草草了事,而是必须尽力去系统性地认识和了解该现象背后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并运用相关翻译方法和技巧来避免误译情况的发生。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褒贬同词”现象概念界定

“褒贬同词”现象是指同一个词兼有褒、贬两类以上感情色彩的不同词义的现象。“褒贬同词”现象可以分为两类:典型“褒贬同词”现象和非典型“褒贬同词”现象。典型的“褒贬同词”现象大多具有褒义、贬义两种含义构成的不同义项;非典型的“褒贬同词”现象则具有中性色彩和褒义或贬义色彩构成的不同义项。因此,也可以再次细致划分为“褒贬词”“褒中词”“贬中词”三类。

1.褒贬词(典型“褒贬同词”现象):proud:(1)having or showing excessive self-esteem;(2)highly pleased.

2.褒中词(非典型“褒贬同词”现象):move:(1)to take action;(2)to affect in such a way as to lead to an indicated show of emotion.

3.贬中词(非典型“褒贬同词”现象):common:(1)falling below ordinary standards;(2)belonging to or shared by two or more individuals or things or by all members of a group.

中英文两种语言中的“褒贬同词”现象是不平衡的,英语中“褒贬同词”现象的数量要比汉语中的多得多。在王国璋《汉语褒贬义词语用法词典》一书中,与汉语贬义词对应的英语词有552个,其中典型“褒贬同词”的词有113个。其中,形容词最多,动词、名词次之,副词最少。还有少量同形兼类词,多是同一词类内分褒、贬(形容词51个,动词39个,名词16个,副词4个,兼类词3个)(2002)。中英文这两种语言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这两种语言在相互对应的时候产生不平衡现象,其特点为:中文更倾向于“褒贬异词”,而英文则更倾向于“褒贬同词”。

(二)“褒贬同词”现象文献综述

在翻译的过程中,“褒贬同词”现象其实普遍存在。译者在处理相关现象时,对“褒贬同词”现象没有足够系统的认识,导致处理方式多样,没有系统的方法以及技巧指导。同时,随着新媒体时代下机器辅助翻译的不断发展,其中出现的问题如“褒贬同词”现象的翻译引起了翻译界学者的关注与热烈讨论。马彪、冯莉界定并考察英语“褒贬同词”现象,从语用哲学角度分析得出该现象是社交语境蕴含的结果(2010);靳开宇认为网络流行语“尬舞”中的“褒贬同词”现象是由于词义的发展变化,赋予了词语新的语义弹性空间(2018);杨平认为译者在翻译“褒贬同词”现象时,应认真研究原文和译文的语义和语境差异,并了解其语言内涵和社会文化不同的背景,再恰当合理使用(2012)。纵观各学者对“褒贬同词”现象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在翻译该现象的实际应用中缺乏较为清晰的方法指导和技巧运用。无论是人工翻译还是机器翻译,“褒贬同词”现象的相关问题都亟须得到重视和研究解决。

三、“褒贬同词”现象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在英汉翻译当中,译者普遍对“褒贬同词”现象没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甚至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为仅仅依据语境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但这种有偏差的认识会极大地影响译文的输出效率和质量,这在实际应用中是应当避免的。这些认识的偏差反映了译者对该现象的认识不到位以及不够重视。如果仅仅依据语境作为翻译该现象的唯一标准,看似很灵活,实则太过笼统,无异于给系统性认识该现象造成阻碍。“褒贬同词”现象绝不仅是依据语境来进行选词翻译,还需要充分考虑其他的文化因素,以及掌握灵活的翻译技巧与方法。以下简要列举英汉翻译中部分“褒贬同词”现象。

(一)关于careless的翻译

褒义用法:He has a careless childhood.(他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贬义用法:He is a careless worker.(他是一个粗心的工人。)

(二)关于deserve的翻译

褒义用法:Survivors deserve to be presented with options that just go beyond traditional mental health resources.(幸存者应该得到超越传统心理健康资源的选择。)

贬义用法:He always decides everything by himself and now nobody wants to cooperate with him.He totally deserves it.(他总是自己决定所有事情,现在没有人想和他合作了。他完全是活该的。)

(三)关于politician的翻译

褒义用法:The onetime boisterous politician made no big public speeches,and gave no interviews.(这位曾经沸沸扬扬的政治家没有发表过大型公开演讲,也没有接受过采访。)

贬义用法:He used to be a politician.But now he has been a statesman.(他过去是个政客,但是他现在已经成为一名政治家。)

基于上述例句,可以发现,词汇无论出现频率高低,释义熟悉或生僻,“褒贬同词”现象其实就在人们身边,译者翻译的过程亦是如此,所以人们更需要有意识地系统性认识该现象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褒贬同词”现象误译分析

英汉翻译中的最棘手问题之一就是涉及“意义”(sense)的转化以及传达。“褒贬同词”现象因其集两种或以上不同的感情色彩于一身的特点而需要格外注重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信息差,依据语境和感情色彩、文化内涵等文化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词进行翻译。翻译起到的是跨文化桥梁的作用,译者既不可夸大原作的原意,也不应该随意缩小,必须在保证充分理解到位的基础上加以适当转化。以下列举部分“褒贬同词”现象的错误翻译进行说明分析。

(1)Visionary industrial plans in democratic India are fated to turn messy and become bogged down in political compromises.

误译1:在民主的印度,有远见的工业计划注定会变得混乱,并在政治妥协中陷于困境。

在(1)句中,visionary一词被翻译成了褒义色彩的“有远见的”,结合具体语境和句意来说是完全说不通的。此处需要选择带有贬义色彩的“不切实际的”义项来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在民主的印度,不切实际的工业计划命中注定会难缠不解,并在政治妥协中陷入困顿。

(2)Ms.Solomon is trying to recover more than$200,000 that she invested in the Ponzi scheme for her mother.

误译2:所罗门正试图收回她为母亲投资于庞氏规划的20多万美元。

在(2)句中,scheme的常见义项为“计划,方案”等,皆为褒义色彩。但在此处,scheme翻译成“规划”等褒义或偏中性色彩的词是不恰当的,容易造成误解和表述不清晰等情况。因此,根据该句的语境来分析,应翻译成“骗局”一词。

参考翻译:所罗门正试图追回她为母亲投资在这场庞氏骗局中的20多万美元。

(3)So far,stocks have shown amazing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bad news,and a stubborn refusal to put in a major correction of 10% or more.

误译3:到目前为止,股票在面对坏消息时表现出惊人的韧性,并顽固地拒绝投入10%以上的重大修正。

在(3)句中,stubborn一词常见义项为“固执的,顽固的”等含有贬义色彩的意思,但结合句中“amazing resilience”,该词应译为“顽强的”义项较为合适。

参考翻译:目前为止,股市已经对负面消息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弹性,顽强抵挡住了大幅回调10%以上的压力。

以上例句都很好地说明了词频与熟僻都不应该成为人们轻视该现象的理由。若译者未能做到很好地传达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就会造成误译现象,而误译是一个合格的译者应当避免的。究其原因可简要概括为以下两点。(1)文化差异造成的感情色彩不对应。在英译汉中,同一个英文单词可以翻译成不同的中文词语,因为它有不同的情感蕴含。英语中的一些褒义词和贬义词几乎可以直接等同于汉语词汇,表达的词义相似,感情色彩相同。如果我们对英语单词的情感含义不够重视,或者理解有误,就很容易翻译成不恰当的汉语词语。(2)选词上的不对应。在英汉互译时,不但文化的载体改变了,文化的读者环境也不复存在。这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形:首先,译入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承载原语中的文化因素,形成词语空缺。其次,译文受众缺乏理解原文所需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者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译文,造成误解。因此,人们在翻译时应对原文中涉及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及其引申义等有着敏锐的察觉和准确的把握,并加以适当意译等方法在译文中进行适当的背景补充,对不同文化中容易误解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说明和阐释。

五、“褒贬同词”现象翻译对策

(一)正确把握感情色彩

词义概括反映了在人们意识中的客观现实,如一定的物体、现象、性质、特征、行为和关系等。学者周荐(1985)认为,某些词除了具备一定的理性意义外,还有一定的感性意义,也就是感情色彩。学者李茂林(2013)也提出词义色彩由三个方面组成,除了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外,还有语体色彩。在感情色彩中,褒义和贬义是较为主要的两种,且词的褒贬义是词的修辞意义的聚合,附着在理性意义上。在中西两种差异较为典型的文化中,其词语蕴含的丰富的感情色彩较为复杂,译者在翻译时要倍加谨慎和小心。

以颜色词“红色”(red)为例。该词体现了非典型“褒贬同词”的特征,感情色彩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尽相同。在汉语中,大多数与“红”相关的词语属于褒义或中性偏褒义,如“红红火火”(flourishing),“开门红”(to begin well)等;在西方文化中有“a red-letter day”(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red carpet”(红地毯)等褒义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有“red-light strict”(红灯区)来表示贬义的感情色彩等。

(二)充分了解文化内涵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在不同语境下与具体场合中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学者方梦之认为,译者在面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时,一般需要通过文化置换和文化翻译两种手段翻译具有文化意义的颜色词(2004)。人们在翻译涉及不同文化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内涵、引申义等时,要做足功课,深入了解其中的相关知识,更好地向读者传达原文的灵魂所在。

在商务英语语境下,译者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出更为恰当的翻译。如在撰写商务合同等场合中,“物美价廉”应翻译成“economic and fine”而不是“cheap and fine”。这个词组的翻译重点在“价廉”上,“cheap”一词有着“便宜没好货”的含义,为避免不必要的商务冲突,应尽量避免使用,更好的选择是较为中性偏褒义的“economic”,更加凸显商品的物美价廉,达到更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译者也要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自信与底线,客观、准确地进行翻译。

(三)灵活运用翻译方法

前文提到的正确把握感情色彩、充分了解文化内涵两种方法能解决大部分“褒贬同词”现象问题,但是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众多,每位读者的接受程度、偏好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译者掌握灵活运用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读者友好的目标。下面主要介绍三种灵活翻译方法作为参考。

1.补充译法

补充译法也叫增补法,为使得译文更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语义、修辞、逻辑和文化习惯而在翻译中增加必要的词语。以翻译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相关的内容为例,译者如果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且没有对应的文化引申义,则应采取补充译法来弥补相对应的文化引申义及其内涵的缺失,即在直译的基础上与意译结合,向读者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例如,“红旗”(revolutionary red flag),“红心向党”(loyal to the Party)等。

2.“引号”译法

该译法是指为保留原文的叙述、文体等风格,在译文中把体现风格的词语用引号相对直译地翻译出来。前文中有提过“stubborn”的褒义用法,如果不改变该词的常见释义“固执的,顽固的”,则可以考虑使用引号翻译。

3.交际译法

所谓交际译法是指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实践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原则”。“交际翻译”则是指翻译的作品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但是译者在翻译中不可能完全做到绝对的等同。在“交际翻译”中,译者的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应该尽力追求接近原文,尽力翻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或语境义,使译文的效果不减,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风采。学者原虹(2003)认为,译者要能够准确地辨认并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然后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如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这部分文化信息。而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其中,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如“the old Dragon”应译为“魔王”。因为“龙”这个意象在东方文化中是权力、高贵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却是凶险、邪恶的象征。

4.注解译法

除了上述几种翻译方法之外,译者还可以采用注解的方式对某些难以理解或阐述清楚的部分进行补充说明,尤其是易影响原文风格与完整性的部分。同时,注解的方式不唯一,既可以加以括号阐释,亦可使用“i.e.”等多种方式进行注解。

六、结语

“褒贬同词”现象因其承载的浓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内涵、引申义、丰富的感情色彩等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译者对此未能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未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常常予以模糊化处理,极容易造成有失偏颇等的翻译失误,这是在翻译以及跨文化交际场合所不能容忍的。同时,除了清晰地、系统性地认识到该现象之外,还应了解其误译现象及其成因,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用恰当的翻译方式灵活处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感受不同文化中的精妙之处。

同时,在新媒体时代下,机器辅助翻译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以及广泛使用。其中出现的问题也不乏“褒贬同词”现象的误译。由于机器翻译无法理解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复杂的感情色彩集中于一个词中,褒贬等感情色彩以及文化内涵的错误倾向则会非常明显。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对误译现象进行核查与修改。但是不能忽视人工智能以及机器翻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利用好它带来的优势,结合译者的长处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最后,“褒贬同词”现象的成因更是人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可以说是研究透彻该现象的基础,找到语言现象中的内在规律及其特征也极其重要。对于该现象的成因众说纷纭,有语境蕴含论以及词的理性意义的附加(马彪,冯莉,2010)等,仍需要人们继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褒义译者译文
英语委婉语定义的局限与演变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点”的觉醒
说句好话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