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的重要性
2022-11-19文/王静
文/王 静
引言
流行于国外幼教领域的区域活动,被引入中国幼儿教育以来,作为一件“舶来品”深受广大教师与幼儿的欢迎。区域活动遵循了幼儿热爱自由的天性,让其在活动中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让学习成了一种游戏、一项娱乐,而不是一种工作、一项任务。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
幼儿园教学中区域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区域活动采取的是幼儿个别活动与小组活动的方式,强调幼儿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操作,让幼儿在和同伴、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进而学会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幼儿区域活动主要包括益智科学、美工、图书语言、建构、角色表演等几大类,有效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学习、认知与社会性发展,还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独有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就是十二个字‘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区域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二、区域活动教师指导应遵循的原则
幼儿园区域活动主要培养的是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指导也需以此为前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应遵循“三适”原则,即适时性、适当性、适度性,具体如下所述。
第一,适时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介入幼儿区域活动提供指导时应适时,只有在幼儿的确需要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介入,才能保证指导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区域活动开展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介入;可以在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减退时适时介入;可以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发生冲突矛盾时介入,等等。基于适时性原则的教师介入指导要以不影响幼儿的自主性为前提,这十分考验教师对时机的把握能力[2]。
第二,适当性原则指的是教师介入幼儿区域活动时所采取的方法要适当。教师常用的方法有一般性提问、引导性帮助、观察交流等。适当的指导需基于幼儿区域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的保持,目的是指导幼儿更好地完成区域活动项目,但是要避免过度指导,使幼儿产生依赖感。
第三,适度性原则指的是教师介入幼儿区域活动的限度。适度介入是指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幼儿,既不影响幼儿的自主活动,又能解决幼儿遇到的问题。观察是教师适度介入引导的基础,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自主选择介入或不介入。介入的方式可以选择语言启发或动手帮助。介入指导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包括“量”的适度与“质”的适度,既不能频繁介入指导,又不能完全放手。
三、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教师指导
(一)提高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
教师是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主体,也就是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直接决定着指导的有效性。所以,在区域活动开展前,教师需着重提升自身的区域活动指导能力[3]。首先,教师要增强观察力和感知力,这是教师介入区域活动的基本能力。在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时,教师要实时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感知其神态、心理变化并做出判断,即幼儿是否遇到问题难以处理,是否需要教师指导。其次,教师要提升区域活动指导水平,及介入指导后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对幼儿进行指导。在指导中,教师需依照幼儿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及活动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最后,教师要培养活动后反思的能力,即应通过区域活动后的不断反思、经验归纳,来提高专业化水平。
(二)创设良好的区域活动情境
环境作为“第三教师”对幼儿的发展尤为重要,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或前期经验的铺垫,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学习途径,教师应创设一个轻松、自由、开放、多个领域全面覆盖的丰富的环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自主选择区角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通过与同伴的实际操作、共同商讨、相互交往,获得学习与情感体验。
(三)提供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幼儿就是在不断操作、探索材料中累积经验、获取知识,从而获得各方面发展的。由此可见,游戏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幼儿活动、学习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核心保障。因此,教师在区域中投放材料时应多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并不是材料投放得越多越好、越精美越好,而是既要体现它的教育价值,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在区域内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合理投放游戏材料呢?首先,材料的提供要满足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提供的材料如果过于单一、不丰富,不易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容易阻碍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教师在区域材料难易程度的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既要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超前于幼儿现有的水平,正所谓“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其次,就是材料的层次性。一个班有三十几名幼儿,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能力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比如,在同一个活动区中提供的材料可以有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对于不同能力的幼儿,教师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区域活动材料不能一成不变,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断地进行调整。如果一个班级里区域材料一直都不更新调整,幼儿在操作一段时间,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后,将会对其失去兴趣,这对幼儿的发展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教师只有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断地调整、更新材料,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指导选择最优的活动区域
在开展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应先观察各个区域的活动人数。某个活动如果进行的人数较多,而有些幼儿又渴望参与时,教师可以采取与幼儿协商的形式,请幼儿更换活动区域。这能避免浪费时间,提高活动效率。幼儿园里一般都设置有多个活动区域,教师应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的意愿参与活动,鼓励幼儿多尝试不同类型的区域活动,通过不同的尝试,培养、锻炼幼儿不同的能力。区域活动的这一特点使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成本”降至最低,推动了区域活动在幼儿群体中的开展。
四、区域活动开展中的教师有效性指导
(一)活动难以进行时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会遇上各种难题。这时,有的幼儿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想办法解决,有的幼儿会向同伴寻求帮助,合作解决,也有的幼儿会向教师寻求帮助。无论何种情况,教师都要主动帮助,在方法上予以指导,在心理上予以鼓励,帮助幼儿完成区域活动,实现活动目标。如在进行“钓鱼”区域活动时,有的幼儿一时没有掌握活动要领,想要放弃,丽丽就是其中的一员。教师看到后,主动上前进行示范。耐心指导活动的关键是“钩子”要恰到好处地对准“鱼嘴”。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丽丽掌握了活动要领,高兴地玩耍起来。
(二)活动引发矛盾时
根据幼儿的成长规律,这一时期,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的高度集中阶段,缺乏集体观念,因此,常常出现争执和矛盾。教师也会听到幼儿的各种“告状”。不过,矛盾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影响,如果妥善处理,则既能促进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又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幼儿的社会能力得到锻炼。所以,当幼儿发生矛盾时,幼儿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化解矛盾,促使活动顺利开展。如在进行“我是小老师”活动时,幼儿都渴望体验一把“当老师”的感觉,都争着当老师,不免产生矛盾,几位幼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甚至推搡起来。这时,教师需要适时介入引导,给幼儿制定活动规则,并结合生活经验让幼儿感受到规则的必要性,之后再指导幼儿一个个轮流着来,有序地开展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学会自律和遵守规则。
(三)幼儿需要帮助时
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但是,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遇到各种困难,需要教师提供帮助。在幼儿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教师应注意多给予其方法、思路的帮助,而不是随意简单的过程指导,要避免“蜻蜓点水式”的直接干预、“贤惠能干式”的大包大揽及“心不在焉式”的随意指导。教师要鼓励幼儿互助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一起探索,着力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幼儿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幼儿都有其特质。在区域活动中,有的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幼儿的思考能力强,但也有幼儿不知如何下手,显得十分茫然。所以,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个性特征来对幼儿区域活动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幼儿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扮演旁观者和欣赏者的角色,适当给予幼儿鼓励和表扬;对于动手能力一般的幼儿,教师可在其遇到困难或主动寻求帮助时,为其提供语言上的启发指引;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动手示范帮助幼儿逐步熟悉、熟练。可以说,基于幼儿差异的针对性指导是保证教师指导有效性的关键一环。
(五)指导用好“碎片”时间开展区域活动
在幼儿园内,幼儿的活动类别、活动项目以群体性为主,这造成一个弊端就是在活动中幼儿轮换周期长,间歇时间浪费,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活动开展的过渡环节、课间、就餐前后,因地制宜地选择区域活动,丰富幼儿园区生活。在场地大、人数少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过家家角色游戏”等大运动量的区域活动,锻炼幼儿的相互配合及表演能力;在场地较小、人数较多时,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绘画类”“益智类”等活动;在分组喝水、吃饭前等过渡环节中,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易于收搭整理的区域活动,如“玩具总动员”“翻绳”等,让幼儿觉得园区生活丰富多彩、充实有趣。由于区域活动的穿插、衔接,幼儿的各个活动环节顺畅自然、紧凑有趣。
五、区域活动开展后的教师有效性指导
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可以在活动后的点评分享环节体现,这个环节对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十分重要。点评的目的不仅是评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还要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教师应肯定幼儿在活动中展现出的优良品质,让幼儿体验被认可和成功的喜悦。有效性指导的适当点评有助于提高区域活动水平和质量,促进幼儿在点评中更好发展。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及时予以点评和开展分享环节,是区域活动后的点睛之笔。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重点对幼儿在活动全过程的表现进行总结、点评,要以鼓励为主,激励幼儿大胆参与、积极合作,帮助幼儿整理已经获得的不完整的经验,丰富幼儿知识,引导幼儿讨论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经验,分享成功的喜悦,调动幼儿在下次活动中的积极性。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予以指导,同时还可以创新互助评价、小组互评等形式,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结语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应努力为幼儿优化教育环境,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指导的有效性,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