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三问”靶向教学下的语文“任务情境教学五问”
2022-11-19余荣宗冯碧凤
文/余荣宗 冯碧凤
引言
减负增效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面对的重大课题,让教育回归本真,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2019年底,高考评价体系出台,提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命题理念。在此背景下,我校正在进行中的省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学科教学改革和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校的建设,更加明确了方向,“四不三问”靶向教学是我校学科改革具体行为的高度提炼。
“四不三问”靶向教学是指在高考评价体系视阈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教师充分考虑现实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课程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四不”具体表述,即不要让“敬业”遮蔽“专业”,不要让“进度”遮蔽“实效”,不要让“外显”遮蔽“内敛”,不要让“应试”遮蔽“兴趣”。“三问”即教师的课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了吗?教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切合学生实际了吗?教师切合学生实际的课学生学进去了吗?
我校是第一批省级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第二批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建设学校。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基地建设项目,辐射初中义务教育教改项目,形成初中、高中“六年一盘棋”的整体布局,统领学校“四不三问”学科教学改革项目,实现教与学“四个转型”(由“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型,由“冒进教学”向“靶向教学”转型,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型,由“机械应试”向“深度学习” 转型),形成体现校本特色、具有推广价值的靶向教学指导理论体系。课题从“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维度,探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视阈下“四不三问”靶向教学的高效途径。
课题基于落深、落细、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现实需要,立足高中各学科教学实践,开展“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学科教学与评价转型研究与实践。以下为“四不三问”靶向教学在语文学科的具体教学实践。
情境是当下教学方式变革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词,2020年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高考命题以“情境”作为考查的载体。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1]。推行情境化教学,构建“以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趋势。
如何从传统“问题回答式”教学转变为“任务情境式”教学,采用何种策略,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与路径,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在进行任务情境教学时,须谨记“五问”。
一问:你创设的任务情境符合学科特质吗?
教师创设阅读学习情境,要紧扣语文学科特质,学科认知情境需要指向语文学科内核的学习。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归园田居》诗词时,如果用古典音乐、国画来营造诗人所向往的美好田园生活的“氛围”,是可以的,但如让学生依据古诗词的意象、诗歌的场景来进行“归园田居山水画”的创作,且安排学生做一份有关如何设计田园生活的方案,则背离了语文学科的特质。学习诗歌体裁,应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意境、韵律等方面进行鉴赏,如此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吕新平老师,在教授《昆明的雨》时设计了两个情境任务[2]。
任务一:如果教材编者有奖征集课文插图,需要同学们给《昆明的雨》另配一幅插图,你会选择文中的哪些景物,为什么?
任务二:如果要给这幅插图配上恰当的文字(可自创或筛选文中的句子),就像《昆明的雨》开头那样,形成一幅有意味的图画,你会配上哪些文字?
这两个情境任务的设置都符合《昆明的雨》作为散文的文体特征和散文鉴赏的规律,第一个情境指向文本的词句,学生需结合文本的相关语句品析,如此才能阐明选择理由,很好地培养自主品析语言的能力。第二个情境任务考查学生对文章“意味”的把握,学生必须借鉴文本的语言风格和特点,在完成此项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情感的感悟。吕新平老师在设计任务情境时做到了真正尊重学科特质,使阅读学习情境依托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建立联系,如此,学生才有可能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有效对话[3]。
二问:你创设的任务情境立足学生学情、贴近真实生活吗?
教师设计的情境任务,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也不宜设置唯一的思维轨道。这是设计学习情境任务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当然,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是贴近生活的,要与学生能够感知到的时代、社会对接。教师只有创设真正贴近学生知识基础、认知基础的情境,才能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联。
有些教师在设计情境任务时以为任务越难越好、越复杂越好,完全不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如给高二学生设计这样的情境任务:“写一篇谈文学阅读重要性的演讲稿”“写一封信给高一的表弟,指导他如何进行‘3+1+2’的选课”——不能说这些任务没有必要,但对于目前的高二或高三学生而言,这些情境任务虽然很贴近学生的实际,但也脱离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3+1+2”是新高考模式,“如何科学选课进行合理生涯规划指导”,对于当下的教师也罢,学生也罢,都还是处于一个探索和实践阶段,对于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而言,还是不甚清楚,而任务是让仅大一岁的表哥来为表弟进行“专家指导”,显然,写这个“指导书”,学生只能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或者胡乱说一通,不能说透、说深。情境与任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好是经历过的,或者是可能经历的;任务是有必要的,或者是通过任务能实现的,不但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而且给出的情境有助于他们思考。[4]
三问:你创设的任务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吗?
当下我们的文学阅读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处境,文学阅读本应给学生愉悦的体验,现在却令学生厌烦。如何搭建阅读的桥梁,让学生走入作者的世界,情境任务式教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名著《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如何有效开展,各路名师各出“绝招”。疫情期间,深圳市何泗忠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何泗忠老师结合疫情防控社会热点,巧妙设置情境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和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占据了不小的篇幅,小说第38 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49 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第53 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就有对贾府饮食文化的详细描写,针对这些,何泗忠团队设置了以下作业(摘选部分)。
任务一:假如贾宝玉患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了五个人,最有可能被传染的五个人会是谁?请按传染的先后顺序列出这五个人,并说明理由。
任务二:为了阻击这场疫情,贾府成立应对新型冠状病毒五人领导小组,组长会是谁,为什么选他(她)?成员有哪些,为什么让他们担任成员,请说出理由?领导小组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任务三:为跟踪此次疫情,《大观园报》报社派出一名记者专门采访报道。请问:(1)谁有资格担任《大观园报》报社社长?并说出理由。(2)派出的记者会是谁?为什么是他(她)?(3)以大观园记者的身份,写一则报道此次疫情的简短新闻,不超过300 字。
这种任务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发现的快乐,丰富学习体验。学生必须研读文本才能完成相关情境任务,基于对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的了解,一方面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依据《红楼梦》多处应对传染病措施的描写,深入分析“贾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零号病患”和传播途径,并为贾府组建“抗疫领导小组”,设计应对措施。学生各种别出心裁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
四问:你创设的任务情境对学生有挑战性吗?有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吗?
所谓有挑战性,就是既不要让学生学起来太困难,又不要让他们学得太轻松,而是让他们跳起来摸得着、够得到,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多、更高、更深的收获。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这种挑战性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发展区”,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品格,也能真正让学生获得成长的成就感。而要想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任务,教师就要找准并发展学生在其相应阶段最需要成长的地方。浙江省教坛新秀李莉老师在杭州长征中学执教《故都的秋》时创设的学习任务情境就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学校文学社近期策划一期有关“秋”的经典诗文推荐活动。
任务一:你认为郁达夫《故都的秋》应该放入“颂秋”版块还是“悲秋”版块,为什么?
任务二:探究郁达夫独特秋味的成因。
任务三:郁达夫笔下的秋和中国文人笔下的秋有何异同?
任务四:学校文学社决定推送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请你为其写一段话作为推荐词。
以上四个学习任务的设计,把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直指文本内核,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归文本,研读文本,就可以完成任务。这样,文本的阅读、知识的学习、听说读写等训练,都融合在一个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在学习情境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反思和建构,促使真实学习的发生。
五问:你创设的任务情境有融入必修知识吗?它使知识结构化、条件化、情境化了吗?
情境不能停留于只是换一种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应带领学生在任务情境中学到知识,且对知识要融会贯通。河南省固始县李玉雪老师在执教《将进酒》时设计了丰富的情境化学习任务,可谓匠心独运。
李白为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成绩优异,擅长创作。
任务一:李白即将参加学校举办的诗词朗诵比赛,作为他的同学,请你帮助李白写一段自我介绍词。
任务二:李白打算朗诵自创作品《将进酒》,由于他口音重,诗中部分字音拿不准,请你帮他校准字音。
任务三:时间匆匆而逝,今天就是李白比赛的日子,如果你是评委,你该如何评价?
任务四:李白同学的原创作品《将进酒》非常优秀,学校打算让他投稿到《语文报》。报刊编辑问李白:“你的《将进酒》主要内容是什么?情感脉络怎样?是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的?”李白该怎样回答。
任务五:同学们拜读了李白的《将进酒》,不免好奇为什么李白同学的诗中会提到上届师兄曹植?
此任务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紧密结合,围绕学生诗词自读能力的培养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任务之间环环相扣,学生代入角色,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既能与已有的认知进行衔接,又能运用已学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学生围绕任务活动,一步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在特定情境中的思考、表达和交流更具对象意识和真实感,更易深入文本体验情感。
结语
要想让任务情境创设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每位语文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自觉树立情境意识,精心设计一些新颖生动又具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任务,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知识与生活碰撞生成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实践探索中变得更加开放,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