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理论视角下《经济学人》新闻标题汉译技巧探究
2022-11-19李梦
李 梦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4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人对双语新闻的阅读需求也不断增加,《经济学人》《时代周刊》《大西洋月刊》等老牌英文杂志近年来愈发受到追捧。作为其中的佼佼者,《经济学人》杂志板块众多,内容丰富,涵盖财经、政治、科技等数个主题,报道评论严肃而又不失诙谐,国内相关双语阅读软件纷杂多样、公众号层出不穷。
经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多数软件与公众号所提供的中文译文以直译为主,虽然保持了原文风格特点,但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接收越来越“快餐化”,新闻正逐步步入“读题时代”,新闻标题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篇新闻的阅读量。报刊翻译也不同于单纯的文字翻译,后者侧重忠实于原文,而报刊翻译不得不注重传播效果[1]。在这一前提下,可可英语App中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颇为精妙的中译本在一众软件与公众号中脱颖而出。因此,文章将基于变译理论,以可可英语App中的译本为例,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总结《经济学人》新闻标题的汉译技巧。
二、变译理论概述
变译与全译是以对原作内容与形式完整性的保留程度为标准而划分开来的一对翻译范畴,全译力求两全原作的内容与形式,而变译则是对原作进行取舍或改造,力求达到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2],与新闻翻译的原则标准不谋而合,因此笔者将变译理论作为文章的理论基础。
(一)变译理论的演进
我国的变译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著名的翻译学家鸠摩罗什曾提出“当增则增,当削则削,以达其要旨为归”的翻译观念[3],自此我国对变译的研究从未中断,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1951年张中岳提出的“翻译自然科学可以改动原文”无一不是对变译观的肯定与实践,但变译理论的正式提出与确立则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
1995年黄忠廉于第五次全国科技翻译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对外国文献的翻译,全译已然不能满足需求,要对原文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部分改变,采用摘译、编译、综述等方法快速且准确地引入科技信息知识[4]。1997年黄忠廉基于增、减、拆等各类微观翻译技巧,从宏观角度总结出与全译这一翻译正体相对的翻译概念——翻译变体(变译),指出翻译变体(变译)是对国外信息的形式采用扩充、取舍、浓缩等方法传达信息的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的一种宏观方法[5],并对其基本原则与方法进行了厘定。其后几年,黄忠廉又对变译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改进,将定义中的“传达”改为“摄取”[6],强调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将“参考译”简称为“参译”[7],进一步规范术语体系;基于翻译实践,增加了一种的变通手段“仿”,扩充理论体系[8]。至此,变译理论最终得以确立,并逐渐为译界所认可,其实践类别和应用领域也逐渐多样化。其中,郭继荣还特别指出,摘译等变译方法最适用于新闻题材的翻译,译者须要对原文的形式、内容进行必要删减与改动以突出新闻的“新”和“趣”[9]。由此文章将首先概述变译理论的核心内容,接着结合《经济学人》新闻标题的特点在变译理论的视角下探究新闻标题的汉译技巧。
(二)变译理论的核心内容
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10]。其本质是变通加翻译,核心在于一个“变”字,包括八种变通手段,十二种变译方法。
八种变通手段分别为增、减、编、述、缩、并、改、仿。其中增是指通过阐、评、写等方式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减是指删减对读者来讲的非必要信息;编是指对原作内容进行条理化编辑,对原作结构进行优化;述是指舍形取义,用译语将原文内容进行转述或复述;缩是指用精练的语言对原作内容进行浓缩;并是指对原作顺序进行调整,合合并同类项;改是指更改原作的内容或形式乃至于风格;指仿照原作或译语作品的内容或形式进行译语创作的行为。这八种变通手段组织成十二变译方法: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和仿译。增对应阐译、译评、译写;减和并对应摘译;编对应编译;述对应综述、译述和述评;缩对应缩译;改对应改译;仿对应仿译;参译是全译与几种变译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经济学人》新闻标题的特点
首先从构成上来讲,《经济学人》杂志的新闻标题结构非常统一,均是由引题和主题两个部分组成,主题是其主要的部分,用以说明新闻中重要的事实和思想,引题用来引入主题,与主题相辅相成。
例如,其中一篇报道微软的新闻以“The method in Microsoft's merger madness”为主题,表明其新闻内容围绕微软的收购行为展开,以“Don't be fooled by randomness”为引题,点明微软热衷于收购的这一行为看似任性,实则背后大有奥秘。
经分析可以发现,不同于中文新闻对虚题要与实题相结合的这一要求,《经济学人》的新闻标题有时只有虚题,标题也不涉及具体的人物、事件等,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很难从标题中得知新闻的具体内容。
从用词上来讲,相较于中文新闻标题的全面性,《经济学人》更倾向于精炼性,同时其名词的使用频率极高。比如,“Free exchange Radiant energy”这篇新闻分析了经济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其仅以两个名词短语作为标题,其中“Free exchange”用以交代新闻背景:在一个自由贸易、各国往来密切的世界中;“Radiant energy”点明在此背景下经济对世界发展的影响程度:经济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其影响呈辐射状,范围广、程度深。
从句式上来讲,多为陈述句式,以去年五月份其Business板块为例,六篇新闻中其标题中的主题部分仅一篇为疑问句式,而引题部分则均为陈述句式。
从修辞上来讲,《经济学人》新闻标题所蕴含的修辞手段丰富多样。例如,其文艺板块一篇报道熏肉店的新闻以“World in a dish—Closer to the bone”为标题,其主题句“Closer to the bone”中的“bone”一词运用双关的修辞,即指骨头,表明该店的主营菜品,又指本质,指明该店的经营理念。又如,一篇报道动物表演的新闻以“Interspecies relations Creature discomforts”为标题,引题与主题均由两个词汇构成,且运用尾韵的修辞,最后一个词汇均以字母s结尾,句式工整,朗朗上口。
总结来看,《经济学人》中的新闻标题用词精炼,句式单调,修辞丰富,有时需要通读全文才能理解标题深意。
四、变译理论视角下《经济学人》新闻标题汉译技巧
段业辉指出一则好的新闻标题必须具备下列语言条件:第一,词语选用精当;第二,句式安排合理;第三,修辞手法得体[10]。因此,译者可基于变译理论,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灵活应用翻译技巧,从词汇、句式、修辞等层面对文本做出调整。
(一)词汇层面:删繁就简,补充关键
新闻表达在满足凝练简洁特点的同时,也应能够充分概括全文观点,因此,当原文标题缺少关键内容时,译者需采取增的手段对其进行补充。而《经济学人》的标题因其为复式题,某些情况下,全译可能会导致标题繁复,此时,译者可根据新闻内容进行取舍,采取减的手段,删去不必要的词汇。
例如,一篇标题为“Electric cars Pump up the voltage!”的新闻,其主要报道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增大驱动系统的电压,以便节省充电时间,增加行驶里程。若将“Pump up the voltage!”直译为“加大电压!”,则会令标题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因为无论是读者还是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往往是效用而非具体的技术。可可英语将其译为:“电动汽车——升级了,升级了!”着眼新闻宏观的主题思想,删去了“电压”这一细节性词汇,增译“升级”这一关键信息,不仅能够切合读者心理,相比直译译文也更能概括新闻主体内容。
(二)句式层面:转换句式,设置悬念
前文提到,过多的陈述句式已经不能很好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译者可采取改的手段,根据文意适当地更改句式,将陈述句转化为问句,以设置悬念,激起读者一览究竟的好奇之心。
例如,《经济学人》于今年二月份发布的一篇关于华尔街银行现状的新闻,其标题“Wall Street's banks Topsy turvy”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华尔街银行现状惨淡。如此一来,读者可能就会失去了点开新闻、仔细阅读的兴趣,可可英语App将其译为:“银行现在盆满钵满?”以问句为标题,会在潜意识中引发读者对该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激发其阅览新闻、验证猜想的好奇。
(三)修辞层面:适当转变词汇,保持语体风格
前文提到,《经济学人》新闻标题所蕴含的修辞手段丰富多样。刘金龙指出,一个好的新闻标题,须在具备信息传递功能的同时具备美学欣赏价值[11]。因此,译者应尽力保留原有标题的修辞形式与语体风格,当直译无法满足该需求时,可基于变译策略,适当转变词汇。
例如,以“World in a dish—Closer to the bone”为标题的这一新闻运用语意双关的修辞,用“Closer to the bone”既指其主营菜品熏肉靠近骨头,又指该店的经营理念是靠近本质,追求自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体系差异明显,译者只能择一而译,如此一来,势必会丢失一份趣味。可可英语App另辟蹊径,将该标题译为“食界——靠近本质”,将引题“World in a dish”(食物的世界)缩译为“食界”,运用谐音双关,既保留了“世界”的读音与语义,又点明了该篇新闻的主题与食物有关,同时还保留了原文标题的双关修辞,用引题弥补了主题部分丢失的趣味性。
(四)整体效果层面:综合整体,大胆创译
当对词汇、句式某一层面进行调整之后的译文依然不能够精准传达文意时,就要从整体效果的层面出发,综合多种变译手段,结合全文内容对原新闻标题进行大胆创译。
例如,其中一篇分析视频软件Cameo盈利原理的新闻:Platform economics The price of fame,通过其标题读者只能了解到该篇新闻内容大概是在讲基于名气价值的平台经济,但新闻分析的对象是什么,读者并不能从标题中了解到,同时过于严肃的语气还可能会令读者丧失阅读兴趣。可可英语App将其创译为:“小红书升级版App”,首先用小红书App这一款在中国知名度非常高的视频软件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点明该篇新闻是以视频App为分析题材;在小红书App中,每个人都可以在规则下随意上传视频,利用流量赚取利润。而该篇新闻介绍的Cameo App则是用户向名人发出邀请,定制视频,名人利用其名气赚取利润,因此,可可英语App用“升级版”表明该篇新闻分析的视频App类似小红书,却又有其独特优势,在进一步引发读者兴趣的同时精确阐明文本含义。
五、结语
由于新闻标题承担着总括全文、吸引读者的任务,而《经济学人》杂志中的新闻标题往往语言精炼、修辞丰富、注重评价,有时需要通读全文才能理解标题深意,因此,译者可以基于变译理论,灵活应用翻译技巧,根据新闻内容,在词汇层面进行取舍,补充关键信息,删减非必要词汇;在句式层面,适当转换句式,设置悬念,激起读者一览究竟的好奇之心;在修辞层面,适当转变词汇,保持语体风格;在整体效果层面,综合多种变译手段,大胆创译,以更好地传达文意,吸引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