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大肠杆菌腹泻疾病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2022-11-19白兆东
白兆东
(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畜牧兽医站,青海 门源 810300)
0 引言
腹泻是一种犊牛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且根据不同犊牛体质状况、机体免疫力等条件呈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表现。其中大肠杆菌作为一种常见致病菌,成为犊牛患腹泻疾病的主要感染源,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脱水、酸中毒等,且伴随规模化养殖程度的提升,其发病率呈现出日渐增加趋势。基于此,如何有效落实犊牛大肠杆菌腹泻疾病的防治措施,成为当前养殖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1.1 流行病学
1.1.1 病原体
犊牛大肠杆菌腹泻病以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病原体,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可能产生1种革兰氏阴性菌或1~2种肠毒素。通常致病性大肠杆菌与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形态上无显著特征以便区分,其主要差异在于抗原结构不同,被划分为菌体、表面、鞭毛三种抗原类型,菌体规格适中、两端钝圆,无芽孢,通常无荚膜,可运动,革兰氏染色镜检呈阴性,属兼性厌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居于中等,通常在50℃温度环境下停留60min左右即可被杀死,在60℃环境下加热20min左右可被杀死,在自然界中存活周期短至数周、长达数月,在低温粪便中存活时间相对延长,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常用消毒药即可将其消灭。
1.1.2 流行特征
大肠杆菌性腹泻病以未吃足初乳的7日龄内犊牛作为主要易感群,通常大于2周龄犊牛不易感染疾病,多发于冬季舍饲期,呈现出地方性、季节性流行规律,较少见于放牧季节。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范围较广,以带病毒乳汁、排泄物及污水等作为主要传播渠道,进入新生犊牛消化道、胃肠道内迅速繁殖,多见于体质虚弱、机体抵抗力低下、消化功能不良的犊牛,发病速度快、感染率较高。此外,当孕期母牛摄入营养不均衡、运动量不足、养殖环境脏乱差或外部气候环境突变等情况,均易增加新生犊牛感染大肠杆菌疾病的概率。
1.2 临床症状表现
1.2.1 败血型
该病型由能够引起菌血症的大肠杆菌作为病原体,病牛呈现出典型的败血症症状,或有感染、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表现。该疾病的潜伏期在3d以内,多见于产后1~3d的新生犊牛,病原体经由犊牛的消化系统进入血液中,病牛临床表现为急性症状,以腹泻为主,粪样质地呈汤状、淡灰白色,病牛精神沉郁、四肢无力,体温升高至40℃以上,久卧不立,未能吃足或停止进食初乳,常在发病后的24h内死亡。
1.2.2 中毒型
该病型的致病原因主要为病原菌进入犊牛小肠内,在短时间内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又称为肠毒性腹泻。急性病例通常在病发的24h内死亡,无明显症状;病程较长的病例呈现出神经症状,临床表现为躁动不安、精神兴奋,转为沉郁、久卧、昏迷,最终死亡。
1.2.3 肠炎型
该病型又称为犊牛白痢病,多见于未哺初乳的7d内犊牛。病牛在患病初期以腹泻为典型症状,排出粥样粪便、呈淡黄色,有明显恶臭气味;伴随病程延长,粪便转为水样、呈淡灰白色,混有血丝或血样黏膜,可见明显气泡;病情严重者久卧不起,机体消瘦、衰弱,呈现出脱水症状,可视黏膜苍白、眼周塌陷,个别病例出现关节炎症状,常因继发肺炎等疾病死亡;部分自愈病例在康复后生长发育明显迟缓,机体发育不良、生产价值下降。
2 疾病发生原因
2.1 饲养环境条件差
当前规模化养殖技术已实现全面推广,但仍有部分养殖场未能适应现代养殖管理与技术要求建立科学饲养管理体系,未能做好养殖场内围栏、墙地面、食槽、饮水器的全面消毒,导致饲养环境卫生状况差,大肠杆菌在短时间内大量、迅速繁殖,增加犊牛感染概率。同时,由于大肠杆菌可能以脐带、肠道作为传播渠道,新生犊牛的机体抵抗力、免疫力较差,加之未落实产房的全面消毒,在母牛生产环节未做好脐带、手术用具的清洁及消毒处理,进一步增加大肠杆菌的传播概率,并且犊牛通常在染病3d内即可呈现出典型症状。
2.2 饲养管理不科学
由于新生犊牛的瘤胃、网胃、瓣胃消化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初乳成为犊牛赖以消化利用、提高免疫力的唯一食物资源,倘若新生犊牛未吃足初乳,易导致犊牛机体免疫力下降,因未能摄入足量免疫球蛋白,导致体内大肠杆菌大量繁衍,增加犊牛患大肠杆菌性疾病的概率。同时,妊娠期母牛倘若产前、产后缺乏充足营养供给、运动量不足,均易影响到其分泌乳汁中的营养成分含量,降低后代哺乳犊牛的机体抵抗力,加之犊牛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配比失衡,或突然更换饲料等,均易增加大肠杆菌型腹泻疾病的发病概率。
3 犊牛腹泻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健全免疫接种机制
在规模化养殖模式下,养殖场应结合当地疾病流行趋势,取大肠杆菌血清型菌体制成灭活疫苗,对妊娠期母牛进行全群接种,在增强母牛机体免疫力的同时,使初乳中含有高价抗体,当新生犊牛食入初乳后即可获得免疫抗体,借此有效提高犊牛的机体抗病力,预防大肠杆菌型腹泻疾病的发生。对于多发大肠杆菌病的养殖场,应取20mg母牛血清对新生犊牛进行皮下注射,搭配0.2g链霉素、黄霉素进行口服给药,连用3d左右,有效增强犊牛机体抗病力。
3.1.2 加强母牛饲养管理
针对妊娠期母牛采取全程科学饲养管理特征,保证日粮营养均衡、配比科学,对于妊娠后期母牛,应在饲料中增加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添加量;对于临产前母牛,可补喂适量胡萝卜、骨粉、草料等,在饲料中添加足量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在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时段,应适当补充青贮饲料。在饲养环境管理上,确保落实牛舍的环境卫生、消毒、通风管理,保持产房内的宽敞、干燥与清洁,将污物及时清运,并且每日利用清水清洗地面,每周至少1次对地面、食槽、饮水器等进行清洗和消毒;在母牛临产前,选用温肥皂水清理乳房周围,配合淡盐水洗净、擦干皮肤表面,保持清洁卫生状态,并选取20ml亚硒酸钠注射液、25000单位维生素A、2500单位维生素D注射液对母牛进行肌肉注射,用于增强母牛体质。为防止母牛患酮血病,还可在精料中加入2%碳酸氢钠与硒酸钠,并于产前数日起在饲料中添加200g红糖,促进母牛分泌乳汁,满足犊牛初乳需求量。
3.1.3 落实犊牛科学护理
鉴于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多以哺乳期犊牛为易感群,在此时段犊牛尚未建立完善的机体免疫机制,诸如营养供给不及时、饲养管理环境差等因素均易诱发该疾病,影响犊牛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增加犊牛病死率,为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务必落实严格的预防养护机制。在新生犊牛断脐环节,应靠近腹部连接部位的5cm处将脐带切断,将脐带置于在10%碘液中浸泡1min以上,在接产过程中对母牛外阴部位、助产人员手臂等均选用来苏尔溶液进行清洁消毒,并做好脐带周围的清理与消毒处理,选用2%火碱进行犊牛床的冲洗,定时更换潮湿、被污染褥草。对于新生犊牛应确保在产后30min内喂足初乳,坚持定时、定量原则进行乳汁哺喂,严格控制好乳汁的温度、清洁度与品质,例如将初乳温度控制在37℃左右、饲喂量控制在2kg左右,保障增强犊牛的机体抵抗力;此外,还可选取5ml亚硒酸钠注射液、2500单位维生素A、2500单位维生素D注射液对新生犊牛进行肌肉注射,起到补液解毒、抑菌强心作用。在犊牛饲养管理环节,日常确保犊牛舍内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做好保暖、防寒与防风处理,将舍内温度控制在10~25℃范围内,并将粪便、尿液及时清运与无害化处理,还可在饮水中加入0.01%高锰酸钾溶液,严紧饲喂变质奶或饲料,阻断病原菌的传播渠道。
3.2 治疗要点
3.2.1 口服用药
当犊牛出现腹泻症状后,可先对病牛进行药敏试验,取硫酸新霉素或土霉素一类抗生素药物,按30~50mg/kg供病牛进行每日2次口服,用于抑制、分离出体内的大肠杆菌血清,同时搭配3~6g小苏打水进行灌服,或选取10~30mg碳酸氢钠注射液进行每日2次以上肌肉注射,连用3~5d,即可有效减轻犊牛临床症状;或取0.5%高锰酸钾水溶液对病牛进行每日2~3次灌服,起到消炎、杀菌作用;或按每千克体重选取5~10mg呋喃唑酮片进行口服用药,连用3~5d,用于缓解犊牛痢疾症状;或选取10~20磺胺脒片进行每日2~3次口服用药,连用3~5d,能够有效治疗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疾病。对于持续性下痢的病牛,可按每千克体重选用5~10g次硝酸铋进行内服,起到止泻作用;或选取10~20g活性炭供病牛内服,减轻病牛下痢症状。为保护犊牛胃肠道黏膜,可选取适量鞣酸蛋白供病牛进行口服,连用3~5d,用于毒素吸收量、降低犊牛病死率;或取0.06g/kg复方磺胺甲恶唑片,乳酸菌素、食母生各6片,混合后供病牛进行每日2次内服,连用2~3d即可收获明显治疗效果,促进犊牛恢复胃肠道机能;或选取8片促菌生与乳酶生混合,对病牛进行每日2次内服,连用2d左右即可收获明显疗效,促进病牛肠道内菌群恢复正常微生态平衡,起到良好抗菌效果。
在补液疗法应用上,当病牛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恢复食欲后,可在应用抗生素疗法的基础上,取20g鱼石脂、2g乳酸兑水100ml,将制成的鱼石脂乳酸溶液量取5ml左右对病牛进行每日2~3次灌服,起到抑菌消毒、调节肠胃机能作用。为防止病牛因持续性腹泻产生脱水症状,需选取5%葡萄糖生理盐水与适量碳酸氢钠混合后对病牛进行灌服,用于避免犊牛因腹泻产生酸中毒症状;或选取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各2g,与15~25g葡萄糖粉混合后兑温水1000ml,混合均匀后对犊牛进行口服,起到补充液盐、促进食欲恢复的作用。此外,还可选取5g黄芪多糖、3g银黄可溶性粉剂,自新生犊牛出生之日起每日1次随奶投服,连用7d左右,可使处于低风险区域的犊牛腹泻发生率降低15%以上,使位于疾病高发区域的犊牛发病率降低35%,用于降低犊牛患腹泻概率、增强新生犊牛的机体免疫力。
3.2.2 注射疗法
在应用抗生素疗法时,取1~1.5mg/kg庆大霉素注射液对病牛进行每日2次肌肉注射;或取10mg链霉素注射液对病牛进行每日2次肌肉注射,结合实际病情进行用药时长的调整,通常可使临床治愈率超过85%;或量取10酮血病,还可在精料中加入2%碳酸氢钠与硒酸钠,15mg卡那霉素注射液对病牛进行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d左右,起到抗菌消炎、补液作用。对于失水量较大、无法自吮的犊牛,可量取1200ml 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对病牛进行静脉注射,并加入适量安钠咖或维生素C,用于补充液盐、防范酸中毒。对于出现酸中毒症状的病牛,可选取100ml 5%碳酸氢钠注射液对病牛进行静脉注射,用于缓解病牛症状、恢复体内电解质均衡状态。对于排泄物中含有血丝的病牛,可取适量维生素K3或安络血对病牛进行肌肉注射,用于减轻病牛的出血症状,促进体内循环。
3.2.3 中药疗法
在中药疗法的应用上,称取黄芩、黄柏、白头翁各30g,泽泻、枳壳各25g,砂仁、秦皮、厚朴、黄连、苍术各20g,混合后研制成粉末,兑入温水后对病牛进行灌服。或量取黄连、神曲各40g,黄柏、马齿苋、凤尾草、地榆、辣蓼各15g,金银花10g,仙鹤草、山楂、陈皮各2.5g,混合后加水煎煮成150ml药液,量取5~10ml每日2次供病牛进行灌服,连用3~5d,即可有效缓解腹泻症状。或称取干柿30g,车前子、肉豆蔻各25g,附子、干姜、肉桂、郁金各20g,乌梅、诃子各10g,黄连、姜黄各5g,混合后煎水供病牛进行每日1次灌服,连用2~3d,具有良好止泻效果。或取地榆炭、石榴皮各40g,白头翁25g,秦皮、槐花炭各20g,白芍、山药各15g,干姜10g,将药物混合研磨成粉后,兑入温水供病牛进行每日1次灌服,连用3d左右,用于改善病牛临床症状、缩短疾病治疗周期。
对于持续性腹泻的病牛,可取党参、云苓、焦白术、炒山药、陈皮、炙甘草各160g,莲子肉、砂仁、桔梗各80g,黑附子、炮姜、肉桂各30g,将其研制成粉末后兑水,取1/9份供换牛进行每日3次内服,连用3~5d左右,起到健脾益气、回阳祛寒作用,配合强心、补液疗法,提高犊牛治愈率。
4 结论
总体来看,大肠杆菌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多以机体抵抗力较差的新生犊牛为易感群,因环境温差变化量大、饲养环境卫生状况差、应激等因素诱发犊牛腹泻疾病。在临床诊疗环节,应严格秉持预防为主理念,保证新生犊牛吃足初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在妊娠期做好母牛饲料营养供给、保持充足运动,在母牛分娩环节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选取灭活疫苗落实严格的免疫预防机制,配合针对性治疗措施的应用,最大限度建立犊牛的综合防控机制,降低犊牛感染病原体概率,提高养殖场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