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便秘验案1则

2022-11-19赵丹阳王冬雯张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50期
关键词:大肠穴位药物

赵丹阳,王冬雯,张琳

(1.山西中医药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糖尿病病程一般较长,常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以糖尿病便秘最为常见。现代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便秘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大便周期延长等。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便秘严重者会导致腹压升高、血压升高或心率加快,可诱发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长期排便困难,患者的情绪波动变化大,非常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等[2-4],除此之外,长期便秘会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调控,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目前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多是采用纳肛药物或泻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张琳老师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将揿针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本病有显著的疗效,且简便易行,副作用少,依从性好,治疗费用较低,更容易被患者接受。现将揿针结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便秘验案1则介绍如下。

1 病案资料

患者,男性,58岁。2型糖尿病史20余年,平素口服“阿卡波糖片”控糖治疗。初诊时间:2021年2月7日。主诉:便秘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4天。现病史: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干燥,排出困难,大便2-3日一行,自行使用“开塞露”及口服“清肠通便胶囊”治疗,效果欠佳,服药后可一时缓解,停药即复发,遂停药。后就诊于当地医院口服中药治疗,出现胃脘部不适,故停止中药治疗。4天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大便4-5日一行,伴腹胀。今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山西省针灸医院门诊。刻下症:患者神清,精神一般,大便干燥,3-4日一行,虽有排便感,但排便困难,用力大便后容易短气汗出,腹胀,口渴多饮,神疲乏力,健忘,易心烦气燥,失眠多梦,小便频数,夜尿2-3次,纳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查体:左下腹结肠部位可扪及条索块状物,肠鸣音减弱。诊断:西医诊断:便秘、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便秘(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治疗方法:(1)患者继续口服“阿卡波糖片”控糖治疗。(2)揿针:选取大横(双)、三阴交(双),天枢(双)、气海穴、大肠俞(双)常规局部皮肤消毒后,选用一次性无菌揿针,规格为0.22mm×1.5mm,撕开密封纸后,用消过毒的镊子取出揿针,对准所选穴位并垂直刺入,贴于皮肤上,并用手指腹按压,以患者有轻微疼痛或胀痛感为宜,切忌用指腹按揉,取揿针时,用镊子夹住旁边胶布并将其向外拉出。(3)穴位贴敷:药物组成为黄芪、生地、白术、麦冬、玄参、火麻仁,上述药物按照5:4:3:4:4:3的比例,取适量药物,将其研磨成粉末后混合,用蜂蜜调和,制成大小适中的药丸,置于治疗贴上,敷贴于神阙穴。贴敷时用防过敏胶布加以固定,嘱患者随时注意贴敷部位皮肤,若有疼痛、瘙痒及发泡等皮肤问题发生,立即停药,予以对症处理。嘱患者禁食刺激食物,多食蔬菜、带皮水果等含粗纤维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4)疗程:揿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4小时,嘱患者自行按压3-4次/日,每次约2-3分钟;穴位贴敷治疗每日1次,每次贴敷5-6个小时。按此治疗方案,每周治疗6次,2周为1个疗程。(5)疗效:经过1周的治疗,患者便秘有所缓解,大便可2日1行,1个疗程结束后患者便秘较前明显缓解,大便质地变软,排便通顺;继续巩固1个疗程后,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排便顺畅,便后无乏力汗出等不适,大便日1次,偶有2日一次。电话随访1个月,患者大便正常,便秘无复发。

2 讨论

2.1 病因病机

目前,糖尿病便秘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糖尿病便秘是由于机体长期处于一种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相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当累及植物神经时则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患者的排便功能[5-7]。另一方面,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长时间服用降糖类药物,会导致肠道菌群结构严重失调,从而引发便秘[8]。西医治疗糖尿病便秘多是在调节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取对症治疗,目前对此病尚无特效药,一般是采用口服泻药、调节胃动力药或外用纳肛药物等方法治疗,然而,这类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根治本病,长期服用,患者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影响正常的排便反射而导致习惯性便秘[9],甚至会出现肠道色素沉着、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糖尿病便秘这一病名,多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为“消渴”、“便秘”和“秘结”的范畴。但是古代医家曾意识到消渴日久,极有可能会导致便秘,如《素问举痛论》曾提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消渴,则坚干不得出”,认为热易伤津,消渴患者会出现大便干结坚硬、不易排出;《诸病源候论》曰“渴利之家,大便亦难”;《秘传证治要诀》谓之“三消,小便既多,大便必秘”,《金匮要略》亦云:“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认为消渴患者小便频数,致使津液不足而发便秘。结合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记载,现代中医学者多认为消渴病机以阴虚为本,消渴日久,迁延难愈,久病耗气,导致气阴两虚,阴虚易生热,耗伤阴津,则肠腑失于濡养,气虚则大肠传导功能减弱,最终发为糖尿病便秘。

本案例患者为中年男性,平素喜食肥甘厚味。长期饮食不节,脾胃受累,酿生内热,热灼津伤,阴津亏损,无力滋润肠腑,则燥屎内结;“久病多虚”,患者消渴日久,耗气伤阴,气虚则肠腑传导功能减弱,无力推动燥屎外排;阴虚易生燥热,燥热伤津,肠道失润,尤如无水行舟,糟粕难行,终发为便秘。津液受损,则口渴多饮;用力大便后则气短汗出、神疲乏力均为气虚之象;阴不潜阳则失眠多梦;阴虚内燥,上扰心神则易心烦气燥。结合患者淡红舌,苔薄黄,脉细数,四诊合参可辨之为气阴两虚之证,兼有燥热之象,运用揿针治疗可疏通经络,调节肠腑气血循环,且操作简单,安全无痛,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及血管,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适宜;穴位贴敷以扶正驱邪,调和阴阳,益气养阴,清热润燥。二者结合,揿针疏通局部气机,穴位贴敷调和脏腑阴阳,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内并兼治、脏腑经络并治、局部与整体并治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临床疗效。

2.2 治疗方法

2.2.1 揿针

早在《针灸大成》中就有提到,“病滞则久留针”,揿针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属皮内针,同时也是浅刺法在临床中的一种应用。揿针疗法,是基于十二皮部理论的一种浅刺法,揿针刺进皮肤后,留针以侯气、调气,持续、稳定的给予腧穴、皮部、络脉以一定的刺激,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调和阴阳,扶正驱邪、防治疾病的目的。祖国针灸学认为,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在体表的一定区域、部位,即为十二皮部,同时,络脉之气也散布于此。十二皮部属人体表面皮肤,是人体的最外层,故可以起到保卫机体,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同时又与内在经络气血相连,因此,揿针通过局部腧穴的浅刺激,作用于皮部,反过来影响经络,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现代研究发现,肠道功能状态、心理状态及皮肤组织功能状态三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是人体神经、免疫和内分泌多系统、多方面复杂的共同作用,即肠-脑-皮轴学说[10]。研究表明[11],皮肤与肠道在人体解剖学中都属于人体外环境与内环境直接接触的组织结构,并且存在一定信号转输以及神经支配上的相关性。因此,运用揿针可以通过刺激皮部,调节自主神经,调整胃肠功能,从而达到通便的疗效。

本案例患者为气阴两虚之消渴便秘,因此选用气海、大横、天枢、三阴交、大肠俞等穴以疏通经络,通调肠腑。大肠的募穴是天枢穴,其背俞穴为大肠俞,两穴同用,一前一后,一阴一阳,为针灸治疗选穴中的俞募配穴法,俞、募穴是脏腑及经脉之气输注聚集的部位,正如《难经本义·六十七难》所记载,“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 ,二者相互协调,相辅相成,能够通调大肠腑气;此外,现代解剖学研究发现[12],天枢穴所处之区与肠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联系,刺激天枢穴可起到调节胃肠功能紊乱的作用。气海穴,位于下腹部,为任脉之经穴,又是为肓之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原穴是原气经过、留止的地方,针刺原穴有激发原气,调动正气的作用。气海穴位处丹田,为全身元气汇聚之处,同时也是衍生气机之所,因此可以治疗气虚诸证,针刺气海,可固本培元、大补元气、调理气机。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同时也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是治疗阴虚诸证的首选穴,可通调肾、脾、肝三经,疏经通络。大横穴位于腹中部,为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同时也是足太阴经和阴维脉的交会穴,是治疗便秘的经验要穴[13]。针刺大横穴,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生津润肠,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肠蠕动。诸穴合用,通过揿针持续、稳定的刺激作用,可益气养阴,调理胃肠,宣通腑气而通便。

2.2.2 穴位贴敷

《黄帝内经》曰“毒药治其内,砭石治其外”,有古文指出“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在临床治疗中,针药结合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现代研究表明[14],穴位贴敷的药物经皮肤作用于人体穴位,经过某些药物的刺激及渗透作用,穴位局部皮温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药物成分经过人体的皮肤毛孔,进入血液、淋巴液发挥其药理作用;且经穴对药物具有一定敏感性,可促进药物的吸收[15]。神阙穴位于脐窝中央,属任脉之穴,既是先天人体的命缔所在,后天的气舍所在,也是十二经脉生长、五脏六腑形成的根本。《幼科大全》中有记载“脐之窍通大肠”,表明了脐与大肠的关系非常密切。且脐下有丰富的静脉血管网以及一些微小动脉血管,敏感度较高,药物更易于渗透,因此,将药物敷贴于神阙穴疗效更佳。方中黄芪补益肺脾之气,生津润燥,生地凉血滋阴,与黄芪相配伍,共奏益气养阴之功;白术归脾、胃经,具有调理脾胃之功效,可益气健脾生津,能够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同时滋养肠腑,使糟粕得以下行,大便得通;麦冬归肺、胃经,可润肺、益胃、养阴生津;玄参归脾、胃、肾三经,具有清热降火滋阴的功效,与生地、麦冬同用,可以滋养一身的阴液,阴液足则肠腑得润,大便自通;火麻仁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诸药合用,借助神阙穴,达到益气养阴,润肠通便的功效,且药物经局部皮肤的吸收,“直达病所”,避免肝脏及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既无损伤脾胃的弊端,又能最大程度的保留药效。

2.3 小结

本案患者消渴日久,久病成虚,耗伤气阴,故运用揿针结合穴位贴敷,通过皮部、经络和药物的双重机制作用,调节体内气机,改善肠腑功能,从而达到调和机体阴阳气血,疏经通络,扶正驱邪的目的。

猜你喜欢

大肠穴位药物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夏季穴位养心
喝酒之前揉穴位保肝护肝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不靠谱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 不靠谱
警惕药物的致癌性
同时并用几种药物需注意: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
中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