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2022-11-19孟祥宇刘大勇
孟祥宇,刘大勇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四史”教育。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开展“四史”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亦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四史”教育学习的重大政治任务[1]。当前,以“四史”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生长点,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活力[2]。在高校将“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政课当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为更高质量的育人成才和实现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一、“四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四史”教育,是通过中国过去所获得的光辉成就和经验教训为案例,教育和警示当代青年学生要以史为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渠道。两者在高校这一场域内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四史”因其蕴含大量史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四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高度重合。
1.两者本质属性相同
“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相同。“四史”教育绝非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历史,要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把握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坚定“四个自信”与“两个维护”。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践行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3],从正面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培养出色的能扛起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人才;坚定高校的社会主义发展发向。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四史”教育本质属性相同,都具有政治性。
2.两者教育目标一致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都是立德树人。“四史”教育是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事迹融入大学生教材,走入学生的课堂,通过客观、真实的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有力地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在学习“四史”的进程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四个自信”,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高校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将培养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之中,增强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使大学生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由此,“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一致,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3.两者教育内容契合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契合且相互贯通。从“四史”教育内容来看:“四史”中鲜活的案例既包括历史经验、历史成就及历史教训,又包含中国共产党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历史精神等。“四史”以其丰富且真实的历史资料,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训练历史思维、树立唯物史观,学会运用历史规律。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看:历史观的教育蕴含在每一科思政课当中,有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为理论载体,对塑造唯物史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的内容阐释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脉络,科学地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对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的内容从理论创新的角度阐释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历史观的形成。综上所述,两者教育内容相契合。
二、“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相同,两者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也相互契合。“四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法宝。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具有前瞻性与科学性,让当代大学生学习“四史”有利于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1.“四史”教育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举措
“四史”是“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4],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举措。“四史”虽然是对过去发生真实事件的记录,但是“四史”教育却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教学,它是尊重历史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同的政治属性。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摆在首位的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们坚决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日益凸显,个别强权国家将主战场转移到意识形态领域。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兴起,大学生们很容易接受到网络上对历史错误的解读,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们,价值观还未成熟,容易被错误的观点和信息蛊惑。有些人就是通过这一点,向中国大学生传达他们断章取义,杜撰的历史,企图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否定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中的作用。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求以扎实的史料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原历史原貌,提升学生对错误思潮的免疫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以辩证思维看待历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而破除历史虚无主义,严守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2.“四史”教育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开展“四史”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感悟理想信念的力量。理想信念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动机。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5]。每一位青年大学生都应知使命、懂担当,保证个人理想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6],“四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纪事,通过鲜活的事例展现了无数共产党人矢志不渝,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惜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锻造靠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学习“四史”,就要以史为鉴,从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力量,这是“四史”教育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途径,使“四史”进行多维度的传播教育,有助于学生们在历史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有助于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汇集到自身,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四史”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法宝
“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创新。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更是明确指出:“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7]“四史”的融入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创新之举,“四史”中的大量真实史料可以佐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知识。一方面,可以补充思政教育的历史素材,以前辈们鲜活的案例充实教学内容,使得知识点以更加直截了当的方式进入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刻在他们的大脑中,解决了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的教学老大难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历史追根溯源,对于梳理历史脉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通过历史事件的发生,建立知识体系,夯实理论知识,最终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四史”的融入对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成效卓著,有助于学生们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兴未艾,推进这一庞杂的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想要将两者更好地融合服务于教学,需要注意提升这四个要素:教师是“四史”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四史”教育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四史”教育的支撑;教学方法的优化是“四史”教育的保障。
1.教师是“四史”教育的主导
思政课教师的职能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四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责任重大。要激发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素质,思政课教师的态度和能力决定了“四史”教育的教学实效。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认真而系统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细细琢磨,融会贯通,自己先做到明道、信道,才能在课堂上讲得清楚,让学生变得明白,达到传道的目标[8]。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们了解真正的历史,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科学地、辩证地看待历史,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第一,提升思政课教师引入标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人员没有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担,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为此,教育部出台“师资建设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9]。加快配齐思政课教师不是简单的在数量上配齐,更要严把选人用人的标准,在引入教师时要注重教师的专业背景、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学校引入高素质人才,缓解“四史”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发布的文件精神。第二,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身的本职工作,思政课教师的观念、知识掌握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因此,学校在思政课教师培训方面要给予最大的支持,多组织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教师探寻红色文化资源,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四史”,在为学生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让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
2.学生是“四史”教育的主体
“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是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决定了两者融合的效果。“四史”教育的融入要秉持“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的思想,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使“四史”更好地进入学生们的头脑,想要攻克这一难题,必须要激发学生对“四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四史”学习中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一,激发学生对“四史”的学习兴趣。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是因为过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为切入点,能够让学生以现实中的事物为媒介理解“四史”中的理论,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第二,引导学生对“四史”学习形成科学的方法。“四史”教育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杜绝对“四史”中的理论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要做到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让当代青年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和辩证的方法学习“四史”,正确地认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四史”。
3.教学内容是“四史”教育的支撑
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教学内容是“四史”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的有力支撑。目前“四史”的理论知识在思政课教材中显性不足且呈现碎片化,想要快速落实“四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就需要打破思政课教材常规,将“四史”有机地融入教材,以“四史”中蕴含的思想成果、民族精神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第一,形成“四史”教育与各门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框架。“四史”教育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要义,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主线,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在教学内容重新厘定的过程中,要以“四史”教育为纲。第二,增设“四史”教学模块。根据教育部要求,“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9]。各高校教学指导小组要发挥作用,增设“四史”课程,并设定好相应的学分,组织教师共同备课,防止教学内容遗漏和重复。第三,丰富和完善思政课教材。将“四史”内容合理植入各门思政课教材,同时,根据各校所属的各地实际,开发当地“四史”文化资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和文化编写成书,形成“四史”教学辅导用书,让“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1+1大于2”的教育效果。
4.教学方法的优化是“四史”教育的保障
创新优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可以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随着科技和思想的进步,如今课堂只是单一的理论说教,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必须将新媒体和社会实践贯穿于教学之中。在当前的形势下,教学工作者应不断探索易于青年大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使“四史”学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第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针对“四史”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发生的重要大事、历史人物、民族精神等进行研讨,还可以让学生们作为“主讲人”在课堂上进行讲述,拍摄“四史”微电影、情景剧,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对“四史”的学习更加深刻。第二,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充分运用抖音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制作和发表图片、视频、音频,让“四史”入耳、入眼、入脑、入心。第三,增加探寻红色资源社会实践活动。在业余时间或者假期鼓励学生到红色基地和革命旧址等地进行社会实践,这种形式的学习与课堂上的教学大相径庭,让学生们在参观和游览中掌握“四史”的真谛,传承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精神,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