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四十年《温热经纬》研究纵览

2022-11-19胡锦晗黄作阵闫敏敏杨必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方药经纬研究

胡锦晗,黄作阵,*,刘 果,闫敏敏,姚 鑫,杨必安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 102401;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2401)

王士雄,字孟英,号潜斋、梦隐,别号有半痴山人、随息居隐士等,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热经纬》即是其代表性著作(此著作还包括陈坤的补充辑注,杨照藜、汪曰祯、沈宗淦等7人的评参)[1]。王孟英自幼历经坎坷,终生贫薄,却因父亲一句“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自强不息,又抱着对治病救人、研究医术的极大热忱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钻研日久,医术精深,时人称其“治病之奇,若有天授”。

《温热经纬》因“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2]而得名。辑纳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有关温热病的条文,以及叶天士、薛雪、陈平伯、余霖等对于温热病的观点,分卷排布,逐条注释解析,汇编为一书。被称为温病学集大成之著作。自初次刊刻至新中国成立,《温热经纬》已至少有30种版本,足见其阅读者之多,影响之大。所以,对于如此医术精深医家的如此力作,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近年来,对于《温热经纬》的研究层出不穷。有研究提纲挈领,直中核心;也有研究广博细密,不厌其详。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此时进行阶段性整理,不仅有利于梳理《温热经纬》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其医学思想,也利于总结各家治学经验、研究方法,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其他医书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根据各位学者对《温热经纬》研究的角度,从《温热经纬》版本体例、《温热经纬》学术观点、《温热经纬》方药研究三大方面进行论述。

1 《温热经纬》版本体例

1.1 《温热经纬》全书的版本体例

1.1.1 《温热经纬》全书的版本 以往《温热经纬》的刊刻年代一般据作者自序的年代——清·咸丰二年直接推定为1852年。张志斌[3]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连续调研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辽宁中医学院图书馆、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三馆馆藏版本,据这四个版本同有的清·同治二年的赞词指出,过往研究忽略了此处,这三本咸丰二年版本成书最早只能是此年,即1863年。但张志斌先生同样指出,此次调研并未穷尽《联目》所记载的全部九个咸丰二年版本,需要进一步调研解决。

江月斐[4]补充了《温热经纬》现存的较早版本,如清同治甲戌湖北崇文书局重刻本、清光绪三年丁丑本等等。盛增秀[2]以丁丑本为底本,崇文书局刻本等为校本辑校了《王孟英医学全书》本《温热经纬》,并对几个版本的不同做了详细的注释。

据王孟英潜斋序及赵梦龄序以及《王氏医案三编》咸丰壬子年的医案中“先生近辑《温热经纬》”的描述,宋红垚[1]推定《温热经纬》的初稿约成于1852年,又依据《温热经纬》中有大量杨照藜的评语,杨照藜是咸丰五年才阅读到王孟英的新作《温热经纬》,推断《温热经纬》定稿不早于1855年。又据成书于咸丰三年(1853)《潜斋简效方》中《经纬》尚未付梓,成书于戊午(1858)《归砚录》述《温热经纬》遗稿未梓,同治元年(1862)王孟英听闻杨素园先生将在江西将《温热经纬》等与重刻之书一同出版,推定《温热经纬》在1862年听闻事件以前从未被刊行过。藉此判断1852年的成书推定并不确凿。宋红垚又考察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两种著录“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刻本”,据文瑞楼发行时间认为著录失当。不过并未对其余图书馆的同治二年本进行考查。

是故,《温热经纬》成书年代应当不早于1862年,是否存在1863年刻本还有待于进一步考查。

1.1.2 《温热经纬》全书的体例 《温热经纬》分为五卷,前有序赞,依次为赵梦龄序、杨照藜序、汪曰祯的赞词、自序(或因版本不同,顺序有变,内容有异)。而自序又分为咸丰二年海宁潜斋序和同治二年上海旅次短序(或因版本不同无此短序)。卷一含《内经伏气温热篇》,卷二含《仲景伏气温病篇》《仲景伏气热病篇》《仲景外感热病篇》《仲景湿温篇》《仲景疫病篇》,卷三含《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卷四含《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余师愚疫病篇》,卷五含《方论》。前四卷前列条文,分条排布,每条下依据作者思想或列有张仲景、章虚谷、吴鞠通、王启元等的相关论述(王孟英定义此部分为注释)。在其后或又列有作者王士雄、襄助者汪曰祯的赞词、沈宗淦之“按”,或杨照藜之“云”。卷五《方论》则除条文易为方药组成及煎法外,其后的格式类似。

邓铁涛[5]从对照的视角出发,指出《温病条辨》除原病篇注解《内经》外,其余均是用自己的文字写成条文,再自加注解,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而《温热经纬》则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剪裁前人的条文及意见,或加以自注。据此定义《温热经纬》是一本特殊的“文献综述”,与普通文献综述述评反映文献内容不同,是为了表达王孟英的意图对文献进行了剪裁。其中最大的剪裁即是把温病分为了“外感”和“伏气”两大类型。将余师愚的著作压轴,体现对此著作“虽纯疵互见,而独识淫热之疫别开生面,洵补昔贤之未逮,堪为仲景之功臣”的评价。

刘景源[6]除简要梳理了《温热经纬》的体例外还认为,卷五《方论》的113方数暗合伤寒论113方,角度独特。

宋红垚[1]详细研究了《温热经纬》的书体、文体。并对其中的引文、注释都做了详尽的溯源研究,说明引文出处,引文原因。并列表展示,尤为清楚。注释部分区分直接引用、间接引用以及尚未找到出处的注释,同样列表展示。并统计了注释部分医著医家的朝代和地域。宋红垚采用了列表法,统计法等方法,细细切分研究,细密而不失全面,清晰明了。此外,宋红垚还对作者生平、成书背景进行了仔细考证和梳理。

1.2 《温热经纬》引录文献的版本体例

此外,尚有许多针对《温热经纬》内引录篇目的研究。譬如刘景源[6]指出,卷四中的《余师愚疫病篇》来源于《疫疹一得》一书。依据的版本当是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长芦候补盐运司知事庄锦(制亭)刊刻的延庆堂本。据张志斌[7]考证,卷三中的《薛生白湿热病篇》底本当为王孟英友人顾听泉《湿热条辨》来源不明的抄本46条,参考《医师秘笈》后附35条与混有陈平伯改动的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中湿温证部分,导致了薛雪《湿热论》内容的混乱。是故,张志斌又提出,《温热经纬》实质上的文献学意义并不大,因其所录文献并不珍稀,再而又多有上述的误辑、改动、裁剪。综合王孟英认为,更像是一篇为表作者意图的“文献剪裁综述”,因时代作者自身所限,剪裁选录得还有些遗憾。所以我们应当将主要目光放在此书的临床意义和学术意义上来。

2 《温热经纬》学术观点

张朝曦[8]对《温热经纬》温病挟痰的情况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他总结王孟英的温病痰证病机主要为素有痰症宿疾及热邪灼液成痰,辨证主要依据口渴是否欲饮结合舌脉。治疗则以舒展气机为关键,甘润调治。舌苔白厚、胃燥气伤,则需注意与温病“初起舌干而脉滑胸闷者,乃痰阻于中而液不上潮”的情况相鉴别。温病挟痰方药有两大特色,一为轻清流动,二为善用食物疗法,如莱菔汁“既清燥火之闭郁,亦开痰食之停留,用得其宜,取效甚捷”。

邓铁涛[5]认为,王孟英一生之研究,在于认定温病的病机应该分“新感”和“伏气”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正如《温热经纬》即是按照“外感”“伏气”剪裁。以《内经》《伤寒论》为经在前,置重心于后文之纬,纬中又以叶天士的《温热论》《幼科要略》为重中之重,并直接用“卫气营血”学说取代吴鞠通的“三焦”说。

沈超英[9]则总结《温热经纬》对温病学贡献有四:1)明确暑邪为病的概念:认为暑邪动静阴阳之分并不妥当,暑必挟湿的断言也不严谨,应当是挟湿为多而非必然挟湿。2)阐发温病新感、伏邪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新感按卫气营血的次序由表及里,伏邪从血分到气分,从里出表,王孟英还在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基础上指明,新感温病有顺传阳明,逆传心包的区别。3)论述温病切诊的重要性和对痰浊的辨识:尤为重视切胸脘。拒按者,要予以开泄,并提出诊断时要以此为依据。并且还重视口中和与否,痰沫的性质。4)阐明轻清透解在温病卫气营血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温邪在于上焦首犯肺卫之时,必须轻清,邪在气分,当以轻清之品宣展气化,在营血则重视透邪外出,在治疗中,首先重视病人的胃液盛衰。

其后学者的论述也多类似这四条,但李洪涛[10]指出,王孟英对顺传,逆传的论述值得商榷。据《三时伏气外感温热篇》的“盖足经顺传,如太阳传阳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传心包络,人多不知者”,叶天士的顺传当指伤寒,逆传方指温病失治的情况。温病有顺传并无明显证据是叶天士的观点,主要当是王孟英的发展。王孟英[11]自身却也明确指出了这个问题:“然则温病之顺传,天士虽未点出,而细辨其议论,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何任[12]指出,王孟英的说法较章虚谷更为有理。并赞扬了王孟英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和不拘泥的开阔眼界。

李赛美[13]指出,王孟英勇于用实践来修正前人的错误。并提出新的学说,如重消导以治湿温,荤腥油腻和邪热斑毒相结用升麻葛根汤宣发,重者需用升麻清胃汤清理肠胃血分积热。并立血室三证:“如经水适来,因热邪陷入而转结不行者,此宜破其血结;若经水适断,而邪乃乘血舍之空虚以袭之者,宜养营以清热;其邪热传营,逼血妄行,致经未当期而至者,宜清热以安营”补仲景“热入血室”之未备。还在寒热、虚实、燥湿之间,对呕利、二便、痰饮、舌脉、黄疸进行了详细的辨证。王孟英还重益胃,驱邪有道,除沈超英提到的胃液,还有胃气。王孟英也不认为当一味补益胃气,“胃为阳土,宜降宜通”,应当疏瀹枢机,灌溉汤水,使邪气松达,与汗同出。并认为驱邪应当因势利导,使出路畅通,重视汗吐下三法。

张明雪[14]指出,王孟英继承了叶氏的诊法特色,强调辨苔施治。论苔的基本观点是:白苔不一定均属于寒。如《温热经纬》评述叶天士辨苔的基本内容谈到:“叶天士辨别种种白苔证治之殊,似兼疫证之舌苔而详论之。试释之,则白苔不必尽属于寒也。”另一方面,他也指出细脉不一定是亏虚,也可能是邪气闭阻。张明雪这一说法有将“白苔不一定均属于寒”这一观点过于提高的嫌疑,此应当是论苔的观点之一,并不是核心,是需要注意的特殊情况。

江月斐[4]认为,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将伤寒、温病相互融合,重新考虑《内经》《伤寒论》在辨治温病方面的作用。丰广魁[15]也秉持这一观点。

张玉岭[16]则根据自身感受结合临床,觉得王孟英《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注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之“汗之”之义存在“之”字误,应当改为“在卫汗不可也”,或“在卫不可汗也”。进一步指出,温病在卫不当以汗出为目的,而当以透热为目的。但张氏给出的几个论据并不十分有说服力,可供参考。

荀铁军[17]从王士雄对何梦瑶的思想继承方面进行研究,指出王士雄完全赞同何梦瑶的观点,认为近于经典,有部分是王士雄对于何梦瑶认识的深化。最重要的启发在于鉴别诊断和疾病机理方面。

王卫红等[18]比李赛美对血室三证的研究更加深入,综论《温热经纬》的妇人病证治。妊娠期诊治时,王卫红认为,叶天士对温邪下陷不可用四物之说太过片面,若温热之邪入营,煎灼营阴,四物汤中的地黄亦可使用,以养阴清热,助邪外出。温热病阳明热盛时,适当选用承气汤攻下,“有故无殒,亦无陨也”。同时应当掌握用药尺度,适可而止,“治病与安胎并举”。产后诊治时,应当“勿忘于产后,勿拘于产后”,治疗时应“量其虚实……寒者宜温,热者清降”。虽应考虑到产妇消耗大量阴血的特殊体质,但不应拘泥于此。

宋红垚[1]则分温病、温病的传变规律、热入血室与热入精室、用药之道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依据王孟英的观点,按照病因温病当分为温热病、湿热病、秋燥及温疫。王孟英认为,胞宫和冲脉都是血室,温病亦有热入血室。“阴阳易”即是热入精室,应当用直走精室的药物进行治疗。另有许多对王孟英的研究涉及到了《温热经纬》,如杨涛[19]研究王孟英的厥证论治经验。

总而言之,近四十年来,对《温热经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温病思想,包括:1)新感伏邪;2)暑邪为病;3)顺传逆传;4)轻清透解四大方面,另有对于王孟英诊法,热入血室三证的研究。再则对具体疾病或证的总结探讨,实质是用现代的病因、诊治分类框架对《温热经纬》进行提炼概括,或是分科进行总结。概览之,研究较为集中,但仍有许多新方向可突破,譬如对于《温热经纬》中小儿病的诊治,王孟英对于前人思想的继承和改易等等。

3 《温热经纬》方药研究

朱炳林[20]将《温热经纬》的用药归纳为三个方面。用药依辨证为指归:先议病,后议药,辨证一定,就不能废绳墨出范围;善取舍前人经验。如赞同秦皇士的消导法,从薛雪的轻量黄连、苏叶治疗湿热引申出药微轻清去实,合上焦等感悟;选方用药要通药性明配伍,明晰药性方遣方用药。

宋红垚[1]则对《温热经纬》用到的药物做了列表分类总结,主要按性味与功效进行分类,并对原创方剂进行了列表剂量和煎煮法展示。

胡洁[21]研究了王孟英对“露”的认识与应用,王婷[22]论述伏邪理论的现代应用与经验,易昊颖[23]对王孟英的“鲜药观”进行了论述。

其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方药的现代应用及研究,主要有六神汤、甘露消毒丹、王氏清暑益气汤、雪羹汤几首方剂,或兼有方剂分析和考源。其中甘露消毒丹研究,如傅衍魁[24]、连建伟[25]、贺自强[26]、张丽娟[27]、刘美玉[28]等。傅衍魁指出,甘露消毒丹的方源应为《续名医类案》,早于《温热经纬》。连建伟认为,神犀丹、甘露消毒丹两方的出处当为“《续名医类案》引叶天士方”。

尚炽昌[29]、张子健[30]主要从王孟英与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的比较出发,阐释各自的功用和适用范围。王新彦[31]进行了一些王氏清暑益气汤的现代研究综述。孟仲法[32]论述了雪羹汤治疗甲状腺肿大的经验。

4 结语

近四十年来,针对《温热经纬》的研究数目繁多,基本可分为《温热经纬》版本体例、学术观点、方药研究三大方面。版本体例方面,无论是全书版本体例还是内里部分的辑录源流都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仍缺乏对于此书初始成书年代、刊刻年代的真正确认。

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从全书的体例出发,整体把握,梳理了《温热经纬》的主要学术观点。也有从现代的中医学框架出发,对《温热经纬》中的思想、诊法、治法进行挖掘整理。不过,仍有许多待探索之处,诸如《温热经纬》的儿科诊治,《温热经纬》的男科诊治等等。方药研究,除总体概览外,主要集中于具体方药的现代临床应用、现代研究,诸如网络药理等新方法近年来热度居高不下。但是,对于具体方药的性味与方药气机,方药气机与病机改变之间洽和研究较为缺乏,未能形成完整的诊断-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调护链路。

从方法上而言,诸位学者主要应用的是文献考证、文献分析、对比归纳、数据挖掘等方法,有约有博,详尽广泛,但也会出现以己意代作者意,出处不明导致误解等问题。

总体而言,过去四十年,对于《温热经纬》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也反映了许多研究领域共有的问题,且仍有许多未探明的,待探明的方面,希望藉此文能让诸位学者对《温热经纬》的研究现状有大致的了解,有一些启迪,有一些方向。

猜你喜欢

方药经纬研究
经纬股份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市场经纬
基于智能算法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数据挖掘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市场经纬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