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和农业服务的相关性和影响简析
2022-11-19黄永利
黄永利
(山东省金乡县气象局,山东 济宁 272200)
纵观农业发展史,可以看出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气象灾害为农业的发展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每年的暴雪、寒潮、暴雨、旱涝、台风等气象灾害为我国农业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经济的40%。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势条件复杂,使得许多科技手段无法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农民也无法从气象预报、预警中获得更精确的信息,也就无法提前做好避免自然灾害的准备。因此,为了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更好地保证农业的发展,国家将持续建设气象服务措施,为农业提供高效的服务。
1.气象服务和农业服务的联系
气象条件和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农业是气象服务的主要对象,气象条件为农业生产带来重要的环境条件,农业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性也是最强的,从古至今,人们就深刻地认识到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古人常说“靠天吃饭”就是这个道理。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都与气候紧密相连,每年的光照、降雨等为农作物的生长带来有利的条件,而干旱、洪涝、台风等又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降低农作物的产量,直接减少农业经济效益。可见气象与农业联系紧密,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对气象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气象服务要融合创新的技术精准地为农业进行更有效的服务。
2.气象灾害为农业带来的影响
2.1 飓风冰雹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据调查,近几十年来,气象灾害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飓风冰雹对农业的影响尤为严重。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并伴有强雷电和大风的气象灾害,冰雹过后气温会骤降约10摄氏度,剧烈的降温为农作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冷害,冰雹砸伤的农作物很难恢复,导致农业损失惨重。据中国天气网的调查数据研究表明:冰雹天气大概率发生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地区,拉萨平均日冰雹数达3.7天以上,而上海、合肥等地确不足0.1天。以三明市为例:据10个气象部门监测的数据得出,全市累计降下冰雹日平均数为67次,年平均2.2站次,属冰雹多发地区,并在春季多发,约占整个季度的62%,为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尤以烟叶生产最为严重。2005年5月,仅5天时间就出现3次以上的强对流天气,为该市的大部分地区带来飓风和冰雹的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约20千公顷,水产养殖业损失约0.03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2亿元。
2.2 强降水带来的暴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按照24h的降雨量来说,超过50mm以上的强降水统称为暴雨,降水量超过250mm的为特大暴雨。暴雨多会在夏季频繁发生,会使江河泛滥成灾,淹没农田,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安阳市内黄县为例:2008年6月25日,强对流天气带来的暴雨大风,造成该县约1.34万亩蔬菜大棚被损坏,电视塔被毁,直接经济损失约2450万元,2008年8月6日突降特大暴雨,日降水量约达164mm,部分地区达到248mm以上,该县直接经济损失约3165万元,突破了历史的极限。
2.3 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洪涝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由土壤结构、地理位置、降水量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洪涝灾害一旦发生就会非常严重。我国江河湖泊众多,贯穿于各个地区,每年汛期来临时多少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洪涝,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方的河流网密集,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其具有突发性、高损性、普遍性的特征,一旦发生,短期就会冲毁大量农田,导致损失的后果十分严重。据应急管理指挥部统计:自1998年严重的洪水后,仅2020年前三个季度就发生45次强降水过程,面降水量约620mm,比往年同期增加约13%,引发了严重的汛情。长江、黄河等大河发生带编号的洪水就有21次,全国贯穿26个省份的835多余条河流发出超出警戒水位的洪水警报,比往年多出8成以上,超出1998年来历史之最,造成约6345万人受灾,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约1789.5亿元。
2.4 旱灾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干旱是指由于长时间降水偏少导致的空气干燥、土壤水分缺失,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灾害,干旱出现的次数多、持续的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大,已经成为自然灾害之首。干旱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已经波及到各个方面,结合历史气候资料统计显示:仅在1876年和1879年两年,华北的大旱灾,波及土地面积约400万公顷,旱灾造成河流枯竭、草木枯黄、田地龟裂、庄稼绝收,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大旱饿死人数约1000万人。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受灾面积达700多万公顷,重灾面积达190万公顷,导致2420多万人口和158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据报道,同年的冬春连旱,造成我国300多座城市缺水,连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水乡泽国—湖北,也持续了一场严重的干旱。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干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2.5 寒潮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寒潮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灾害性过程,在寒潮过境时,常伴有7~8级的偏北大风,会使沿途气温急剧下降,引发农作物冻害,对农业造成严重危害。据应急管理部门统计:2010年1月2日~8日,寒潮过境引发的降雪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日最低气温创下历史最低纪录,河北大部分地区突降特大暴雪,降雪量达9~17mm,冷空气的持续南下,导致浙江、湖南等地区降雪量达7~14mm,最高降雪量甚至达到18mm,此次寒潮导致45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2.5亿元。此次寒潮导致湖北、江西等地出现冻雨灾害,两省受灾面积约7.3万公顷,压断大面积树木、电线杆、通信设备等,造成多个铁路和航空航线被阻。
2.6 台风灾害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者副热带26摄氏度以上的海面中心上,其持续风速可达32.6~41.3m/s,台风过境造成天气急剧变化,并伴随特大龙卷风和暴雨,风速可达12级以上,甚至在沿海区域引起10m左右的狂潮,导致堤坝、农田被摧毁,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已成为全球十大自然灾害之首,我国沿海一带,每年受台风袭击频率最高,对农业生产影响最重。近几年台风频繁光顾东北地区,2016年的台风“狮子山”,2020年的“巴威”“美杜莎”“海神”连续出击,导致大庆、绥芬河等地玉米和水稻出现大面积倒伏,农业受灾极为严重。据黑龙江省民政部公布:仅2016年9月,台风“狮子山”直接造成约26.86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约15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4亿元。
3.气象服务为农业服务的措施
3.1 为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气象保障
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中,首先要保障现有的农业气象观测网,在其基础上完善、发展。然后运用科学技术高质量的融入更全面的气象信息,进而加强创新观测网的完善。还要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和定位技术,对农作物的生态环境和气象灾害现象进行监测和评估。还要对草原、森林、荒漠进行监测评估,时刻掌控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影响,通过评估与监测和创新技术手段的结合,确保控制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3.2 创新服务技术与建立高效的服务通道
就目前的生活来说,人们很容易就能通过天气预报或日常观察获知天气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对农业的生产是远远达不到需求的,在农作物的播种、生长、发育、收获的不同阶段,农民需要掌控时间的规律,这时就需要气象监测部门建立一个专门为农业服务的相关的信息网站,既要包含历年来天气状况的变化,又要包含播种和收获时间,还要包含气象变化带来影响的有效预防措施等,以方便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时可以随时参考。
3.3 对农业气象定期评估
要加强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机理,在构建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气象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国外模型,再结合我国农业实际情况和气象条件后在本地进行应用,在通过业务化的基础,形成高效的业务服务能力。
3.4 动态预报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
在农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和重大气象灾害面前,首先要加大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预报方法的研究力度,构建完善的观测系统,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区域主要农作物发育期播报系统,通过播报提醒农民提前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从而确保农作物稳定高产。在动态预报中,要着重发展长时效的农作物动态产量预报技术。还要积极拓展粮食作物以外的经济作物的产量预报技术渠道,在制定农业政策、产物购销和储运过程中,可以依靠机理性强的产量预报模型,和提升异常情况下产量预报准确性,使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有更科学的技术指导。
4.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
4.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优化田间管理
气象灾害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自然灾害,但总有发生的规律可循,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总能借助其发展规律作出一些总结和监测,但由于人力有限,很难真正地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而科学技术,是应对气象灾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把灾害对农业的影响降到最低。在防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优化田间管理相结合。针对旱灾高发地区,日常的田间管理中,可以对土壤和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农作物种植上,可以选择抗旱力强的品种,还可以通过与林业部门合作共同研发抗旱作物和抗旱耕作方法,并进行推广。针对洪涝灾害高发地区,可以调整水陆农作物的种植,科学防灾,例如,针对低洼地段、易涝区域,可以种植耐涝的农作物,还可以调整农作物的种植时间,避开农作物对洪涝的敏感期,在陡坡或者高处,则可以种植偏旱的农作物。通过优化田间管理和调整种植结构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将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4.2 通过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生产的损失
由于我国农业种植区域地形复杂,处在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地段较多,受到灾害影响的概率自然极高,而为农业生产施加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弥补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国家也针对农业保险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对农业保险的范围也做了相关规定,为了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政府部门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提供专业的人员用通俗的语言为农民解析保险的内容、参险的范围、保险的种类和出险的情况等,农民可以根据实际的种植结构和田间地势情况选择合适的保险种类,即使气象灾害来临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农民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理赔的方式,降低自身的损失,也达到了稳定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
4.3 改良农作物品种与防治病虫害结合
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气候变暖,也导致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旱灾和水灾过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农业部门根据农业地区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针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特点以及种植的各个环节,培育、引进、推广适合气候环境和地域条件的优良农业品种。在抗旱涝和倒伏的基础上,提高免疫病虫害的因素,在虫害高发季节或区域,要利用科学的手段控制蔓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玉米常见的虫害—玉米螟,可以根据虫害的习性,在玉米种植之前施加鳞甲肥料,防止虫卵的产生,玉米的生长阶段可以释放赤眼蜂,这是玉米螟的天敌,可以直接消灭虫卵:幼虫,直接杜绝虫害的产生,还可以在后期喷洒农药达到预防的作用。
4.4 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也不可避免对环境造成了破坏,造成环境的反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只有促进环境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平衡性才能协调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是促进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可以用现代化的生态技术替换传统的化学产品的使用,发挥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是生态农业建设最成功的案例,哈尼族人根据自身的地势条件结合民族文化的特点,并运用当地充足的水力资源和生物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构建了一条“水井-水碓-梯田”的资源分配系统,加上当地特色的村寨规模,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真正地形成了农业、自然、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发展模式,既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业发展,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重要对象,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也逐渐加强了气象服务对农业服务的关注力度,并逐渐加强了气象服务的建设措施,提升了气象服务的号召性,为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只有让气象服务更加深入并贯穿农业生产发展的始终,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气象服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