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老年人数字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2022-11-19王艳丽杨青建
王 超 杨 莹 王艳丽 张 荣 杨青建
(1.承德开放大学,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1.引言
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数字中国。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7.6%。《“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 年,在80%的行政村开通5G服务,有效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进一步推动城乡发展”。由此可见,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数字化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是国家乡村振兴规划中重要的战略选择。
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数字能力是建设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数字化乡村生活必备的能力,包括技能、素养、沟通协作、安全和解决问题等五方面。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2年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目前已达2.84 亿,占网民整体的 27.6%,但是54.9%的非网民也为农村居民。尤其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一直以来都是数字化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新冠疫情之后,衣、食、住、行全覆盖的数字化生活方式成为大部分老年人难以逾越的鸿沟。与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在文化素养、知识技能和经济状况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更容易成为“数字难民”。所以本文以河北省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农村老年人数字能力现状,提出合理的提升对策,以期为改善农村老年人在数字生活中的窘境,共享我国信息化发展成果,助推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2.调查研究设计
本调查使用自编的《农村老年人数字技能与素养调查问卷》。为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调查地点涉及河北省内石家庄、衡水、保定、秦皇岛、唐山、张家口、邯郸、承德、廊坊、沧州、邢台等11个地级市的下辖农村。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43份,有效回收率84.3%。
3.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1 年龄和性别
843个样本中,以中低龄老年人为主,其中60~69岁 的364人, 占43.2%;70~79岁 的391人, 占46.4%;80岁及以上88人,占10.4%。从性别来看,调查对象女性居多,男性304人,占36.1%;女性539人,占63.9%。
3.2 居住地和户籍
从居住地情况来看,843个样本中,86.5%的调查对象长期居住在农村地区,13.5%的调查对象因投靠子女、照顾孙辈等原因居住在城镇地区。从户籍情况来看,共调查石家庄84人,占10.0%;衡水79人,占9.4%;保定164人,占19.5%;秦皇岛45人,占5.3%;唐山64人,占7.6%;张家口40人,占4.7%;邯郸84人,占10.0%;承德41人,占4.9%;廊坊42人,占5.0%;沧州106人,占12.6%;邢台94人,占11.2%。
3.3 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
从文化程度来看,大部分调查对象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在843个样本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638人,占75.7%;初中文化程度者169人,占20.0%;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者28人,占3.9%;大专文化程度者3人,占0.4%。从收入水平来看,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的月收入低于2000元。1000元以下428人,占50.8%;1000~2000元287人,占34.1%;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占15.1%。
4.调查对象数字能力现状分析
4.1 互联网接入现状
843个样本中,接入互联网络的人数较少。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调查对象长期居住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100%。从互联网具体接入情况看,有220人使用互联网,占26.1%;623人未使用过互联网,占73.9%。从接入设备来看,88.6%的调查对象拥有接入互联网的设备,99.8%的接入设备为智能手机。从接入网络的意愿来看,70.2%的调查对象愿意接入互联网。总体来看,河北省的行政村已全部覆盖互联网络,伴随农村居民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购置了智能手机,也有意愿接入网络,但是实际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偏少,与全国老年人口43.2%的互联网普及率相比有较大差距。
4.2 数字技能现状
在运用能力上,大部分调查对象仅会操作部分简单功能。220个样本中,在互联网每日的使用时间上,49人少于1小时,占22.3%;105人使用1~2小时,占47.7%;51人使用2~5小时,占23.2%;16人超过5小时,占6.8%。经常使用的手机APP为微信(75.9%)、短视频网站(74.1%)、购物网站(15%)等。上网的目的为与家人或朋友保持联系(70%)、收看新闻(56.8%)、休闲娱乐(53.6%)、购物(13.6%)、查找资料(0.9%)、发表自己观点或评论他人观点(0.5%)及其他(3.9%)。在信息发布能力上,能够熟练发布信息的人数为60人,占27.3%;会发布信息的人数为150人,占68.2%;不会发布信息的人数为10人,占4.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有使用互联网联络家人、维持社交、了解时事动态和进行休闲娱乐的需求,因此操作相对简单的微信和短视频网站成了他们最常使用的功能。而需要具备一定运用能力才能操作的网络购物、搜索引擎、微博贴吧等功能在农村老年人中使用率极低。可见,农村老年人即使拥有互联网接入设备,受限于运用能力缺乏,可以使用的功能和享受的互联网红利也远低于其他人群。
4.3 数字素养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数字素养定义为使用数字技术安全且合理地访问、管理、理解、整合、呈现、评估和创建信息。在数字素养上,220个样本的整体水平偏低。从查找和检索数据来看,会使用搜索引擎的调查对象仅占4.55%;84.6%的调查对象只会被动接收信息。从信息评判来看,会点击陌生地址转发链接的调查对象占19.6%;不会辨别网络新闻和消息的真实性的占18.2%;基于自己的认知来辨别网络新闻和消息的占62.7%;参与过网络舆论的占13.5%,其中40.7%的调查对象对争议的事件或话题了解不多。可以看出,因为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严重缺乏使用互联网查找检索信息的能力和评判信息来源内容的能力,导致容易受到互联网络夸张歪曲的虚假信息影响,从而混淆认知甚至做出错误行为。总之,提升农村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已刻不容缓。
4.4 网络安全现状
在网络冲击下,调查对象的思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220个样本中,在信任程度上,政府部门(87.7%)、专业人士(45.9%)和新闻媒体(38.2%)排在前列。在认知上,19.5%的调查对象被网络舆论引入误区;62%的调查对象在网络舆论影响下辨别不清事件真相。在思想变化上,4.6%的调查对象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6%发生了明显变化;68.6%发生了一些变化;7.2%没有发生变化。这表明,网络安全成为农村老年人上网最大的隐忧。网络媒体因时效快、传播面积广、成本低、交互沟通性强等特点已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全方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因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生活环境相对单纯,对网络危险性的一面缺乏警惕、识别和解决的能力,极易被蒙蔽进而迷失本心,急需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训。
5.研究启示和对策建议
农村老年人的数字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如果继续忽略他们的互联网技能、素养和安全意识缺乏的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持续衰退,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反应速度会减退的越来越快,从而抵触或无力学习,届时这部分老年人将彻底与数字社会脱节。因此,构建农村老年人的数字化教育培训体系是今后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5.1 完善农村老年人数字化教育政策制度
近年来,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体系,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农村地区更加匮乏。为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需要为农村地区制定完善的数字化教育政策,以保障农村老年人成为数字化教育的重点帮扶对象。一是加强协同管理,给予权威的政策支持。自1983年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省成立,我国的老年教育曾先后归属民政部、文化部管理,2016年后归属教育部管理。因此,老年教育资源的归属也不尽相同,一直存在老干部局、民政局、教育局等多部门参与管理的现状。要将供给不足的老年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地区,需要政府加强统筹规划,进行协同管理,汇聚合力,以现有的老年教育体系为依托制定可在农村地区有效执行的数字化教育政策,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数字化学习机制。二是以人为本,制定适合农村老年人的教育方案。基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素养和能力需求,精准设置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短期培训课程,由基础技能入手,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技能、素养和安全意识。待大部分老年人具备一定的数字能力后,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广泛推广线上优质教育资源,鼓励老年人主动学习并应用,形成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三是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多方资源,给予经费支持。投入经费是开展农村地区老年人数字化教育的前提条件,而农村地区又大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自行筹措资金进行建设。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主导,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将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公益组织等共同分担和筹措建设资金,保障数字化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
5.2 构建农村老年人数字化学习村民互助支持系统
绝大部分农村是在地缘的基础上,以血缘为纽带,聚集多个家庭形成的熟人社会。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邻里之间一般世代相熟甚至沾亲带故,在熟悉且稳定的人际关系基础上,构建农村老年人数字化学习村民互助支持系统,对提升农村老年人数字能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具有切实可行的效用。一是建立动态的集中学习点。数字反哺是老年人提升数字能力最为便捷的学习渠道,但在农村地区中青年人大多因打工、求学等原因长年离家在外,单一家庭无法提供长期、及时地教学指导,导致在农村地区数字反哺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依托农村地区熟人社会的特点,建立动态的集中学习点,根据中青年人员留守情况,灵活地调整授课人选、学习时间和地点,保障有充足、稳定的人员能够持续的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及时地学习指导。二是开辟学习角,满足个性化需求。集体教学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忽视个体的差异性,也难以照顾到个性化的需求。学习角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促使老年人有意愿表达需求,也可以通过沟通交流、互帮互助,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这种教学方式会将枯燥乏味的灌溉式学习变为宽松欢乐的融入式学习,进而全面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和集体教学形成优势互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三是建立学习帮扶网络,倡导老年人互帮互助。选择数字能力较好的老年人与学习困难的老年人建立帮扶网络,让有困难的老年人自主选择帮扶人员,由数字能力较好的老年人不定期为学习困难的老年人答疑解惑。通过帮扶网络,开展个别教学,补齐短板,提升农村老年人数字能力的总体水平。
5.3 丰富农村老年人数字化教育形式
农村老年人接受数字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生活和休闲娱乐,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提升数字能力的渴望逐步降低,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持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坚持完成全部学习,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有研究表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更偏爱参加休闲、锻炼和娱乐类型的项目。基于农村老年人自身特点,将数字化教育内容和农村文化活动有机融合,通过戏曲、游戏、竞赛等农村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以饱满的学习状态完成学习任务,切实提升数字能力,助推数字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