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剂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2022-11-19张静贺鹏飞马红学
张静,贺鹏飞,马红学
(1.山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20 级,山西 太原 030000;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山西 太原 030000)
0 引言
柴胡剂,又称柴胡类方,主要是指《伤寒论》中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并以此为基础方而不断演化而来的一类方剂,包括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1]。柴胡剂能调畅气机, 舒肝解郁, 调和阴阳,可辨证地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 久受广大医家所重视。
马红学老师是山西省优秀中医领军人才,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跟随唐旭东、贾六金、李廷荃等名老中医学习,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 余年,精研经典,擅用经方,在临床中常运用柴胡剂治疗各类脾胃疾病,临床效果显著。笔者有幸侍诊,收获良多,现结合具体病例分析论述跟师经验,以飨同道。
1 主张肝脾同治
中医认为,“肝者干也,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五行属木,主疏泄,主藏血;脾者,“中央黄色,后天之木也。”其性喜燥而恶湿,主运化,主升,有统摄之功;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其性喜润而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脾升而胃降,是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脾同居中焦,位置相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2]。“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的疏泄藏血功能有赖于脾胃为其提供充足的水谷精微来滋养,脾胃化源充足,血液生化有源,血海按时满盈,则肝得以正常调节血量。肝主疏泄得宜,调畅全身气血,“木得土而达”,则脾胃气机升降有序,“人即安和”。
肝脾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也同样如此。早在《金匮要略》中便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说法,肝失条达之性,“恒至激发其刚果之性而近于横恣,于斯脾胃先当其冲,”疏泄功能失职,木壅而克伐脾土,则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运化失司,形成木横侮土之势而发病;或脾本身禀赋不足,脾虚而肝相对过亢,而致土虚木乘而发病。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工作、学习、家庭等各方面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大,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更易因情志因素而生病。早在《素问·举痛论篇》中就有记载:“百病生于气也。”《脾胃论》中也有言:“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情志与脾胃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3],因此在治疗中应注重调畅情志。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暴饮暴食、吸烟酗酒、过食辛辣辛辣炙煿之物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也使得肝脾的功能更易受累。故临床上当肝脾同治,标本兼顾。
2 柴胡及柴胡剂
柴胡,来源自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nd.)的干燥根, 性味苦、微寒, 归肝、胆经, 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4]。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所著《长沙药解》中言其是“降胆胃之逆,升肝脾之陷,胃口痞痛之良剂,血室郁热之神丹。”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包括脾胃病在内的各种疾病。
柴胡剂首见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其是仲景遗方中临床应用最广者,用以治疗少阳病[5]。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侵犯少阳,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正邪交争,枢机不利而引起。从经络辨证分析,该病病位在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肝与胆相表里,“胆寄于肝”,故治胆以治肝为先;三焦者,“上、中、下少阳之气所主也。”三焦为决渎之官,通行诸气,运行水液,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三焦通,则津液得下,枢机通畅。柴胡剂以小柴胡汤为柴胡剂的核心组方[6],因此深刻理解小柴胡汤方意是学会运用柴胡剂的关键。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全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柴胡、黄芩二药合用,在外可清透半表之邪气,在内能清泄半里之肝胆郁热,内外分消,使肝胆和,三焦畅,枢机条达;半夏、生姜合为小半夏汤,和胃降逆;人参、大枣、甘草培补中焦,是因肝木克脾土,肝胆病会首先侵犯脾胃中焦,御邪传变,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之思想。该方立意肝胆,又可健运中焦脾胃,体现了肝脾同治之意,既疏肝利胆,调畅情志,又和胃安脾,燮理阴阳表里。因其手少阳三焦经沟通上下、内外,出入营卫表里,涉及五脏六腑,故其或然证众多,故有时难以明确判断。针对这一问题,应遵从仲景之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观点,临床运用时,抓住其可反映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肝失疏泻,脾胃失和的病机特点,即可灵活运用柴胡剂。
柴胡剂临床运用广泛,外感、内伤杂病皆可治疗。现代研究认为柴胡剂可用于抗抑郁治疗,疗效明确且不良反应小[7],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安全有效,可临床推广应用[8]。柴胡剂可辨证运用于临床各类疾病,尤其适用于脾胃病,这体现了肝脾同治的理念,方证契合,遵循仲景之意。
3 验案举隅
3.1 小柴胡汤医案
王某某,女,65 岁。2021 年5 月12 日就诊。主诉:间断胃脘部胀满2 月余。患者自诉2 月前因家庭琐事与家人争吵后出现胃脘部胀满,伴反酸、烧心,自行间断口服养胃颗粒、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疗效。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脾胃病科门诊,刻下症见:胃脘部胀满,情志郁结则加重,伴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等症状。自诉常感倦怠乏力,精神不济,纳呆,睡眠可,小便正常,大便偏稀,排出费力,2-3d 一行。舌胖苔白腻,脉弦滑。辅助检查:碳13 尿素呼气试验:阴性。中医诊断:痞满,证型:脾虚肝胃不和,治当疏肝解郁,健胃消痞。方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9g、黄芩9g、太子参9g、姜半夏9g、姜厚朴10g、陈皮10g、藿香10g、佩兰10g、白术30g、麸炒枳实10g、浙贝母12g、海螵蛸20g、炒麦芽20g、炒谷芽20g、甘草6g。7 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空腹分服。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油腻。5 月20 日二诊:服上药后,胃脘部胀满的症状减轻,烧心、反酸症状减轻,余症皆有改善,前方减浙贝母为10g,海螵蛸15g,继服7 剂。5 月27 日三诊:症状基本消失,予原方7 剂继服以巩固疗效。并叮嘱患者饮食规律,少食甜腻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按语:患者主因“间断胃脘部胀满2 月余”就诊,辨病当属祖国医学中“痞满”范畴。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患者老年女性,正气本虚,脾胃运化不足,“女子以肝为先天”,加之情志不舒,使肝失疏泄,横逆犯脾,中焦气机壅滞,则胃脘部胀满;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中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肝木克土,胃气上逆,则反酸、烧心;脾虚湿困,水液代谢异常,则大便稀,数日一行;脾胃健运失常,无力运化水谷精微,出现纳呆,倦怠乏力;舌胖苔白腻,脉弦滑是脾虚肝胃不和的表现。故用小柴胡汤加减最为合适。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为辨证要点。方中柴胡味苦升散,黄芩苦寒降泄,二药配伍,疏肝利胆;患者年老体衰,人参乃大补之品,气味浓厚,故用气阴双补之太子参代人参,药性平和,缓缓补之,是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之意;姜半夏善调反胃,开胸膈胀塞,泻心下之痞满;浙贝母味苦、寒,海螵蛸味咸、涩、温,二药合用,寓乌贝散之意,一散一收,一温一寒,相配伍达到制酸和胃的效果;姜厚朴燥湿行气,善消胀满;陈皮理气行滞,善开胸膈;藿香、佩兰相须为用,辛平,归脾、胃经,芳香行气、燥湿和中;炒二芽健脾开胃行滞;炒白术、麸炒枳实二药合用,取枳术丸之意,化湿气通腑气,补脾虚;甘草,味甘入脾,培植中州兼调和诸药。二诊诸症皆有改善,因浙贝母苦寒之性较重,且患者反酸、烧心症状改善,故减浙贝母、海螵蛸用量。三诊症状基本消失,故与原方继服以巩固疗效。
3.2 大柴胡汤医案
李某,男,34 岁。2020 月3 月3 日初诊。主诉:排便困难1 月余。患者自诉1 月来排便困难,大便黏滞不爽,自觉有排便不尽感,心烦急躁,追问病史,其因工作原因常有饮食不节及酗酒史。刻下症见:排便困难,偶有腹部及右胁肋部隐痛,口干口苦,纳呆,厌食油腻,舌红,苔黄,脉滑。辅助检查:腹部彩超示:肝胆胰脾双肾门静脉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便秘,证型:湿热证,治以和解少阳,通腑泄热。方予大柴胡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9g、黄芩9g、麸炒枳实15g、清半夏9g、厚朴10g、白芍15g、大黄6g( 后下)、生姜6g、砂仁6g(后下)、醋延胡索12g、郁金15g、茵陈12g、木香10g、六神曲15g、甘草6g。7 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空腹分服。3 月10 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大便通畅,仍有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故原方减大黄用量为4g,麸炒枳实减为10g, 加焦山楂15g。7 剂,水煎服,日一剂。并嘱患者进食规律,戒烟戒酒。
按语:患者排便困难、便后不尽,腹部及右胁肋部隐痛,以其人焦虑烦躁,肝气郁结,大肠腑气不通也;大便黏滞不爽,乃湿热蕴结肠腑之象;内热壅盛,煎熬津液,故口干口苦;肝郁而乘脾,脾虚无力运化,故纳呆、厌食油腻;舌红,苔黄,脉滑,亦为湿热征象。此为少阳阳明合病。故用大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兼清阳明湿热。大柴胡汤首见于《伤寒论》,原文主要有以下论述,如“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未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原方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 、枳实、大黄、大枣、生姜组成,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本医案中,重用柴胡、黄芩为君,两药为和解少阳的关键药对[9]。柴胡轻清疏散,通肝胆之气,清少阳之邪,正如叶天士《本草经解》中称其“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黄芩味苦寒,具通降之性,除少阳之痞热,清阳明里热,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一阴一阳,升发与清泄并举,解郁与清热并行,使得中焦枢机通畅;大黄、枳实以清阳明湿热而通便,亦为臣药;白芍味苦酸,入肝经,能治肝木之邪气乘脾土作痛,柔肝而缓急;半夏散结降逆和胃,因姜半夏性偏温燥,防其温燥之性加重病情,故选用清半夏;砂仁其气冲和条达,为调理脾胃之上品;生姜辛散水气,祛湿热;甘草甘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与白芍合用,意为芍药甘草汤之意,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柔筋止痛。诸药共用,共奏和解少阳,兼清里热之功。加延胡索、木香以疏肝理气;郁金、茵陈以解郁热,清湿热;六神曲,性温,味甘,健胃消食。二诊,便秘症状减轻,故减大黄、麸炒枳实用量,因其食欲不振,且患者本人无反酸、烧心之症状,故加用焦山楂以消肉食。诸药合用,则病可去。
3.3 柴胡桂枝汤医案
张某某,女,48 岁。2021 年9 月12 日来诊。主诉:胃脘部胀痛半月,加重2 天。患者自诉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痛,伴嗳气,未与重视,2 天前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脾胃病科门诊。刻下症见:胃脘部胀痛,两胁肋不适,偶窜痛,时嗳气,胃脘部畏寒,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多梦,二便调,精神可,平素性急烦躁,自汗出,舌淡红,苔白脉细。中医诊断:胃痛,证型:中寒肝胃郁热,治以解郁清热,温中和胃。方予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9g、桂枝6g 、黄芩9g 、清半夏9g、党参12g、白芍15g、高良姜6g、醋香附10g、麸炒枳实30g、预知子30g、莪术10g、旋覆花15g(包煎)、代赭石15g(先煎)、炒麦芽15g、炒谷芽15g、炒鸡内金15g、蒲公英15g、甘草6g。7 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空腹分服。后电话随访,患者诉胃脘部胀痛消失,余证皆明显改善。
按语:患者主因“胃脘部胀痛半月”就诊,辨病当属祖国医学中“胃痛”范畴。主证胃痛,兼有两胁肋部不适,两胁乃足厥阴肝经循行所过之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着眼于肝胃。患者平素性急烦躁,肝郁日久而化热,脾胃首受其害,故胃脘部胀痛;胃气不和,上逆动膈,则嗳气频频;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眠差;患者胃脘部畏寒,为中寒之征象;此外患者兼有自汗出之营卫气血失和的表现,故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最为合适。柴胡桂枝汤见于《伤寒论》第146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本方是经方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组成的合方,两方合用,共奏疏肝理气,调和营卫气血之效。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有言:“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肝利胆、清调气机;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两方合用,既可以和营卫,调阴阳,又能疏肝胆,利枢机[10]。”本方以柴胡、桂枝为君药,桂枝性辛、甘、温,李中梓所著《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认为其“有发散之义,且气味俱轻,宜入太阴而主表。”柴胡轻清升散,柴胡与桂枝相配伍,既清少阳之热,又解体表邪气;半夏辛温,黄芩苦寒,半夏合黄芩,则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条达气机;党参,甘甜平和,补益中焦;白芍酸敛,与疏散之柴胡相配,气血同调,散收相合,诸郁可解;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代赭石甘寒质重,两者皆具有沉降之性,两药配伍加强理气降逆之功;方中加用高良姜、香附取良附丸之意 ,温中止痛;枳实、预知子、莪术合用加强行滞消胀止痛之功;炒麦芽、炒谷芽性温,入脾、胃经,又具升发之性,与肝同气相求,健运脾胃又可解肝郁;蒲公英苦寒而不伤胃,清解肝胃郁热;甘草有国老之美誉,调和诸药,兼有甘缓止痛之功。
4 结语
笔者认为柴胡剂临床应用广泛,但决不可不加辨证地滥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真领会方意,融会贯通,师其法而不拘其治,尊古而不泥古。临床诊治应如仲景所言“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灵活运用,方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