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2022-11-19吴志晖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8期
关键词:物种农药林业

文 明 吴志晖

(云南森林自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4)

森林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产区,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森林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的生态圈,具有防风固沙、保护水土、维护物种多样性的职能,随着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的重视,森林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也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记录在案的森林病虫害种类高达8000余种,其中200多种为常见高发种类,直接影响森林面积超过800万公顷,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超5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病虫害的肆虐,还会导致森林生态环境的失衡,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严重时,可能直接导致森林荒废,因此,不仅仅为了林业生产,从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来看,也应该积极地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森林病虫害防治概述

1.1 森林病虫害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森林病虫害情况不容乐观,病虫害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很多病虫害感染能力强,几乎所有森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史,每年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甚至会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崩溃,进而让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前功尽弃。目前我国针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防为手段,以治为主,监管监测方面力度则稍差,不少规模较大的森林,发生病虫害后,往往是情况较为严重才被发现并紧急进行处理。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一些电子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给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带来了便利,使其逐步走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手段,则主要以化学手段为主,即喷洒农药,喷洒农药是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见效迅速、效果显著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手段,但是随着农药的泛用甚至滥用,当前森林病虫害出现了严重的抗药性,这就不得不导致林业生产中增加农药的投入,而大量的农药投入则会对其他森林动植物产生毒害,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破坏森林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

1.2 森林病虫害的成因

1.2.1 人为因素

对于绝大多数的自然林来讲,病虫害也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通过自我调节,虽然会发生病虫害,但是往往不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干预和破坏程度增加,例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改变林木结构,大肆引进经济效益更好的外来树种等,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变得十分脆弱,一旦发生病虫害,往往造成的损失就会十分巨大,难以通过自我调节而抵消。

与此同时,人类使用化学防治手段,形成了人工选择,导致大量具有抗药性的病虫害大肆生长发育,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1.2.2 外来物种入侵

随着人类的贸易、交流活动频繁进行,大量的外来物种入侵事件发生,病虫害也是如此,部分森林地区的病虫害就是因为贸易过程中携带外来物种,一些外来物种因为在本地没有天敌,进而迅速繁衍,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形成大规模的灾害。

1.3 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1.3.1 多元化原则

如上文所言,当前我国面临的病虫害种类繁多,因此,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应该秉承多元化防治的原则,既要考虑多种病虫害,也要考虑多种防治手段。

1.3.2 先发性原则

为了减小病虫害对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损失,应该秉承先发性的原则,即在病虫害发生前,最好评估和预防,在病虫害发生伊始,应及时进行响应和处理,避免病虫害程度扩大时才进行处理,尽可能对病虫害实现掌控。

1.3.3 环境友好原则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林业生产过程中,选择使用化学防治手段,虽然成本低、操作简单且见效明显,但是为此造成的后果,是森林中很多有益种群的大量死亡甚至绝迹,进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及生态平衡都受到影响,这显然与病虫害防治的初衷本末倒置,因此,应该秉承环境友好的原则,尽可能采取生物防治或者物理防治手段,避免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2.1 能够提升林业资源的多样性

就当前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来讲,合理的引入一些物种,增加森林生态的多样性,是提升森林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能力和防护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进行育林工作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森林病虫害问题,很多林苗因为无法抵御森林病虫害的侵蚀而难以形成规模,最终不能通过丰富林种结构来提升森林的物种多样性,不仅仅导致林业生态环境失败,还带来了不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的损失。

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能够保证育林阶段成活率提高,进而提升林业资源的多样性,不仅能够提升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保证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森林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育伐平衡,即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采伐,保证森林资源的动态平衡,避免乱砍滥伐导致育林速度跟不上采伐的速度,最终森林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产能力急剧下降。

而在育林过程中,一旦发生病虫害,轻则导致新育林苗成长速度下降,导致育伐失衡,重则直接导致育林失败,浪费巨大的资源投入。

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就能够保证育林工作高效进行,进而确保育伐平衡,保证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3 增强爱林护林意识

目前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难点,就是森林管理者和林农的爱林护林意识淡薄,难以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森林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中来,造成这种情况的一大原因,则是因为当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明显的落后,很多人对于林业生产重视程度较低,尤其是一些主要产业非林业的地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推行非常困难。

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能够进一步提升林业生产的产出和经济效益,进而加强人们对于林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为了维护经济产出,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来,激发主动意愿,进而提升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效果。

3.新时期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可行性方式

3.1 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

传统使用农药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会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部分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杀死致病菌及害虫,还会导致其他动植物的死亡,而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来讲,食物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旦因为泛用某种农药导致部分种类的动植物死亡,可能就会影响到其他的物种的生存,进而使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使用生物技术,一方面不会产生有害物质的积累,另一方面,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产生影响,相反在一定程度还会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当前施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

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农药本身是具有一定的毒害性的,一旦大规模使用或者局部喷洒过量,就会导致农药含量超标,严重影响林业产品质量,尤其是部分农业产品为食品,就可能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而使用生物防治技术,能够实现就地取材,降低使用成本而且生物技术的大规模泛用以及局部使用,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操作者来讲,不必担心误操作所带来的后果,因此更加安全有效。

因此,想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巩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更多地运用生物防治,走生态化防治路线是必然的。

3.2 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如果前期‘防’做得好,则会让‘治’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但是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防’的工作效果不好衡量,可能会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也可能作了无用的工作,在一些试验地区进行病虫害的防范工作,虽然针对性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与此同时,一些不在防范之列的病虫害发生,导致了后期的‘治’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很多人愈发轻视病虫害的防范工作,实际上,病虫害防范工作难度大,主要是因为病虫害的种类太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树种、不同的季节等,发生的病虫害也不尽相同,很多时候,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范,只能针对几种高发的病虫害,覆盖面不足,是导致防范失效的重要原因。

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应该全面对林业环境和病虫害史进行调查,并对当前世界范围的各种流行病虫害进行了解,制定综合的防治手段,可以说,想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在现有的人才队伍、财政投入等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走多元化路线是必然的。

3.3 由人工监测向智能化监测转变

传统的监测模式,为人工监测,即通过人工巡检发现树木外观发生病虫害产生的性状改变,这种方式一方面很难再病虫害发生早期起到效果,另一方面,也不能应对大规模的林业生产活动中来,因此,在未来,应该借助现阶段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智能化监测报警系统。

在进行监测时,选取何种光谱特征进行监测能够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一直是困扰相关工作人员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的相关研究和数据的分享显然不够,研究的对象往往只针对几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种植面积的品种,且对应的病虫害数据不全,不同研究的差异也较大,没有信服力。

而智能化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是建立在数据库建设基础之上的,利用计算机系统链接相关数据库,对监测结果直接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相应的预警并能够给出合理的处置对策,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森林病虫害监测及病虫害处置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有助于降低相关岗位人才的门槛,解决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和监测相关人才缺口巨大的问题,一举多得。

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人才缺口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在发生病虫害的时候快速响应,将影响降至最低,此外,采取遥感技术进行监测,能够发现更加细微的病虫害,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置,这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初衷不谋而合,可以说,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未来,走智能化、科技化道路是必然的。

3.4 由零散防治向体系防治转化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手段,仍旧以零散化的工作模式为主,监测、处理等工作不能形成体系,也没有能够进行很好的配合。

在监测过程中,随意性很强,受限于林业病虫害监测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相关工作人员不能经常在林业生产前线进行监测,导致监测工作没有时效,准确性也非常差。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整个防治工作没能有效的形成体系,管理人员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高效的工作。

此外,相关防治工作不成体系,也是因为规章制度并不完善,首先是责权模糊,很多情况,发生了严重的病虫害造成了经济损失后,所有相关人员都将受到惩处,而发生一般的病虫害时,则几乎不会产生追责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工作人员实际上将工作重心放到了发生病虫害的治理上面,对于防护手段并不用心,导致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甚至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病虫害发生,造成了经济损失。

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将责权进一步明确,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未来就应该走系统化的防治道路。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不仅仅能够保证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能够提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保证林业生产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相关人员投入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物种农药林业
近期农药登记概况
近期农药登记概况
丽水发现新物种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land produces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第十八届全国农药信息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