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2022-11-19林绍青
林绍青
(山东省莱州市平里店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山东 莱州 261400)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概述
1.1 良田选择
玉米是一种根系十分发达的农作物,与一般农作物相比,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将玉米种植在复杂的土壤环境中,也能够正常生长,通过大量的玉米种植经验来看,将玉米种植在贫瘠土地中,也能够获取到不错的收成,但是与良好的土壤相比,种植在良好的土壤中的玉米,收成更高,主要是将玉米种植在良好的土壤中,能够使玉米根系发达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玉米更密集且分支多,能够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为玉米生长提供支持。种植玉米时,需要对种植土壤选择,一般来说,最好选择含水量丰富且肥力较大区域,从而保证玉米种植后,能够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避免由于水分或养分不足,从而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降低玉米的产量与质量。碱性合适的砂质和土壤是一种良好的土壤,在种植玉米时,如果其玉米栽培在肥力较低、干旱土壤中,为了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要采用深翻土等方式对土壤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弥补效果。确定了玉米种植区域后,种植玉米前,需要采取精耕方式处理,而进行后期种植时,需要定时管理土质,从而为玉米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为玉米健康生长提供支持。
1.2 品种选择
玉米品种选择是玉米种植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优良的玉米品种是决定玉米是否能够高产的一项基础条件。因此,在进行玉米品种选择时,要充分考虑种植玉米的土壤环境,选择适合在当地种植的高产玉米品种,再精细挑选玉米种类。在挑选玉米种时,要将表面光泽暗淡的种子挑选出来,同时,还要将遭受到虫害损坏或有残缺的玉米种子丢掉。从现阶段我国玉米种植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进行玉米选种的方法主要有穗选、粒选两种类型,两种玉米选种方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目的就是选出优质玉米种。完成优质玉米种选择后,在正式播种前,需要采取浸水或暴晒方式对玉米种进行处理。在通过全浸水方式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后,需要做好通风作业,以免玉米种子发霉,在情况必要时,需要应用化学药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从而降低玉米种植后,病虫害的发生,避免一切降低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不利因素。
1.3 适时播种
玉米栽培过程中,玉米种的播种密度、量、时间等各项因素都会对玉米产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玉米种植前,需要考虑日后玉米秧苗的具体密度,提前对玉米种植的播种密度进行合理设计,确保玉米能够健康生长。需要玉米种植人员注意的是,玉米播种密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栽培时要充分考虑玉米播种方式、玉米种类、播种密度各项具体影响因素,具体种植时,应当在综合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基础上,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例如,在玉米种植前期,如果土壤较为贫瘠,需要适当降低玉米种植播种密度,而且在玉米种植后期,要为玉米提供充足水分和养分。
1.4 科学控制温度
玉米生长对温度有着很高的要求,从玉米种植播种到开花授粉、结穗,再到玉米成熟收获,玉米整个生长过程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玉米健康生长,可见,要想确保玉米能够高产,在玉米种植后,需要做好温度控制。玉米种子萌芽期间,需要将土壤温度控制在10℃以上,如果受周围环境影响,土壤温度偏低,未达到10℃,势必会对玉米种的发芽造成不良影响,降低玉米出苗率,这会大幅度降低玉米最终产量。在玉米种破土阶段,也就是玉米幼苗处于刚生长阶段,外界温度需要超过15℃,在这一温度下,能够促进玉米健康生长。通过对大量玉米栽培获取到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玉米初期生长期间,若外界温度能够保持在20℃左右,种植的玉米便能够正常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当玉米处于开花成长阶段,若能够将温度控制在25℃左右,可以为玉米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环境,提高玉米产量。
1.5 科学施肥
完成玉米种植后,需要依据玉米生长环境,适当施有机肥,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确保玉米能够正常生长。需要注意的是,在玉米施肥时,要以科学为依据确定施肥的组成,确保施肥的合理性,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通常来说,玉米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在氮磷钾等各种化肥帮助下,为玉米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环境。与此同时,需要对玉米的具体生长情况和生长时期进行全面分析,控制好施肥数量,以及施肥的类型等,将施肥用量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从而使化肥和有机肥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最大效能。
1.6 合理灌溉
玉米的生长需要水分的支持,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自然降水受限,难以为玉米生长提供的充足水分,在此背景下中,种植人员应当依据玉米种植区域的具体降水情况,合理灌溉,为玉米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同时,在玉米灌溉时,要采取合理的灌溉方式,例如,采取滴灌、渠灌等方式进行灌溉,在确保灌溉充足基础上,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浪费现象。除此之外,少数种植玉米区域,可能会发生洪涝灾害,如果遇到持续降雨,需要做好排水作业,避免由于洪涝问题,而降低玉米产量。
2.病虫害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采取合理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是基层产业结构和劳动者不断研究的主要方向。但是在玉米种植和生长期间,经常会出现瘤黑粉病、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等各种病害,不同地区的环境不同,玉米出现的病害种类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总的来说出现的病害都会对的玉米在生产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对生理机能造成破坏,最终将会导致玉米发生病变,降低玉米质量和产量。此外,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也会遭到玉米叶螨、玉米螟、地老虎等各种病早害的危害,会对基层产业结构和劳动者获取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危害,在众多病虫害中,玉米螟是其中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早害,如果玉米出现大面积玉米螟,可能会导致玉米绝产。
3.防治玉米病虫害的合理方法
3.1 农业防治
玉米栽培后,为了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几率,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农业防治作业。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的品种,并且在栽培时,需要做好拌种作业,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玉米播种前,应当要采取包衣处理,降低死苗率、病苗率,提高玉米苗成活率,从而达到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目的。同时,需要做好田间整体作业,针对土壤需要,采取深埋晾晒方式进行杀虫处理,使土壤整体通透性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还要及时除草,做好田间各种杂草清理工作,清理必须要彻底,不得存在残留,从源头入手,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玉米病虫害防治的一项合理措施,生物防治在具体应用期间具有无害、绿色、无污染等多项优势,因此,在玉米栽培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简单来说,生物防治技术就是通过对生物相克原理除去病虫害,减少病虫害数量与种类,达到治理病虫害目的。从玉米种植中采用的生物防治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3.2.1 以虫治虫。该方法就是通过对草蛉、赤眼蜂等益虫治理玉米害虫,从而达到防治效果,降低玉米病虫害发生几率。
3.2.2 以鸟治虫。该方法就是通过对灰喜鹊进行应用,实现对玉米出现虫害的防治。
3.2.3 以菌治虫。通过对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防治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棉铃虫、玉米螟等各种病虫害。
使用生物技术对玉米病虫害进行防治时,需要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以免化学药剂过量,而导致大量益虫死亡,或者影响益虫繁殖,从而降低害虫防治效果,引发病虫害,降低玉米产量与质量。
3.3 物理防治
通过对物理技术进行应用,能够实现对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其应用效果良好。采取物理技术对玉米病虫害进行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害虫具有的趋光性进行应用,将频振式杀虫灯悬挂在玉米田中,通过诱杀方式捕杀害虫,从而达到减少玉米田中害虫数量的目的。
通过对害虫的趋黄性特性进行应用,在玉米田中设置具有捕杀害虫的黄板,通过对其进行应用,达到诱杀害虫的目的。
许多成虫对糖醋液具有超性,利用害虫的这一特点,将拌制好农药的糖醋液放置在玉米田间,诱杀害虫,达到灭杀害虫的作用。
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注意的是,采取物理技术进行玉米病虫害防治时,单独采用的物理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取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要将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技术进行配合应用。
3.4 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技术进行玉米病虫害防治时以化学药剂为主,采用化学药剂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十分常见,而且从整体应用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不错应用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农户在采用化学防治玉米病虫害时,存在超剂量使用、滥用化学药剂等各种不良现象,这不仅会提高病虫害防治成本,而且也会破坏生态环境,最为严重的就是,会导致玉米农药残留过高,除了会降低玉米品质外,如果长时间采用一种化学药剂,病虫害将会产生抗药性,这将会对病虫害防治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可见,采用化学防治时,需要合理选用化学药剂,采用的化学药剂应当具有高效、低毒、无残留等多项特点,而且要控制好化学药剂量,以免对益虫造成危害。例如,对于玉米锈病,在防治上可以采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3.5 几种典型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3.5.1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虫害,该类病虫害是由立枯丝核菌造成的,其会对玉米的叶片、叶鞘,以及果穗造成严重危害,一旦发生玉米纹枯病,将会导致玉米大幅度减产。玉米如果感染病害,病害发生初期,将会出现具有水渍状灰绿色的圆形病斑,而随着时间推移,病斑的颜色将会逐渐转变白色、黄色,表面病害加重,而到了病害后期,将会形成红褐色云纹斑块,这将会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严重危害。当病菌侵害到玉米的叶鞘后,将会导致玉米的茎秆上出现大量黑褐色斑。如果玉米田间的湿度过大,还会在玉米田间形成大量白雾。
玉米田间部分地区的地势低洼,一旦出现积水,无法及时将积水排出,这将会导致玉米田间土壤湿度过大,会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在玉米田间修建排水渠,一旦发生持续降雨天气,能够及时将玉米田间积水排出。
此外,部分玉米种植人员在施肥时,大量使用气粗氮肥,造成氮肥使用过多,而且未依据玉米生长情况,做好田间密度控制,这都会提高玉米纹枯病发生几率,从而降低玉米产量和质量。针对玉米纹枯病,作为玉米种植人员,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施肥方案进行适当优化,同时,要依据玉米种植与生长情况,控制氮肥施肥量。控制好玉米田间种植密度,以便改善玉米田间的透气条件和透光性。同时,还要做好杂草防除作业,以免杂草生长过高,而对玉米苗株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出现了玉米纹枯病,可以将5%井冈霉素兑水药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均匀喷洒玉米发病部位,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以免病害进一步扩大,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一般来说,为了确保质量效果能够达到预期,需要连续喷洒2次,喷洒时间应当间隔7天左右。
3.5.2 玉米褐斑病防治
这一病害主要会危害玉米果穗以下叶鞘、叶片,病害出现后,会导致叶片出现干枯。病害出现的初期,在叶片上出现直径1.5mm左右的病斑,病斑会呈黄色,一般为椭圆形或圆形,数量多。如果病害未能够及时治理,随着时间推移,病害将会进一步加重,病斑将会有最初的黄色逐渐转变为红色,而且会发生破裂,并且还会伴随着散发大量的黄色粉状物。如果玉米田间肥力差或者密度过高,病害可能会加重。针对这一类型的病害,要结合玉米品种和地块肥力条件,科学控制玉米栽培密度,改善玉米田间通透性,合理搭配氮磷钾三种肥料。做好田间除草作业、促使玉米植株长势旺、提高玉米抗病性。出现玉米褐斑病后,可以喷洒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等药物进行化学防治。
3.5.3 玉米螟防治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成虫昼付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和扩散能力强,此害一旦出现,会快速蔓延,容易发生大面积病害,这会导致玉米减产。对于玉米螟的防治,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法进行,可以引入寄生蝇等天敌,或者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控制玉米螟田间成虫数量,也可以通过滴灌方式,向雌穗花丝灌入BT菌粉200倍液。
4.结语
玉米病虫害的出现会对玉米的生长造成影响,会降低玉米产量与质量。因此,在玉米栽培时,需要加强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的探讨,减少玉米病虫害,提高玉米抵抗力,为玉米健康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玉米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