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尉犁县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典型经验

2022-11-19刘文峰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8期
关键词:残膜农膜农田

刘文峰

(新疆巴州尉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 尉犁 841500)

近年来,尉犁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农田废旧地膜有效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为主线,以试点示范为抓手,综合施策、合理推进,切实加强依法治理,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快构建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有力防控农田“白色污染”,积极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1.尉犁县及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尉犁县位于巴州腹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行政区域总面积5.97万平方公里,辖6乡2镇2管委会50个行政村。

1.1 区位交通条件

国道218线横贯全县,随着库格铁路、乌尉高速、尉且沙漠公路、尉犁至35团高速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构成了四通八达、快捷通畅的交通网络,使尉犁成为呼南应北、承接东西的交通枢纽中心。尉犁县距库尔勒市2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尉犁便捷的交通条件,与疆内、疆外及中、西亚国家连接畅通,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优势。尤其是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思想和新疆要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主力军和排头兵的历史性机遇,尉犁县作为丝绸之路的“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将为尉犁县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构筑高效、通畅的交通枢纽网络,成为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具有活力、潜力与想象力的地区带来机遇。

1.2 自然资源条件。

1.2.1 地形地貌。尉犁县东北部横亘着库鲁克山。中部自西北向东南是孔雀河、塔里木河冲积平原,海拔800-940米,地势平缓,地面坡降约1/4000,是主要的农区分布地。南部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是库鲁克沙漠,地势比平原略高,并伸入平原区。东南部与若羌交界处一带,是盆地最低处,故有罗布泊与台特马湖,为孔雀河—塔里木河的归宿。

1.2.2 气候资源。尉犁县属暖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冷热差异悬殊,温度的年月变化大,光能资源丰富,作物生长期为4-10月,全年平均日照2975小时;年降水稀少,降水量仅为20-40毫米,蒸发量为2965毫米;年平均温度高于10℃,无霜期平均为184-212天。

1.2.3 水资源。尉犁县位于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两河自西北向东南横贯尉犁县全境,进入县境后,形成恰央河、乌斯曼河、渭干河等10余条支流,是典型的客水易旱县。

1.2.4 土地资源。尉犁县土地面积5.69万平方公里,县域内有林地432.8万亩,草原1600万亩。其中优质可垦地60万亩、国家最大的原始胡杨林保护区100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628万亩,野生甘草面积300万亩、罗布麻面积160万亩。

1.2.5 旅游资源。尉犁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塔罗秘境、烽燧尉犁”称号。营盘古墓、兴地岩画、太阳墓遗址、孔雀河烽燧群、都拉里古城等丝路文化古迹遍布境内,尤其是营盘聚落遗址被史学界称为汇聚古代文明的“第二座楼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沿岸烽燧群11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全国最大的胡杨林保护区、举世闻名的绿色走廊、神奇的雅丹地貌、幽静的兴地峡谷、浩瀚的戈壁大漠、平原绿洲、湖泊湿地等自然景观一应俱全。野骆驼、马鹿、黄羊、盘羊、甘草、罗布麻、大芸、麻黄等多种珍稀动植物独具特色。尉犁县依托胡杨文化、罗布人文化、维吾尔族特色民俗餐饮文化、水果蔬菜采摘体验等特有资源,依托“罗布人村寨”(4A级,国家农业休闲与观光游示范点)、“达西村红色旅游景区”(3A级,国家农业休闲与观光游示范点)、“人工湖”“花海”等旅游资源带动乡村旅游不断发展。

1.3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尉犁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2021年,尉犁县地区生产总值81.9亿元,同比增长7.1%;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同比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同比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4亿元,同比增长19.2%。农业在尉犁县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

2.尉犁县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

自2010年开始已连续11年不间断的从事废旧地膜污染治理工作,2021年尉犁县农膜覆盖面积107.50万亩,使用量5375吨,机械化回收面积达90%,回收率达82%以上。

2.1 强化组织领导,为推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我县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农业农村局具体实施,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农牧民人人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原则,及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及四套班子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并成立残膜回收技术服务小组。通过示范推广,我县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参与,鼓励扶持成立残膜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参与残膜回收工作,逐步推行市场化运作。

2.2 抓好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一是编制宣传手册。根据我县实际,精心编制维汉文版《尉犁县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技术推广宣传手册》,广泛发放到各乡镇农牧民手中。近年来共编制、印发宣传手册12.5万余份。二是充分利用县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用维汉两种语言播放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技术推广相关知识和信息,每周广播2次,每次10分钟,并在收视率较高的频道每天滚动播出治理农田残膜污染宣传口号,让广大群众通过广播电视了解相关治理农田残膜污染知识。三是利用户外宣传媒体开展宣传。在国道旁、人员比较集中的区域制作固定宣传牌,县、乡主干道旁制作墙体标语,引导农户积极参与残膜回收行动中。四是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适时召开动员会、现场会,举办农牧民技术培训班。自推广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技术以来,每年在各乡镇召开现场会、举办综合或专题培训150余次,累计参与农牧民达12余万人次,及时回收废旧地膜、减少农田污染已形成共识,目前全县残膜回收机械已有550余台架。

2.3 健全农用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链条监管体系

目前尉犁县现有地膜生产企业3家,年生产量6000吨;地膜销售农资店铺6家。

尉犁县农业农村局于2010年开始已连续十年不间断的从事废旧地膜污染治理工作,掌握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并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示范,摸索出了一整套回收、加工和再利用的运作模式和产业小循环的实践路子。全县从上至下已连续十年开展了对废旧地膜的数据调查等多项试验课题。从政府到农户对废旧地膜回收工作的认识较为统一,农户回收积极性高,目前我县残膜回收站点9个,从业人数27人,年回收能力450万吨。我县已形成较大废旧地膜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社员达500余人,覆盖面积60万亩。回收企业已参与回收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回收加工经验。

目前我县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主要以巴州汇丰塑业有限公司为主,是一家以环境保护和农业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公司,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金1000万,拥有生产车间2800平方米,成品库房1200平方米,办公区1300平方米,是尉犁县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具备农田废旧地膜回收能力3000吨/年、年产废旧地膜再生颗粒3000吨、滴灌材料1000吨和年销售农业生产资料4000余吨的生产和销售能力。

2.4 加强试验研究,为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为切实摸清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情况,探索科学治理方法,我县积极建立试验基地,大力开展课题研究,掌握了大量技术数据资料,实现了从年初覆膜到年底回收残膜的一条完整的农业清洁生产过程,使再利用成为可能。我县先后开展了残膜含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使用不同厚度地膜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使用不同厚度地膜对回收率的影响、不同厚度地膜对再利用的影响等一系列试验,建立棉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技术核心示范区4万亩,在核心示范区内进行0.006、0.008、0.010、0.012毫米共5种厚度地膜的试验、示范,通过反复试验得出:覆膜厚度0.01mm以上的综合经济效益较好,棉花出苗率和产量高,残膜回收率高。

2.5 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为保证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我县积极建立起政府牵头抓总、农业部门负责指导、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总协调,农业、广电做宣传,工商、质检控市场,中介组织勤参与,农民回收是主体,循环利用企业做,政策推进有乡镇,综合治理综合做的动作模式。同时实行县监察、农业、财政等部门对全县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落实情况全程监控、跟踪检查,对工作落实不力、进展缓慢的,能及时跟踪问效。严格按照自治区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明确补助资金使用方向,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使补助资金足额兑现给农户。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对全面完成年度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任务、成绩突出乡镇的,通报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对没有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鞭策乡镇组织协调并有效落实工作。加强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市监等部门的执法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了非标准地膜在我县销售流通及农资市场的规范,确保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安全。

3.工作成效

一是通过实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项目,对项目区农户进行废旧地膜回收宣传及组织培训工作,全面推广使用标准厚度地膜,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户将回收的残膜交到各回收点或回收利用企业,预计每年可以形成1300万元以上产值的废旧废料再生利用产业,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地膜污染治理发展进程,为我县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通过回收企业牵头,合作社组织,农民参与的回收模式,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巩固脱贫攻坚和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途径。

三是通过大面积开展废旧地膜回收,促进了废旧地膜回收机械的推广和使用,打通了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个节点,为棉花产业的节本增效、农民的增产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项目实施后可加快“净土工程”的步伐。有效降低土壤的白色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对保护耕地及实现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4.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膜回收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县覆膜面积较大,残膜回收时间短、任务重,回收作业成本较高,废旧地膜回收技术及效率还有待提高。

二是乡镇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加强。乡镇是农膜使用和回收的主体,在督促本辖区内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工作执行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地废旧地膜回收机制。

三是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确,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废旧农膜对生态环境、土壤理化性状、景观环境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危害。随着物质迁移,废旧农膜的危害性也在不断放大。但很多政府部门对废旧农膜的认识不深。认为废旧农膜回收管理是农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但废旧农膜的回收管理牵扯到各方利益和责任,需要多部门的权利配合。

5.有关建议

一是按照“谁生产、谁回收、谁使用、谁回收”原则,明确农膜生产企业的职责,从生产源头控制农用地膜质量,自觉投入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中来,共同治理“白色污染”,建立健全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废旧地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残膜回收机械的生产企业和残膜回收合作社加大残膜回收机械化的设备的升级改造,增加残膜回收机械的数量。为回收企业提供税费、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扩大项目示范区实施面积,增加回收网点,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生产能力。

三是进一步压实乡镇主体责任。由乡镇制定辖区内的废旧地膜回收工作方案等,对没有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的乡镇,予以通报批评,鞭策乡镇组织协调并有效落实废旧地膜回收工作。

四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将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宣传发动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加快队伍组建培育,形成上下联动,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推进体系。

6.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按照“谁生产、谁回收、谁使用、谁回收”原则,明确农膜生产企业的职责,从生产源头控制农用地膜质量,自觉投入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中来,共同治理“白色污染”,建立健全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废旧地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将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宣传发动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加快队伍组建培育,形成上下联动,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推进体系。

三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残膜回收机械的生产企业和残膜回收合作社加大残膜回收机械化的设备的升级改造,增加残膜回收机械的数量。为回收企业提供税费、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扩大项目示范区实施面积,增加回收网点,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力争使我县农田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猜你喜欢

残膜农膜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地表残膜回收机在西北成功应用
农膜造成的耕地污染分析和防治对策
汪岗镇三万亩农田改造工程启动
浅谈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在阿勒泰地区的示范推广
选购农膜时的注意事项
山西: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
黑板像农田
宁夏研发出残膜机械化回收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