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与乡村人才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以温州山区五县为例
2022-11-19陈琛凝张馨元
陈琛凝 张馨元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乡村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乡村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各类人才反哺乡村发展,提升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业教育质量,推动人才下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2021年,农业农村部在《“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打造以主体人才为核心,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为基础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启动“神农英才”工作计划。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乡村教育和人才振兴在乡村全面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温州山区五县看,目前乡村教育和乡村人才振兴都面临突破瓶颈,主要体现在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矛盾突出,成人教育阶段没有形成体系化培训、教育受众老龄化严重,职业教育缺失,本土人才外流、外来人才引入难。以乡村教育振兴带动人才振兴,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实现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反哺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1.乡村教育现状分析
农村教育简单将就是发生在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农村地区,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的教育。它包括为农村地区各个年龄段人口实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或者说农村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有文凭的全日制正规学习和农业技能培训。
1.1 农村基础教育
从温州山区五县看,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学校布局过于集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矛盾突出等问题。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过于集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资源集中的趋向,很多农村偏远小学进行合并办学,导致有些偏远地区或山区农村没有小学,或只有小学1—3 年级。而4—6 年级在乡镇的中心小学。上学往返的成本加大了农村家庭的负担。二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主要包括校舍条件、教学器材、教材质量等; 软件设施主要包括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政府政策、财政资金投入等。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生活工作条件艰苦,乡村教师人才引进困难,造成乡村教师的平均素养和学识水平普遍低于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硬件设施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距。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导致农村教育培养人才的特定功能不能完全发挥,造成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
1.2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人类传授职业知识与技能、开发自身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培养人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劳动技能。使其从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为社会培养大批的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低再一次证明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思路中存在着问题。本来,广大农村对科技人才是十分渴求的,但是现在一度形成了职校学生不愿下乡,即使下乡也不能很好地释放对农村生产的技术推动力,这就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在量和质上都存在着不足。
1.3 农村成人教育
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建立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是关键的一环。由于指望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特别是到贫困地区去工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形成从低到高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开发农村成人的劳力资源,在解决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和减少城市人口增容的压力上,也具有现实意义。农村成人教育的实施,实质上就是社会教育的普及,是农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措施。
2.乡村人才现状分析
农村人才,按照原国家人事部的统计学标准,农村人才是指农村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具有相当的专业特长和管理水平,从事专业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农村人才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山区五县农村人力资源构成中,人才含量低,缺乏带动力量。
温州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等职能部门每年培训各类乡村实用技术人才6万多人。仅2021年,山区五县就引进博士45人、硕士795人、青年大学生36590人。农业高端人才引进也已纳入温州市“510计划”,较好地推动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但对标山区5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人才支撑需求,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
一是专项人才政策针对性有待提升。调研中发现,目前温州市乡村振兴人才数据统计存在明显的“数据孤岛”,市级层面没有全市汇总数据,没有按县区地域与身份细进行有效分类管理,更没有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推进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政策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乡村人才培育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各个部门、高职院校、农业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培训较为分散、体系不够完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内生动力不足。据培训学员反映,部分培训安排重理论轻实用,培养模式、内容存在滞后的现象。如目前紧缺的农机培训还跟不上机械强农的人才需求。
三是“引留”人才全链条机制还未形成。乡村振兴除需要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外,更需要吸引外部高端专业人才投身于乡村中去。温州市人才新政40条3.0版已经制定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育计划,但由于山区五县“引留”人才全链条机制尚不健全,并且缺少高能级农业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平台,高科技农业企业也偏少,所以目前还没实现“省引才计划”零突破。
3.以乡村教育振兴带动人才振兴的几点建议
乡村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的发展要从教育质量、城乡交流融合、后勤保障等几个方面共同推进,以培养大量适应乡村实际的人才为出发点,形成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3.1 强化制度与政策保障,选拔和留住高素质、志愿服务于农村教育的教师人才
优秀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教师的引进政策和待遇问题是吸引年轻人从事乡村教育的动力。首先,要增加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减轻乡村教师的生活压力、家庭负担,乡村教师的交通、住房、医疗等补贴原则上应该高于城镇教师。其次,增加乡村教师晋升和后期培训渠道。对教师晋级、职称评定、继续深造、出国交流等各方面政策,政府应向乡村教师人员倾斜,留足名额,保证比例。再次,增加乡村教学经历在评奖评优中的比例。把乡村教学经历和支教经历作为年轻教师后期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激励优秀的年轻人有序地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将大学免费师范生的优惠政策与农村教育有效衔接,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对师范生进行有序分配和定期考核。
3.2 加强城乡教育融合,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有序双向流动
首先,通过城乡教育双向流动机制,定期选派城镇教师,定点义务支援乡村教育,让城市有经验、高素质的师资力量贡献于乡村教育事业。其次, 鼓励高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展寒、暑假的乡村支教活动, 流动支教和定点支教相结合。再次,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化平台,扩大城市优秀教育资源在农村教育中的传播和使用率,实现知识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园 之间交流和对口支援,尤其做好疫情防控形势下城乡教育数字资源的开放和互通。
3.3 鼓励支持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加大对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的投入
乡村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发力。 通过各团体、各单位的爱心项目,利用支持、定向培养村干部、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的专项培训,提高农村教育、管理人才的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保障。社会慈善组织机构积极牵头引导有能力、有影响力和有社会担当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援乡村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将发展的关注点和聚焦点放在农村教育和人才方面,以实现乡村振兴。
3.4 提高社会各界对乡村教育、人才发展的关注度
新闻媒体要增加乡村教育状况、农村人才现状的曝光率,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宣传报道更多有关乡村教育、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增加乡村教育和人才振兴在社会的传播度和关注度。地方政府应定期公布乡村教育物资的分配和使用以及人才政策的具体规定,以吸引相关人才的关注。利用新传媒手段,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邀请网红、主播、名人为家乡发声,为乡村教育的繁荣建言献策、招人引人,吸引社会各界对各自家乡教育和人才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3.5 完善人才使用机制,促进“乡贤人才”回归
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从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要积极探索完善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建立完善农民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培养乡村“田秀才”和“鲁班匠”。要积极搭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惠及的众创载体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在项目支持、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科技服务等关键环节给予倾斜,引导有成就的博士、教授、企业家等回乡就业、投资、建设,回馈家乡。吸引鼓励乡贤人才通过参与建设“农村旅游综合体”“农村文化客厅”等农业项目,同时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带富示范强的乡村人才为各级劳模和“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实现以项目、荣誉带动人才回归。通过组织座谈会、新春拜年会等形式召集志愿服务乡村的专家、学者和在外返乡人员,广开言路,吸收他们对乡村建设的意见和见解。其次,充分发挥新乡贤的威望和影响力,打造村镇发展的示范带头效应,以其智力、财力、物力来凝聚乡村发展的向心力和推动力。总之,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乡村文化和文明的发展,都需要教育和人才支撑。乡村教育的发展也是孕育人才、提高农民素质的保障;通过人才的振兴,才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反哺教育事业。要充分认识教育振兴和人才振兴的辩证关系,提示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通过乡村教育振兴和人才振兴,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科学与技术水平,通过新思维、新观点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实现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有效衔接,让农业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真正的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创新;通过乡村教育,培养乡村治理所需的高素质乡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党员干部,发挥优秀人才的“领头羊”角色,形成强有力的乡村社会领导核心,凝聚乡村发展的各方力量;通过乡村教育和人才振兴,繁荣乡土文明,在城乡融合过程中重塑乡土文化,增强乡村文明的传承力和自信心;通过乡村教育和人才振兴,带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维。
3.6 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聚力“本土人才”培育
要建立乡村振兴人才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乡村振兴人才建设规划,建立完善乡村人才评价标准。要构建全市统一的乡村振兴人才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数字赋能。要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投入机制,整合高校研所、农民学院、农业企业等各方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协同合作、开放有序的多元主体培训体系,做好乡村人才培育工作。依托“瓯越英才计划”省市重点人才工程,优先支持高新农业企业高端人才引育。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围绕农业“双强行动”,常态化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协同涉农高校、科研院联合培养一批农村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要加快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人才。定期组织培育电商直播、乡土文化、创意设计等新业态农村人才,挖掘培养乡土特色人才,建立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头人名录,加快培育一批高素质农业企业家。要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实施“百人千场”“名师送教”等活动计划,定向培养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等人才。要加快培育乡村治理人才。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推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制定村(社区)法律顾问管理规范,加强基层农经和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3.7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引留“招才引智”人才
切实做到落实政策红利,让专技人才吃下“定心丸”。要营造乡村人才生活、就业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建立人才专家服务站,推广建设人才公寓,落实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子女入学等社会保障,确保回乡人才安居乐业。在“瓯越英才计划”人才工程中设立山区5县专项,放宽人才资格条件,实行差别管理;加快在山区5县定向遴选培育100名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实施“尖兵”“领雁”农业重大科研攻关计划,建立健全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发挥“科技创新密码”效应,积极探索实施领军人才年薪制、企业兼职取薪等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一批高端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